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集邮>

中国集邮的历史与发展

时间: 洪信1101 分享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集邮的历史与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集邮历史概述

  1878-1896,是海关试办邮政的时期。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本来理应由国家行使管理的海关事务,却被外国人所控制。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来华的洋人越来越多,对邮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外国人向清政府提出了建立邮政的要求。1866年,清政府衙门按照时任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的意见,把各公使馆邮件寄递事务,交由总税务司管理。1876年,清政府衙门又采纳赫德的意见拟创办邮政。1878年3月,赫德根据李鸿章的建议,指派德璀琳主办,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芝罘(fu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由海关试办邮政业务,开始收寄公私信件。同年7月,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19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1842年的《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了第一批(五处: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通商口岸。中国的邮政主权也受到了侵犯,一些国家先后在中国领土上设立自己的邮局,发行和使用他们的邮票。这个时期(未有中国自己的邮政机构之前)在中国使用的外国邮件(邮票和戳记),当时被称作“客邮”(实际上是“侵邮”)。这样,收集邮票的风尚,首先从香港、上海、北京、天津、福州、广州等地,逐渐向内地及全国传布开来。但当时的集邮者,多为外籍人士,多为在海关、铁路、邮政等部门供职的外籍员工。前面提到的时任清代海关总税务司司长的英国人赫德,也是位集邮爱好者。1878年大龙邮票发行后,第二年上海《申报》就出现了收买“海关人头”(邮票)的集邮广告。1880年,上海__会清心堂出版的《花图新报》上,刊出题为《各国信馆之印图》的短文,介绍收集邮票的意义。这些都表明,作为“舶来品”的集邮,首先是在一些能接触到外事事务的人中间,如在海关、铁路、邮政、洋行、教会学校等地方供职的中国员工中传播流行开来。

  随着集邮人数的逐渐增多,经营邮票的商业活动也应运而生。最早在上海做邮票生意的,是当时也在海关任职的德国人费拉尔(R.A.de Villard 1860-1904)。继而,中国人李辉堂也在上海经营邮票生意,并在1909年设店专营邮票。而十九世纪末在天津的法租界内,已经出现了经营外国邮票的摊贩。1909年,中国人魏叔彝在福州开设了“世界邮票社”。1909年,自署西班牙人的绵嘉义(JuanMancarini,1860-1939,其父为英国人,母为西班牙人),著有《1878-1905年华邮记要及附图译目》一书,被集邮界视为记载中国早期邮票的第一本资料。

  1911年辛亥革命后,集邮风气逐渐向中国内地传播,集邮团体组织也开始出现。上海邮票会(Shanghai Philatelic Society)是由外侨发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集邮团体组织。

  1912年,由在上海工部局任职的英国人德铿(Adolphus Diercking)、绵嘉义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成立时只有会员8人,后来发展到200人左右,其中以居住在上海的集邮者居多,李辉堂是最早加入该会的中国籍会员。该会设“普通”与“永久”会员制,并设有书记、会计、拍卖主任、交换主任、藏书主任等职。上海邮票会除定期举办邮票交换和拍卖活动外,还举办报告会和邮展等活动。在1922年2月22日举办的报告会上,绵嘉义所作的学术报告,曾就“大龙邮票”的版模、图案、版式与印刷、距离、齿孔、纸张、版式识别,以及变体、邮戳、颜色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他的这个报告后来被译成中文,以题为《海关首次大龙票重要史料》发表在上海的《国粹邮刊》上。

  1922年8月,第一个由中国人组织的集邮团体——“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该会由张承惠、陈复祥发起,邀集了一些旨在弘扬国粹的青年集邮者。首批会员22人,多系工商、金融界职员,具有较高的邮识水平。后来由于有外地人加入,1923年改称“神州邮票研究会”。1923年1月出版的《神州邮票研究会会刊》(季刊),宣传集邮的 益处,并介绍了中国邮票史,史料价值很高。该会虽存在时间短暂,但不失为中国集邮组织的里程碑。之后在1925年7月11日成立的“中华邮票会”,会长是被称为中国“邮王”的周今觉。会址也设在上海,初期会员七八十人,后来发展到589多人该会的宗旨是:“广益集思,交流邮识;以研究专门为主体,以引导初桄为职志,提倡道乐宗风,不取营利主义”。其会员中不少都是中国集邮界的名流,如陈复祥、李辉堂、王纪泽、张赓伯等,并有英、美、日、德、瑞士、菲律宾等国的40余名外籍会员。1925年冬,由张包子俊、凌能夏、李弗如、郑汝纯等人发起,并在1926年7月成立的“新光邮票会”,是民国时期的著名集邮团体之一。该会的宗旨是,“以广集同志共研邮识,引导初进,藉倡斯风,俾收攻错之益,不涉营利之途”。该会聘有常年法律顾问,下设总务、出版、拍卖、委托、交换、国外、审查、图书等部,各部都订有自己的工作规章(章则)。1930年后,该会还先后成立了上海、华南、华北通讯处,后改设为分会。1936年会员逾千人,其出版的会刊(附英文版)“堪称为早期优良邮刊中之翘楚”,曾参加了1935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首次世界邮刊展览。该会于1953年停止活动。1934年5月1日,由赵善长等人发起的“甲戌邮票会”成立。初期,该会会员仅50余人,至1949年登记会员达2590人,遍布全国各主要城市,并在英、美、法、比、泰等国设有通讯处,并有美国华邮专家詹姆斯·施塔等外籍会员20人。该会的《甲戌邮刊》也曾获布鲁塞尔首次世界邮刊展览的荣誉奖状。此外,在我国的天津、成都、贵阳、兰州、重庆、广州、北平、及香港、澳门等地也都有一些集邮团体组织成立。这些早期的集邮团体都重视对邮识、邮史的记录和研究,对中国的集邮活动有重大影响和贡献。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集邮人数达2万余人,先后出现的集邮团体有50多个。当时的“中华邮政”从1934年开始开办集邮业务,并在上海、北平、南京等15个城市的邮政机构设立集邮台(组),私人看办的邮票商社也达400多家。

  新中国成立后,集邮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时期,集邮队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的干部、工人、教师、学生和军人加入了集邮队伍,使集邮成为了一项为大众所喜爱的文化活动。中国集邮公司的成立和1955年1月28日的《集邮》杂志创刊,都反映出集邮活动在全国已经有一定的规模。那时的集邮,主要收集信销票,外邮则以当时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邮票为主。到1966年,““””开始,集邮活动全面停滞,曾多次在国际邮展中获奖的《集邮》杂志也停刊。

  ““””后,迎来了集邮的春天。中国的集邮活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1980年1月《集邮》杂志再次复刊,发行量雄踞世界各国邮刊之首,并且在后来成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刊。1982年1月30日,由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各行业集邮协会联合组成的集邮社会团体——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英文名称为All-China Philatelic Federtion,简称ACPF(全国集邮联)。该会下设秘书处、办公室、展览外事部、学术部、组织部、宣传部;并设有学术、邮展、青少年集邮工作、宣传和集邮名词审定等分支机构。到1989年,全国有30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省级的集邮协会,并且是ACPF的团体会员。全国集邮联的会员人数最多时达1700万人。各地的青少年、老年、残疾人也都有自己的集邮组织,集邮活动得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广泛的大发展。

  1983年7月28日,中国加入了国际集邮联合会(FIP)以及亚洲集邮联合会(FIAP)后,积极参加他们举办的世界邮展和亚洲邮展以及其他各项活动,让中国集邮与世界各国集邮有了广泛的交流,对不断提升国内的集邮水平与组集水平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集邮大国,多次在各类国际邮展上获奖,正朝着集邮强国的目标努力奋进。

  集邮的发展趋势

  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集邮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几年来邮市进入低潮,有些邮票甚至低于面值出售,于是有些集邮者产生了怀疑,邮票还值得收藏?我认为集邮永远是正确的,因为邮票是时代的产物。人类的历史漫长,但邮票在这个世界上才一百多年历史,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信事业日益普及,随时可以和亲友联系,谁还写信呢?可以预言,邮票在这个世界上顶多还有几十年的历史。几十年后,每一枚邮票都是非常珍贵的。你为何要舍弃这些21世纪珍贵的东西?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没有万古千秋的东西,恐龙不是一下子突然消失了吧!河南西峡恐龙蛋,价值连城,请记住;即将消亡的东西永远是珍贵的。历史的陈迹,永远使你留恋,岁月的风云,永远使你怀念,集邮永远使你欢乐!

  但我们不能为增值而集邮,为发财而集邮,那样将使我们走入岐途,走上邪路。我们可根据当前的情况,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精力、财力来确定,不一定每一套新邮都买,都要收集。我认为“四个结合”将是集邮今后发展的趋势。

  第一,与专题结合。即当前提倡的“专题集邮”。专题集邮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更为普遍,所谓“专题集邮”,即与个人的职业、专长、爱好、兴趣有关,因为是自己的专长或所从事的职业,收集起来,比较方便,也可以得心应手,较快取得成绩。当前主要专题有航天、体育、球类、科技、医药卫生、教育、人物、动物、花卉……等等,我们水利工作者,可以收集与水利有关的邮票。我收集的专题是《可喜的同一》,只要是海峡两岸有题材相同的邮票我都收集,现在已经收集75种相同题材的邮票,我的这部《可喜的同一》邮集,曾多次在各地展出,受到好评,在湖南第二届集邮展览上荣获银奖,以后拍成电视,1990年曾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传播。

  第二、与史结合。传统集邮的方式,比较普遍,因为时间、精力、财力都较多,除了专题集邮外,就是与史结合,即取历史上某一段片断的史实,因为我们集全清代1878年大龙邮票发行到现在的邮票,已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只能收集某一片断。如专收集“八年抗战”有关的邮集、封、片,或是“抗美援朝”,或是““”十年”,或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光辉成就”,或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光荣历史”或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等。还有海峡两岸的通邮史。

  1989年,从6月1日开始,海峡两岸通邮,以前是由红十字会转信,台北有一个“五万号信箱”,凡寄大陆集件均由此信箱转,送交香港,盖上“香港内详”,此封现很珍贵。收集与历史题材有关的封、片是当今的趋势。因为这些邮票是历史的见证,珍贵的文献,知识的汇集,生动的记录,形象的教材。

  第三,与形势结合。邮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与政治结合的产物,邮票内容发行必然从属于政治,如果政治上不实行改革开放,邮票就不会就这样题材广泛,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所以,我们集邮也要与形势结合,如“神舟八号”,如“港澳回归”,如“抗击非典”,现在收集“抗击非典”有关邮集、封、片、戳的邮友很多,我就有一枚北京专治非典的小汤山医院院长签名从小汤山医院寄来的实寄封,这是比较难得的。

  第四,邮票与封、片、戳的结合。邮票与封片戳结合,如红花配绿叶,如小桥流水,如楼台亭阁。一部好的邮集不与封片结合会令人索然无味。

  封片在邮集中至少应有1/3。因为这些封片可以说明当时的时代背景。如长沙集邮家雷通鼎老人珍藏的“文夕大火”封,这个封上的戳是1938年11月12日,此封为抗日战争时长沙大火劫后留存,证明了当时国民党不顾人民死活,放火烧城,一片焦土。

  又如“香港内详”封,这是海峡两岸交往的实寄封,又是珍贵的纪录。又如笔者收藏的女排签名封。女排当时在湖南郴州训练基地,我去信袁伟民教练希望得到一枚女排签名封。他大力支持,当即请全体女排签名,有郎平、梁艳、张蓉芳……。获得四连冠,这是血与汗的结晶,这是胜利之歌,这是生命之花,这是常青之树,这是中华民族之魂。

  有些封片比邮票少,很难得。如长沙市邮票公司1985年发行的元帅封、元帅明信片、大将明信片和“三湘英杰”系列封,都很受欢迎,也很宝贵,现在很难买得到。

  封片题材要好,我曾于1985年10月6日写了文章介绍长沙邮票公司的“元帅与大将”封片,在《解放军报》发表后,五湖四海,天南地北,许多集邮爱发者来信来函要求购买这些封片。

  其次,一框邮集和开放类邮集也是当今集邮发展趋势。一框邮集很爱欢迎,因为不受那么多条条框框的影响,对初集邮者大开方便之门。

362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