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对茶文化的理解认识1000字范文

  对于茶文化我们有着什么样的认识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对茶文化的理解范文,一起来看看。

  对茶文化的理解范文篇1

  浅谈我对茶文化的认识

  有限的生命里,无涯的荒野中,我们总能在某一时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洗礼。自从来到清雅源的这段时间,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茶文化的培训、看了公司茶艺大师精彩绝伦的表演、午间同事围桌座谈有关泡茶技巧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这初生牛犊对茶文化一概不知的鄙陋者对茶文化有了一些认识。于是,一时兴起,便写下了此文。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一门艺术一旦有专门的工具、有特别讲究的表现方式、有典雅的欣赏模式便称之为道。如书有书道、剑有剑道,同样,茶有茶道。而道一旦被他人所参透,那人便得了道;那人如果是外国人,这道就走出了国界;那国如果也普遍好于此道,茶道便得到发展,不再受一国文化的羁绊,而是有更大的法则。下面,我就从茶具、茶艺、茶道三个方面来论述茶文化。

  一、茶具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时期。社会上嗜茶成风,以饮茶为时尚、为雅事和乐事。士大夫们不屑于家中的杂务,而对茶事却是不厌其烦、精心操作,用于茶事的专用器具(即茶具)也随之应运而生。古人甚而借“具”之美来烘托“茗”之佳。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它既可用来煮茶,也可作盛具用。西汉以来出现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鲜艳,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唐代时,以陶瓷茶具为主,同时贵族、富家也出现了金、银、铜、锡等金属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盏为主。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至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问世。近代,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仪态万千,茶具艺术绚丽多姿。

  中国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不断的增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茶艺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表演性茶艺、实用性茶艺和宣传性茶艺。表演性茶艺,着重于表演,同时泡好一壶茶也很重要。实用性主要目的是泡好茶,把茶叶的内涵物质充分溶解到茶汤中,使营养成分和口感达到最佳效果,适当照顾好艺术性。宣传性茶艺则是企业或者茶乡为了宣传自己的茶文化,把当地文化和茶文化结合起来,比如推出的少数民族茶艺等。

  中国茶艺在历史的舞台上封尘出没,其艺术性不断的凝聚,具有很美的艺术欣赏。

  三、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茶道”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处的一种和美仪式。

  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中国茶道在历史的演变中风采众长,其艺术性不断的注入,具有很强的人文理念。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固有茶文化的肤浅理解,不知和大家的感觉相同否。中国有句俗语: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广泛,茶的学问,想来也已渐渐渗透人们的身、心之处。

  对茶文化的理解范文篇2

  一种对茶文化的理解

  茶道如人生。潮汕功夫茶不仅可以解渴,它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修身养性的艺术。在功夫茶中,需要的是一份平静的好心境,去泡茶,去品茶,才能尝出个中的滋味。而人生更是如此,它同样需要一份平常心态去看待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做一个好人也如一壶上等好茶一般,越甘越好,越醇越香。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潮汕茶文化主体是人,人们在饯行茶道的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正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的。茶文化在潮汕人的心目中经久不衰,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髓。

  对茶文化的理解范文篇3

  关于对禅茶文化的一点感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茶文化不断成为主流社会、精英阶层一项主要文化生活。特别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茶文化的弘扬提供了环境和机遇,它像不可压抑的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其所涵盖面很大,它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休闲文化、审美文化、养生文化、社交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并不断浸透社会各个阶层。

  禅茶文化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特别处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人心浮躁、拜金主义、娱乐至死、不当竟争、人与人关系冷漠,甚至出现尔虞我诈、道德异化、整体滑波不断出现的情况。茶文化就像在炎热夏季吹来的一股凉风一样,给浑浊社会注入一剂清新剂。在日常品茶生活中,人们接受茶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领悟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此,也为佛法禅宗思想的弘扬提供了一个契机。特别末法时代,对每一个佛法的弘传者而言,更要善巧地随众生的习气,对佛法进行文化包装。以茶文化为载体,以佛法正知正见为根本。让众生种下菩提道子,入佛知见。做到正知而住,不随凡情起颠倒,而随顺无明,而是随顺如来觉性,走上成佛之路。

  禅宗思想在太虚法师在大乘三系之中,判为法界圆觉系,印顺法称又称之为真常唯心系,是属于如来藏思想。禅宗思想在中国占了大半江山,除了华人喜简厌繁的习性,其中还有一部分的懒惰的习性,不肯去学习复杂的般若中观与唯识中道思想,喜欢单刀直入、简洁明了的禅宗,事实上禅宗最简单后面潜藏着最深甚、极秘密、最难通达的心地法门,无法用语言文字去表述的内核。事实上如果没有中观与唯识的前行基础,或是多生多劫般若不二法的熏修,烦恼障轻,已属上根利智。说要解禅,事实上比登天还难!因为首先要从闻慧入手,竖立正见,通过思慧,解除自我染着相似相续意识流的绑定,才会有真正的总相观,如实行最后才会有证量(修慧),从总体上去把握心性。

  也正如此。最容易被误解的就是禅宗思想,网络上许多禅茶一味的解说,乃至于央视之中一些国学大师及法师对禅茶的解说,基本都在打外围,说一些人天善法,没有说到本质处,没有说到禅的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我们修行人而言,不可不自知。因为,这些“禅茶一味”之说,说成就众生的善根前方便还说得过去,说要与解脱知见相应,那就相差太远了。正如社会上不少作家,将禅宗公案改成的“人生哲理”,还把公案纯用俗谛理发挥,而不是会相归性,摄事归理,摄用归体。却让人去心外求法,令人产生无数联想,浮想联翩,想入非非。看他们的书只能把你引入歧途。如果真喜欢禅宗,就要追根溯源,从佛法大乘经典入手,才不迷在公案祖师所显化的种种事相之中。

  真正的禅茶思想,禅师利用喝茶根境相触时,以现前一念心为所缘境,起如实观照。是为挡住学人心外求之心而立的墙壁,只是挡你的心不让外弛而已,恰恰是达摩祖师面壁精神承传与升华。使我们各各安住正念,不随妄想分别而起颠倒。

  品茶与穿及吃饭一样,只是一种简单的、平淡的生活需求。如果心随滋味起生灭流转,乃至起贪着滋味相,即是大智蒙尘,佛头着粪。虽然,我们在喝茶虽有种种感受的变化,但这些感受只不过是舌根攀缘尘境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妄识而已,如梦如幻,不可把捉,毕竟空不可得。现前一念心性其本质是即空、即假、即中。

  因此。茶的香、甘、苦、淡只是感官的一时作用,千万不要成为感官的奴隶,被色、声、香、味、触、法绑定,如果将我们心安住在尘境(味尘)上,随境起生灭变化流转,终被自生的爱水所溺。〈楞严经〉中说:情爱让我们在念想中泪水充满,淫爱让我们根处生不净水,物爱让我们身体表皮分泌腺体,产生如水润般相似的光泽(只要看鉴宝栏目持宝者的脸色就知道),味爱让我们口舌生津,自是飘溺爱河。智者当知:要善护六根门头,不要随外境变化流转,才会正念真如。修根律仪亦是对戒律的本质升华,生命只会因为我们善变的心而受痛苦,最后由自已埋单,皆是自作自受。

  真正禅茶一味的思想,是遍一切一味相,无非自性妙显。茶只是手段,不是本质,佛法毕竟不是为了众生粗重的六根对六尘、对一切外境缘念欲望的满足,恰恰是为了解除外境与我们六根的绑定,而得自在。迷在五欲的境界之中,注定生命质量根本无法升华。这即是根境不偶,舍识用根的楞严思想。因为,我们这一期的生命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历练的。

>>>下一页更多精彩“对茶文化的理解范文”

249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