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的影响有多大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茶文化与瓷器有着很大的历史联系,那么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有何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的影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的影响

  一、汉至宋代茶文化对瓷制茶壶演变的影响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树与饮茶的国家,茶文化则兴起于汉魏时期,而汉代末年也正是瓷器成熟的时期,二者的发展可谓亦步亦趋。不过,与茶文化相比,瓷制茶壶的发展明显滞后,这表现在从汉代直至宋代,都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专用瓷制茶壶,与水器、酒器、食器混用的情况使得瓷制茶壶难以形成自身显著的特点。汉代人们采取的是一种“半茶半饮”的独特方法,即将制好的茶饼进行炙烤,然后捣成粉末,冲入开水后与葱、姜、橘等混合后饮用,这种加入调料进行饮用的方法使之与其他粥汤类食物并无太大区别,因而用以盛载之壶也即无需进行分别。六朝时期的茶文化基本与汉代相同,晋卢琳《四王起事》即记载:“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承茶。”其中盂,即碗。表明此时的茶仍是一种普通食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厨房烹煮用料,“吃茶”一词在许多方言区的流行即表明了这一点。因此,此期各种瓷壶实际上都可以作为茶壶加以使用,最为典型的是“鸡头壶”。鸡头壶,始见于晋,早期仿生陶瓷器皿之一,延续至唐代初期,壶嘴作成鸡首状得名,其形态显然是后世瓷茶壶的鼻祖,后世瓷茶壶即由此演变而来。唐代是中国瓷文化繁荣时期,同时也是瓷器在全国全面发展的时期,有“南青北白”之称。唐代时,茶虽然并未脱离其食品的地位,但人们在食用时已经更加注重于其文化品味。唐代佛教人士将茶与禅相联系,即后来所谓“茶禅一味”,并通过在贵族和文人中的风行将茶文化推向高峰。吃食式的“牛饮式”饮茶在上层社会中被排斥,因其饮茶姿态不优雅,且易发出声响,故细品慢嘬成为时尚,并出现了专用茶具。然而,在陆羽《茶经》中所列二十四种茶器中却并未有壶,表明此时壶依然为混用。究其原因,唐代早期仍是煮食法,后期已兴起更为文雅的“点茶”饮用方法,即将茶饼碾碎放碗中,然后以沸水点泡,壶在此过程中只是盛沸水的功能。

  二、唐、宋“点茶”、“斗茶”风尚促使茶具作相应改变

  唐、宋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迅猛,尤其宋代社会重文轻武,文人介入广大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对饮茶风俗习惯、对器物文化均有深远的影响。宋代在朝仪中加进了茶礼,使饮茶含义引申开去。徽宗时茶艺自然被大作文章,徽宗曾亲撰《大观茶论》,鼓吹斗茶之妙,斗茶之风盛极一时。斗茶关键是点茶,斗茶时先温下杯盏,再调膏,即以勺挑一定量茶末入盏,注入沸水,将茶末调制成膏状。点茶,即将开水冲入杯、盏、碗,须冲点,收止自如,不多不少;再以小苕帚状茶筅搅拌、旋转,使茶面色泽鲜白、均匀,汤花(茶汤上泡沫)紧贴边沿,以保持时间久者为胜。点茶是唐、宋时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是分茶的基础,所以点茶法的起始不会晚于五代。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常在二人或二人以上斗茶时进行。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文人墨客自我陶醉其中,寻找心境、情境之用。宋代著名学者蔡襄在《茶录》中记载了点茶的步骤:“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宋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宋代是“点茶”最为盛行时期,并流行“斗茶”活动。这一在唐代被称为“茗战”的“斗茶”活动,在宋代被发展至极盛,“斗茶”活动拼比的是茶汤的色泽与泡沫,不仅仅是茶饼本身的品质问题,用沸水点茶也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点茶需要,盛沸水的壶设计造型从力学、功能上均和酒壶有了一定区别。如壶造型符合审美、壶流线条流畅、壶执把执稳健防烫热,壶腹容量充备;加上斗茶引出的“分茶”,即将汤花调制成各种图案,其状千变万化,颜色对比鲜明,极具观赏性。据传徽宗曾为近臣表演过。点茶与斗茶中茶叶品种、茶盏与筅非常重要,但斗茶、饮茶的器皿对斗茶、点汤的作用非常大,直接关系到斗茶的技巧与成败,茶壶或类似于茶壶的器皿功不可没。“三昧手”之二即与茶壶密切相关,即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因而,宋代的瓷制茶壶虽然仍是盛水用具,与其它功能混用,因盛沸水且为了达到斗茶的点汤技术要求,出现了与“斗茶”活动相适应的造型改变,最大的变化即是壶流由粗短变为修长,出水口圆而小,这显然更有利于控制沸水的方向、位置与数量,壶更轻巧隽秀,壶柄也更便于把持。虽然这种被称为“执壶”的瓷制茶壶,同时也是盛倒酒的“注子”,但我们已经可以从中看到专用瓷壶实质上已经形成,而其中以景德镇的青白瓷执壶或称注子最具代表性,成为景德镇后世瓷制茶壶的雏形,并为其独领风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元、明、清时期茶文化对瓷制茶壶演变的影响

  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在元代虽并未戛然而止,但不擅茶道的蒙元统治者代之而起的是煎茶,是往沸水中投茶再煎制,与“点茶”的向茶饼中点注沸水正好相反,也不再拼比茶色。这种简单粗放的煎茶方式正好符合蒙元人大吃大喝的习性,而用来盛放茶水的茶壶其功能亦仍与酒器、盛奶器等相混。元代统治者原属马上民族,酒、奶为其主要饮品,茶仍属中原汉族历史沿承习惯,在统治阶层引领的主流文化下,茶具的设计与其它日用器皿一样,走向粗大、厚重的趋势。元代青花瓷的出现给酒具带来了新的天地,但茶壶、茶具并未有明显起色,盛酒特点明显。多穆壶、僧帽壶的出现显示出蒙元文化所受的异域影响。元代景德镇青白釉僧帽壶,该壶茶、奶、酒、水等流体皆可盛装,因壶口沿设计象僧人毡帽,故名,以明永、宣甜白器为珍贵。多穆壶为元代创新壶式,造型受中西亚银锡器影响,为盛奶、液之类,明清仍烧造。新出现的瓷制茶壶还有梨式壶,这种壶体借用自然界梨的形状,增加了壶容量与外观形态美;以及代表了时代方向的青花扁执壶,此扁壶口小,易盛酒而不宜泡茶。推翻蒙元残暴统治的明初统治者,一度力主生活简朴,反对奢侈,在这种背景下,茶文化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沸水煎茶的方式被认为有违饮茶自然之理,而崇尚更加简便自然的泡茶,这种泡茶不同于“点茶”,是冲泡条形散茶而非茶饼,这种延续至今的主流饮茶方式饱含了传统儒、道、禅哲学思想,也促使了专用瓷制茶壶的产生。之所以在明代开始形成专用瓷制茶壶,是因为泡茶饮用方式的特点是以壶泡茶、以杯盛茶,而如果混用壶具的话,势必使壶沾上各种异味而影响到茶汁的自然清新。以壶配杯也由此而成为瓷制茶具的标准配置,茶壶也首次占据了核心地位。茶壶的核心地位使人们对其泡茶实用性的要求也陡然增加。在泡茶文化下,白瓷最易显现出茶叶的本真色泽和形状,因而白瓷茶壶成为瓷制茶壶的首选材质,而为了更加美观,壶身往往配以各种彩绘纹饰,在明代时以青花和青花五彩为主流装饰。从造型来看,壶身变矮变宽,鼓腹、大口,以便于冲泡、清洗以及放置茶叶。

  明代茶文化至晚明时达至极盛,江南富裕文人淡泊仕途,悠游闲适,饮茶成为其修身养性的主要活动,而对茶壶的品玩也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延续部分前朝生活艺术风格,在器物中仍有所保留,如万历素三彩执壶造型纹饰,壶体隽秀轻巧,纹饰呈阿拉伯银、锡器特色。明瓷制茶壶开始趋于小型化,甚至缩小至可以手持把玩,也由此催生了养壶文化。天然紫砂泥质呈不同色泽,主要有紫泥、绿泥、红泥,紫砂较瓷器透气,故紫砂壶体量较小、多不施釉,以便成品透气、呈色、可以把玩;而于此同时,以紫砂土为材质的宜兴陶制茶壶崛起,与景德镇瓷制茶壶分庭抗礼,故有“景(德镇)瓷宜(兴)陶”之说。满清统治者的入主中原并未改变明代的泡茶文化传统,相反,清人更加注重饮茶活动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而对瓷制茶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代,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瓷制茶壶工艺和艺术的追求可谓达到巅峰,其精巧华丽空前绝后。清代瓷制茶壶造型品种更加繁多,其绘画更加精美绝伦,新增珐琅彩、粉彩等富丽彩饰,画面往往追求诗、书、画合一,使之具有更强烈的观赏性。清三代时期,由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盛发达,加之乾隆皇帝极致奢靡,对工艺品追求名目繁多,一定程度增加了工艺品及日用品的造型变化,茶壶的造型应当是随整个工艺品与日用品的大变化而动;清代瓷器制作新工艺也大量出现,茶壶的制作与酒壶一样延续明代一些风格装饰,如镂雕开光装饰、五彩鎏金装饰;同时出现新的装饰工艺技巧与纹饰,如酒壶隽秀纤巧,茶壶造型敦厚,采用青地、红、黄地粉彩,或在白胎上彩绘装饰,贴塑,乃至出现仿生造型壶具等、。明清时期酒具与茶具应该是泾渭分明,清代的茶壶功能一目了然,茶壶茶可直饮也可洒杯。当然在追求工艺与艺术精致的同时,也不免出现了工艺过于堆砌,画面过于繁缛之弊端,脱离了茶文化的自然之性,致有本末倒置之感,显示了清人在审美趣味上与明人的差距。

  四、当代茶文化对瓷制茶壶演变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瓷制茶壶基本是清代的延续,体现的依然是清代泡茶文化,而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制瓷工业的发展,茶文化和瓷制茶壶均发生了悄然变化。建国初期,具有浓郁的封建文人士大夫气息的茶文化以及瓷制茶具被认为不合时宜而受到排斥,国家急需新的形式来体现新中国文化。泡茶依然是饮茶的主要方式,但其过程被大大简化,茶道文化衰微,但用于泡茶的瓷制茶壶制作并未衰退。建国初期,在祝大年、郑可、梅健鹰等新中国陶艺先驱的带领下,成功制作了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迥异的“建国瓷”,其中即包括了瓷制茶壶。建国瓷,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政府组织人才技术力量的制瓷项目。这种瓷制茶壶反映了新时代的审美特征,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成为建国初期瓷制茶壶的范本。“”时期所制

  作的瓷制茶壶基本延续了“建国瓷”的风格,不过在“”后期所制作的“主席用瓷”中的瓷制茶壶,主席用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7501”釉中水点桃花茶、餐、文具,胎质、工艺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准甚至超越了“建国瓷”。当然,无论是“建国瓷”还是“主席用瓷”瓷制茶壶,是不计成本的制作,是改革开放之后无法复制的时代产物。20世纪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茶文化得到复苏,传统瓷制茶壶亦随之迅速得到复兴。这时期茶壶多以家庭型为主,壶体硕大呈圆柱形,适合全家人使用,百姓使用的茶壶多白胎或画面呈现时代特征的政治明星或文字;小巧适合单个人使用的除紫砂壶外瓷器的产品较少。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简单的复兴已经无法满足新兴都市白领阶层的需要,新型的更具设计创意的瓷制茶壶开始出现。而这种创新潮流在进入到新世纪以后更加如火如荼。

  创意型瓷制茶壶的出现代表了茶文化的多元倾向,当代茶文化的复兴并非简单的复制传统,而是与西方现代生活方式和返朴归真的“慢生活”追求相契合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茶文化与西方的咖啡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同时,西方瓷制茶壶也很自然地被引入进来,除欧洲的西式茶壶以外,日本具有原生态特色的传统陶制茶壶对中国当代瓷制茶壶的制作产生了显著影响。现代茶壶将历史上酒具造型与紫砂功夫茶具特点融合,形成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简洁明朗的造型特征。受西方现代陶艺和日本传统陶制茶壶的共同影响,中国当代瓷制茶壶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陶艺化倾向。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核心的陶艺专业师生参与到陶艺茶壶的创作当中,以紧跟时代的新颖创意和富有趣味的造型与装饰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陶艺壶中有些已淡化壶的生活实用功能,只是借重依托壶的造型符号语言,体现一种休闲、闲适、恬淡身心的艺术宏旨。这种归于生活陶艺类型的陶艺茶壶多为瓷制,但效仿的却常是粗糙的陶器感觉,既体现了现代人对工业化千瓷一面的反制和对绿色生态环境的向往,又折射出当代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审美诉求,饱含着创作者深层次的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因而,赏玩陶艺茶壶,既是欣赏工艺美和艺术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五、小结瓷制茶壶从作为煮、煎茶用具到泡茶用具,从大型化至精巧化,从茶酒器皿混用到茶具独立出来,并逐渐形成自身特点,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强烈的延续性,与茶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息息相关。当代瓷制茶壶要寻求发展,必须建立在优秀的传统瓷制茶壶的基础上,古人的经典之作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需要加以继承,而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方式也必须加以融入,现代茶壶的设计必须密切关注大众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贴近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

  茶文化的兴起

  一、中华茶文化在改革开放中喷涌

  茶文化是基于茶物质上的文化,从茶被祖先发现和利用之始就相伴随。但茶文化真正形成完整的体系,应该是陆羽著《茶经》,因此千百年来茶文化虽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其大体框架仍不离其宗。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茶文化虽然没有得到大力弘扬,但是由于茶文化是传统文化,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茶文化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是存在的。改革开放后,思想的解放为茶文化的弘扬提供了环境和机遇,它像不可压抑的泉水一样喷涌而出。这二十多年间茶文化的兴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兴阶段。这一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主要是普及茶知识,宣传茶与健康的阶段。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引导茶消费。

  1981-1982年全国茶叶积压,点燃了茶文化宣传的火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茶叶产销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增产的茶叶优先供应出口,对国内市场采取限量供应。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茶叶生产,号召大力开辟茶园,到改革开放时,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00多万公顷,为我国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1981-1982年茶叶生产的增长已远超过出口的需求,因此全国茶叶出现大量积压。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消费,当时主管茶叶业务的国家商业部茶叶畜产局组织各地大力开展茶知识宣传,扩大茶叶销售。由茶叶加工处张大为同志、茶叶处于杰同志在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介绍茶的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茶,提倡饮茶。这一举动也为茶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各地也纷纷开展了饮茶的宣传活动。

  此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先生与孔宪乐、唐力新、王加生合编的通俗读物—《饮茶漫话》,1983年被日本的松崎芳郎翻译连载,为茶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基本框架。《饮茶漫话》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饮茶知识和茶文化的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是当时全国的第一本茶文化读物,倍受国内外读者欢迎。1982年,庄晚芳教授又倡导在杭州成立“茶人之家”。浙江省茶叶公司茶叶专家陈观沧先生负责筹备工作,“茶人之家”新居于1985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落成,并出版了《茶人之家》刊物(后改版为《茶博览》),也是当时唯一的茶文化刊物,是中华茶文化刚兴起的浪花,对推动茶文化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

  1983年10月,浙江省科协主持,浙江省茶叶学会、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分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分会联合在杭州召开“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推动茶叶界与医学界联合研究茶在医药中作用的会议,是对茶与人体健康认识深化、茶的药用价值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利用的一个转折点。吴觉农先生称赞“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个创举”。

  1984年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涌动。当年,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研究会”,将中国茶叶史上的先哲正式搬上舞台,昭显中华茶文化的辉煌。1987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吴觉农选集》出版发行,1988年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也正式出版发行。同年,杭州成立筹建了中国茶叶博物馆。安徽电视台拍摄了《茶圣陆羽》,将其搬上屏幕。庄晚芳先生提出倡导中国茶德—“廉、美、和、静”四字原则,引起茶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1989年4-5月,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会长黄正敏、台湾天仁集团副董事长李瑞贤、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蔡荣章等茶业界同仁两次访问大陆,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茶艺表演,为刚兴起的大陆茶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同年9月10日至16日,“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全面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内涵。该活动由国家商业部土特产品管理公司、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新华社北京分社、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联合主办,全国有120余家茶叶主管企业参加展出,有8支茶艺表演队参加了演示。日本、美国、英国、摩洛哥、突尼斯、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多家企业应邀参加贸易洽谈。启功先生题写了展览会会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严济慈、国家各部委及北京市等单位的十余名省部级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茶界前辈黄国光、陈椽、阮宇成、钱梁、陈观沧、裘览耕、刘祖生、杨兴祥、王郁风、于宝森等出席了开幕式。吴觉农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也驱车策杖参观了展览。他在认真地观看了展览的各部分内容后十分兴奋,为展览会挥毫题词“祝贺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圆满成功”。这次展示活动,集全国茶界之力,文化内容突出,反应强烈,震动很大,为中华茶文化的复苏吹响了号角。

  复苏阶段,主要是指1990年至1999年。

  1989年“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成功举办,在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昭示了中华茶文化的美好前景,为全国性的茶文化宣传活动拉开了序幕。

  为了弘扬茶文化,业内的民间社团纷纷组建。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担负起国内茶人和世界华人的茶文化交流任务;1992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浙江宁波召开成立大会,也将弘扬茶文化列为工作任务之一;199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经过多年酝酿在杭州宣告成立。早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中国茶叶学会以及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也将很大的精力转移到弘扬茶文化的工作上来。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从成立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规格一次比一次高,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影响一次比一次广泛。同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还参与主办了许多地方性的茶文化活动,如: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以及茶与佛教的茶事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华茶文化的传扬。此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相关活动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密切和加强了同东南亚各国的茶文化交流,进一步传播了中华茶文化,提高了中华茶产业的国际地位。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从成立之始就将“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作为首要目标,积极利用各种会议和商品展览展销活动,大力营造茶文化氛围,提升茶文化宣传力度。继1989年“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十年后,与国内贸易部商业发展中心联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99中国茶文化展示周活动。此次活动比1989年的规模更大,档次更高,展品更精,文化内容更丰富。全国政协三位副主席及国家各部委的约二十位部级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的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中央候补委员王如珍还专门前往参观,有效地推动了茶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中国茶叶学会在这些年中,除了交流茶叶科技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外,在茶文化宣传上。以“茶与健康”为主题,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在茶对人体的保健功能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宣传,使饮茶知识广泛深入人心,大大地促进了茶的消费和利用。

  中华茶人联谊会积极加强与港、澳、台茶人和海外华人的茶文化交流,多次组织海峡两岸茶人的交往,密切了两岸茶人的情感,促进了两岸茶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与此同时,茶文化的弘扬也引起了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推动本地茶产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纷纷举起茶文化的旗帜,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招商引资,发展本地特色经济,引领企业和农民进入市场。

  浙江杭州市借助国字号茶叶机构集中,茶文化资源深厚和地理区位的优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不断举办茶文化活动,1990年又率先举办了“ 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以后每年都举办大规模的茶文化宣传活动。2005年,该市又提出打造“杭为茶都”的口号,并利用杭州的茶叶机构吸引国内外宾客参观,展现茶祖国的灿烂历史和茶文化发展现状。河南是产茶的小省,茶区集中在信阳地区。信阳市政府从1993年起每年都举办茶文化节,至今未断。上海市匣北区政府从1994年起连续每年举办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云南思茅市也从1994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国际普洱茶文化节,新昌、安溪、溧阳、英山等重点产茶县政府每年也都举办各式各样的茶文化活动。

  同时,茶文化人士也以极高的热忱投入到发掘和整理茶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茶文化书籍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在这十年中,出版发行的有《中国茶经》、《中国茶事大典》、《中国茶文化经典》、《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古代茶叶全书》、《中国茶叶五千年》、《中国名茶志》等等,还有历代的茶史、茶道、茶艺、茶具、茶馆、茶人传记、各地名茶以及众多介绍茶文化的丛书,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茶文化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在此期间,茶文化弘扬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上海市茶叶学会在1992年成立了“少儿茶艺”,在小学中普及茶文化,将茶文化列入学生德、智、体、能的教育中,收到很好的效果。目前受茶文化熏陶的学生已达四万余人。1999年,“少儿茶艺”活动被引入北京——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组织了多所学校,有声有色地开展活动。少儿茶艺在乡村也有发展——1994年浙江省武义县组织了“乡村少儿茶艺”,培养传承中华茶文化的后来人。在这一时期,新闻媒体为弘扬中华茶文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电视台有影、电台有声、报刊杂志上有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茶馆业在全国悄然兴起,更多的人群走出酒楼,走进淡雅清和的茶馆,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因而茶馆也就成为传播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发展阶段。经过茶界同人和热心茶文化的社会各界人士近二十年的努力,2000年后中华茶文化已进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茶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融合的阶段。

  各地的茶文化研究社团继续发展,茶文化活动更多更活跃。各地茶文化活动更加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广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从2000年举办第一届国际茶文化节和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后,到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茶文化节和六届茶文化博览会。每届活动参与者达数十万人次,将本来茶消费极盛的广东茶文化推至炽热的程度。又如:山东省利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为基地,大力宣传茶文化,从2001年起举办了三届中国济南国际茶博览会,把有浓厚饮茶习俗的销茶大省——山东的茶文化氛围搞得红红火火;还有,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发掘、重庆永川茶旅游文化的发掘、四川蒙山茶文化的发掘、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发掘、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的发掘、陕西法门寺及河北赵州柏林禅寺禅茶文化的发掘,以及陆羽《茶经》的研究和茶历史遗址的发掘研究等等,使人们对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2001年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在浙江上虞市成立,标志着茶界同仁重视结合茶产业的发展实际,研究吴觉农先生的光辉茶学思想,弘扬当代茶圣的崇高精神,将引导中国茶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000年后,泡茶饮茶艺术受到更广泛的重视,人们从审美角度宣传茶文化。各地大力发掘和整理深藏在民间的各种饮茶习俗和各种茶类的泡饮方法,并经过艺术加工搬进茶馆,搬上舞台。2001年和2002年,几个全国性的行业社团联合在广西横县举办了两届全国茶道茶艺表演赛。2003年和2004年又在云南思茅举办了两届全国民族茶艺表演赛,推动了饮茶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地的茶艺培训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且茶艺培训工作开办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国外来华接受茶艺培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我国的茶艺表演也开始进入西欧,向西方世界进军,引起西方国家对中华茶文化的关注与兴趣。茶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全面复兴,弘扬茶文化的各种刊物也应运而生,尤其是《茶博览》的恢复,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成为茶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将茶文化推向高潮。200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先生适时的提出倡导“茶为国饮”,将茶文化定位为“以茶会友、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将弘扬茶文化与党中央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相融合,赋予了茶文化更强大的生命力。

  二、不可低估茶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得以弘扬。二十多年来,茶文化活动在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促进了茶产业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但其威力是巨大的。它像微风细雨滋润土地一般滋润着人的心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振奋人们的精神。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组成部分,它的弘扬,改变了茶产业的发展现状,推动了茶经济的发展。从1980年至2004年期间,全国茶叶年产量从30.38万吨,增加至83.5万吨,增长了1.7倍,其中名优茶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1%-2%上升到20%。消费量由1980年的13.27万吨增加至2004年的52.5万吨,增加了近3倍,人均年消费从130克增加到400克左右。茶文化对一些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过去经济比较落后的革命老区信阳。经过十多年的茶文化弘扬工作,不仅使茶叶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也使全地区改变了面貌,成为比较富裕的新信阳。福建省的安溪县经过十多年弘扬地方特色茶文化,使得安溪铁观音茶名扬国内外,这些年其茶叶价格以两位数攀升,该县由过去的贫困县一跃而为农民年人均(2004年)收入4000元以上(其中,茶农年人均经济收入1740)的富裕县。云南省思茅、西双版纳等地也是通过坚持弘扬当地的普洱茶文化,使普洱茶价格成倍上升,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当然,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都归结于茶文化,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上海市匣北区政府在2004年国际茶文化节上有这样一条标语:“十年茶文化,一个新匣北。”这恰当地形容了茶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促进了社会安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行市场经济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三农”问题仍然很突出,农民收入低,大量劳动力涌进城市,形成民工潮.茶文化的弘扬,促进茶叶消费量的增长、拓宽了茶叶市场的空间,使一千多个产茶县和近八千万涉茶农民看到发展茶叶经济的希望。许多产茶县发挥茶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产,茶叶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住了劳动力,减少外流,有些茶区目前已感到劳力不足,开始出现外出打工的农民回流的现象。茶叶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农村很快富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给农村带来繁荣安定的局面。在城市,由于茶叶消费的增长,茶叶零售门店的数量增多,茶馆的大批设立、茶叶市场的兴办,增加了城市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就业人员,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帮助。据2004年国家首次经济普查的结果:北京市2004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第三产业上升明显,占国家经济总量的67.8%,已经比肩发达国家。茶叶零售、茶馆、茶叶批发市场均属于第三产业,因此茶文化的弘扬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较好作用。

  (三)促进了相关文化的兴起,活跃了文化生活。茶文化涵盖面很大,它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休闲文化、审美文化、养生文化、社交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它与相关文化紧紧相连,因此茶文化的弘扬必然拉动相关文化的兴旺,并且相互融合、相互益彰。例如:近年来兴起的茶旅游文化、陶瓷文化、茶与歌舞、茶与诗词、茶与书画、茶与音乐、茶与摄影等等,特别是禅茶文化的兴起令人鼓舞。台湾的一位茶文化研究者说:“台湾是禅文化推动茶文化,大陆是茶文化推动了禅文化的兴起。”这里并非是说茶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但是在这二十多年来,茶文化的弘扬确实是走在相关文化的前面,起到了领头作用。茶文化活动给许多地方带来了极佳的经济效益,而且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地每逢举办茶文化活动,当地群众都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当成节日,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振奋了精神,鼓舞了斗志,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四)促进了社会道德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和尚说:“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有着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特殊社会化育功能。”目前适逢我国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上人心浮躁,拜金主义抬头,人与人关系冷漠,甚至出现尔虞我诈、道德沦落的情况。茶文化就像在炎热夏季吹来的一股凉风一样,给浑浊社会注入一剂清新剂。国学大师文怀沙说:“酒令人糊涂,茶令人清醒”,“只听说酗酒闹事,却不曾听说品茶打架”。全国茶馆的大量设立,为净化社会风气,建立祥和和会,提供了孕育的环境。特别是随着“天下茶人是一家”的倡导,“精行俭德,淡泊名利,敬业爱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茶人精神得到广泛传诵,对社会和茶业界都起到了很好的感化和引导效果。在当前经济活动中,茶叶行业虽然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从全行业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来看是比较融洽的,经营上相对比其他行业规矩、规范。茶文化还对青少年的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作用,上海、杭州、北京、等许多地方在中小学生中开设了茶文化课,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茶为国饮”的倡导将会使更多的人接受茶文化的熏陶,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大力弘扬茶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一)茶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祈求。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可以做多方面的诠释,但其核心是“和”。“和”始终贯穿了茶文化的全部。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关键。茶使人心态平和,使人理智,使家庭和睦,使社会和谐,使世界和平,茶文化的“和”,是超越地域、民族、宗教、阶层,直指人心的和,是最贴近群众、最贴近生活、最易被人们所接纳的文化。在日常品茶生活中,使人们接受茶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领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二)茶文化的弘扬要与其他文化紧密结合。弘扬茶文化,要冲破“就传统文化论传统文化,就茶文化论茶文化”的局限,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时代同步发展,要与相关文化更好地结合,借助相关文化提升茶文化的氛围,丰富茶文化的展现形式,扩大茶文化的传播范围。历史上,茶被列为“琴、棋、书、画、诗、茶、花”七件雅事之一,后来又被列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生必需七件事之一。因而茶上能攀文人雅士,下又植根与平民百姓,这是茶与茶文化的优势。北京老舍茶馆将品茗听戏、名点茶宴、名茶鉴赏、陶瓷茶具、民间工艺等等融为一体,营造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使人流连忘返。广东早茶,一边品茗,一边餐饮、一边聊天,家人亲朋聚会,其乐融融。上海秋萍茶宴馆,用富含哲理的茶文化和美食文化,使宾客陶冶情操,享受人生,受益匪浅。广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邬梦兆先生还推出了“诗、书、 画、印、歌”五位一体与茶文化结合,很有创意。目前正在兴起和有待发展的茶与旅游、茶与保健、茶与陶瓷、茶与工艺美术、茶与宗教、茶与考古、茶和园林、茶与美食等文化,都将使茶文化的层次和范围得到提升和扩展。因此,只有将茶文化广泛地融进其他文化中,茶文化才能做大做好。

  (三)弘扬茶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要向社区和家庭推进。上海等地在中小学中开展茶文化教育有很好的经验,应该努力在全国各地推开。有人建议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应该有茶文化的课文,这应该积极地呼吁有关部门予以考虑。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加强,茶文化也应进入社区,可以采取一个茶企业承包一个或几个社区的形式,与社区组织联合举办一些茶文化活动,宣传茶文化知识,开设茶座,倡导饮茶,将茶文化作为社区群众养生、娱乐、陶冶情趣的一项内容。现在人们的生活逐步宽裕起来,要加强对家庭主妇、家政服务人员以及宾馆、饭店服务人员的茶文化培训,使饮茶和茶文化更快的进入每个家庭和全社会的服务行业。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农村中也要广泛建立品茗俱乐部、平民茶馆,让茶文化深深地扎根与民众之中。只有这样,茶文化才能保持永续的传承和发展。

  (四)弘扬茶文化,要极力打造知名的活动品牌。目前,全国茶文化活动比较多,力量分散,规模相对小,内容重复平淡,宣传力度弱,社会影响不大,企业效益不佳。许多活动一过就销声匿迹,后续乏力。我赞成应多开展一些地方性的茶文化活动,这样有利于普及茶文化,活跃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活动应该有特色,要长期坚持且不走形式。当前问题是如何将全行业的力量集中起来,打造全国全行业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活动,如每年搞一次或两次茶博览会(展示会、研讨会、文化节)之类的全国性大型茶文化活动。把规模做大。做出影响,做出更大的效果。有些活动还可以做到国外去,让中华茶文化传遍全球。在行业内也可以确定每年的某一日或某一周为中华茶文化节日,统一时间、统一策划、统一口号、统一组织,各地各企业根据全国统一的要求,结合本身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上下联动,各方呼应,长期坚持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弘扬茶文化,企业应该唱主角。总结二十多年文化的发展,热心茶文化的人士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茶叶社团也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政府部门给予了有力支持,特别是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推动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今后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将东方的中华茶文化传播到全球,也只有凭借企业的力量才能实现。但从目前企业参与的广泛性和力度看还是不够。弘扬茶文化有益于茶经济的发展,也有益于社会文明建设,它既是有经济效益的工作,也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从经济的角度讲,有人说:“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文化是市场竞争的最后力量。”这些年茶产业经济的兴盛也证明了这一点,茶文化活动开展的地区,茶产业经济发展就快;茶文化工作做得多的企业,社会知名度就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就高,经济效益就好。在弘扬茶文化中,每个企业都应该成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使企业成为推动茶文化传承和发展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茶人是茶文化的传播者,更是茶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者,全国的茶人都要身体行,用行动感动人心,感动社会,将茶叶行业塑造成诚信的行业、规范的行业、文明的行业。

  茶文化的简介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不同,各有千秋。中国人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猜你感兴趣:

1.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

2.茶文化商业化研究毕业论文

3.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的影响有多大

茶文化与瓷器有着很大的历史联系,那么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有何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的影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兴起对瓷器的影响 一、汉至宋代茶文化对瓷制茶壶演变的影响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树与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083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