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茶文化再现辉煌时期是什么时候

茶文化再现辉煌时期是什么时候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茶文化再现辉煌时期是什么时候

  虽然中华茶文化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在当代的复兴,被研究却是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再现辉煌时期,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再现辉煌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茶文化活动未能成为重点提倡的文化事业, 一度还遭到极“左”路线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 后期以来,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促进下, 中国的茶文化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改革开放以后为界定的现代茶文化 与古代茶文化相比,更具时代特色,不但使以中国茶文化为核心的东方茶文 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又一个热潮,而且内涵更为博大精深,既有人文历史, 又有科学技术;既有学术理论,又有生活实践;既有传统文化,又推陈出新。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继唐宋以来,茶文化出现的又一个新高潮。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茶艺交流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茶艺交流活动在全国 各地蓬勃发展,特别是城市茶艺活动场馆迅猛涌现,已成为了一种新兴产 业。目前,中国的许多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重要的茶文化团体和企事业 单位都相继成立了茶艺交流团(队),使茶艺活动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 类。譬如,2005年4月,全国第三届民族茶艺大赛在云南思茅隆重举行,有 31支茶艺队参赛;应2005年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组委会的邀 请,上海茶界派出三支茶艺队,分三天与重庆广大茶人、爱茶人进行交流演 出。同时,各地还相继推出了许多富含创意的茶文化活动,如清明茶宴、新 春茶话会、茗香笔会、新婚茶会、品茗洽谈会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 的发展。

  二是茶文化社团应运而生。众多茶文化社团的成立对弘扬茶文化、引 导茶文化步入健康发展之路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1990 年,在“茶圣”陆羽的故乡一一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陆

  羽多年从事茶事活动和著述《茶经》的居住地——浙江湖州成立了“陆羽茶 文化研究会”;在北京,一个以团结中华茶人和振兴中华茶业为己任的全国 性茶界社会团体——“中华茶人联谊会”宣告成立,并组织召开了“海峡两 岸茶业研讨会”等多项茶事活动。1993年,一个以宣传、交流、推广、弘扬茶 文化,促进社会文明,推动茶叶科研和茶业经济发展为宗旨的国际性茶文化 社团组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成立,说明茶文化的发展正在稳步 前进。

  三是茶文化节和国际茶会不断举办。每年各地都举办规模不一的茶文 化节和国际茶会,如西湖国际茶会、中国溧阳茶叶节、中国广州国际茶文化 博览会、武夷岩茶节、普洱茶国际研讨会、法门寺国际茶会、中国信阳茶叶 节、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等,都已举办过多次。至2005年,上海 国际茶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 12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每两年举办 一次国际茶文化研讨会,2006年在山东青岛举行了第9届国际茶文化研讨 会。有的国际茶会从茶文化的不同侧面举办专题性学术研讨,如中国杭州 和上海、美国、日本、韩国等相继围绕以茶养生,举行“茶•品质•人体健 康”学术研讨会。这种茶学界与科研、医学界的对话,充分显示茶学与医学 相结合所取得的可喜成果。有的国际茶文化活动还开到了国外,如1998年 9月底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走向21世纪的中华茶文化国际研讨会”,就是 国内茶文化学者与美国当地文化界联合举办的。另外,北京、云南的昆明和 思茅、福建的福州和安溪、陕西的西安、浙江的湖州、山西的五台山、福建厦 门、香港、台湾等地,也都举行过不同主题的茶文化节或大型茶会、学术讨论 会。这些活动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深化了茶文化的内涵。

  四是茶文化书刊推陈出新。目前,不少专家学者对茶文化进行了系统 的、深入的研究,已出版了数百种茶文化专著。此外,还有众多茶文化专业 期刊和报纸,报道信息、研讨专题,使茶文化活动拥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和 理论基础。如江西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编辑部,从1991年起每年出版两期 “中国茶文化”专号,每期80余万字,集中发表有关茶文化的研究论文和知

  识小品等,辟有“茶叶历史”、“茶文化研究”、“茶具”、“茶馆”、“茶艺”、“茶 俗”等29个专栏,在国内外茶文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北京茶人联谊会的 《中华茶人》、杭州的《茶博览》、上海的《上海茶业》及各省市茶叶学会编辑 的茶刊也大量刊登茶文化、茶科技、茶经济的文章。一批文艺家介入茶文化 活动,不但撰写了有关茶的著作,还创作了一批茶诗、茶画以及长篇小说,如 浙江女作家王旭烽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

  五是茶文化教学研究机构相继建立目前,中国已有1〇多所高等院校 设有茶学专业、培养茶业专门人才。有的高等院校还成立茶文化研究所,开 设茶艺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一些主要的产茶省、市、自治(区)也设立了 相应的省级茶叶研究所。许多茶叶主要产销省、市自治(区),还成立了专 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东方茶文化研究中心、上海茶文化研究中 心、上海市茶业职业培训中心、香港中国国际茶艺会等。

  与此同时,日本的日中茶沙龙和日本中国茶协会,韩国的韩国茶道协 会、韩国茶人联合会和韩国陆羽茶经研究会,以及北美茶科学文化交流协会 等茶文化团体也都应运而生。它们与业已存在的各国茶文化团体一起开展 交流活动,为全球范围的茶文化普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茶文化萌芽时期

  在唐代陆羽所著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茶具”指采茶、蒸茶、成型、干燥、封藏和记数的工具,而“茶器”则指生火、煮茶、烤茶、碾茶、量茶、盛水、取水、滤水、分茶、盛盐、取盐、饮茶、盛贮、清洁和陈列的用具。可见唐代的“茶具”与现在的茶具基本上没有关系,而唐代的“茶器”中的一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茶具。

  唐代对“茶具”、“茶器”的称呼一直沿袭到北宋,蔡襄在写《茶录》时仍然称饮茶器具为“茶器”。到了南宋,审安老人写《茶具图赞》时,才将以往被称作“茶器”的饮茶器具改称“茶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的茶具,从远古到唐宋时期,是产生和完备的过程;从唐宋时期到现在,则基本上是在逐渐精简,即从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器具皆备,发展为以饮茶器具为主。茶具的这个发展规律与数千年来中国饮茶方式的几次演变,即煎饮法--羹饮法--冲饮法--泡饮法,密切相关。

  煎饮法是最早的饮茶方法。原始社会,人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便采食茶叶。这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振奋精神、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羹饮法是饮茶的第二个阶段。从春秋战国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像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到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在煎饮法和羹饮法这两个阶段中,农业文明色彩浓郁,中国茶文化尚未形成,采茶用具比较重要,煮茶、饮茶的器具则多与食具混用。由于茶具处于产生和缓慢发展阶段,所以茶具文化处于朦胧阶段。

  冲饮法是饮茶的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大致出现于三国时期,唐代开始流行,宋代兴盛。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成饼,饮时再加以炙烤,捣成末,冲沸水。这与今天饮砖茶的方法基本一样。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葱、姜、橘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到唐代,陆羽反对在茶中加入其他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只是在煎茶时要加盐,但要求“不夺茶味”。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到宋代,便以饮冲泡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之地外已很少见到。从唐人时兴的“煎茶法”到宋人时兴的“点茶法”,也可看出研碎冲饮法逐步确立的过程。成熟的冲饮法涉及采茶、制茶、贮茶、烹茶、饮茶等复杂程序,茶具自然繁多,而且分工很具体,使用很讲究。至此,茶文化和茶具文化已经形成,并达到了一个高峰。

  泡饮法是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专采春天茶树的嫩芽,经过烘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炒青绿茶自唐代已有,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与今天流行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泡饮法强调饮茶过程本身的功能,以往冲饮法时的茶具自然省去了很多。泡饮法逐渐流行的过程,是中国茶文化和茶具文化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

  历史地看,从远古到唐宋时期茶具的产生和逐渐完备,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唐宋时期茶具的繁复,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反映;唐宋以后茶具的逐渐精简,则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饮茶行为越来越普遍、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结果,同样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茶文化再现辉煌时期是什么时候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形成时期是什么时候

2.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哪个时期

3.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4.茶文化传播历史概述

5.一些茶文化博览会的介绍

6.关于茶文化的实践报告论文

243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