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品茗茶文化的唯美文章

品茗茶文化的唯美文章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品茗茶文化的唯美文章

  茶的发源地在中国,茶文化及饮茶的习惯和故事也在中国。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而饮,是为解渴,休闲而品,则显雅致,实为身体补水所需和修身养性的最佳结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品茗茶文化的唯美文章,一起来看看。

  品茗茶文化的唯美文章1

  茶道文化 识茶与品茗的差异

  识茶是认识茶,品茗是欣赏茶;识茶的意义与内容在前一章已有详细说明,主要目的在于看清楚茶,包括在变成茶汤之前的干茶,以及将它泡成茶汤的种种因素。品茗是欣赏茶、享用茶,比较不在乎茶的身世,但如果理解了它的身世,对欣赏与分享是有帮助的。品茗还包含着“客观”与“无好恶”的意义,就是“这一杯茶”、“这一泡茶”而欣赏、享用的。

  让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说明识茶与品茗的不同。

  1、“审评泡茶法”用以了解茶的品质特征

  在茶的产品或是商品的质量检测时,都会使用审评杯、审评碗等一套审评器具,然后在一定的茶水比例、一定的浸泡时间、一定得水温之下将拟审定与拟比较茶样冲泡出来。这样的泡茶方式一般称作“审评泡茶法”。相对于这种泡茶法的就是“品饮泡茶法”。品饮泡茶法就是将这泡茶泡得是当时最佳的状况为前提,所需的冲泡器、茶水比例、水温、时间都就该种茶、该泡茶的需要而定。刚才所说的那种审评泡茶法所用的器具也可以拿来作为品饮泡茶法使用,只是泡茶的方法可以随机应变而已。

  2、“品饮泡茶法”用以将茶表现得更好

  审评泡茶法的目的是要了解该种茶或一组茶在这样的冲泡器、水质、水温、茶水比例、浸泡时间下得出这样的结果,如果A茶表现得不错,而B茶的茶汤稠度显得不足,那就表现B茶的水可溶物比A茶少。若A茶汤的调和度很好,但B茶显得偏苦,那我们就知道B茶是重苦味的茶……换作“品饮泡茶法“,我们知道B茶的苦味偏重,在冲泡时就降低一点水温。

  由此观之,审评泡茶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泡茶的性质特征。了解这泡茶的品质特性,我们就更容易把它泡得好喝,再“制茶”时,更容易把茶做好。

  3、泡坏了还要知道原来的真面目

  进一步说到泡茶与识茶。当不小心把茶泡坏了,是不是就无法认识该泡茶的真实面目了呢?如果泡得太浓了,一喝就觉得苦涩难耐,或是泡的太苦了,或是泡得淡而无味,我们如何跨过这

  ‘泡坏了“的障碍而得知该茶的本来面目呢?我们必须懂得泡茶的方法,深入 理解水温、水质、茶水比例、浸泡时间、冲泡器材等对茶汤的影响,然后仔细观察该泡茶的冲泡过程,或是由别人的叙述,或是由当场做成的冲泡记录得知这样的茶汤是如何获致的。如此,我们就比较不会被蒙蔽而错估了该泡茶的本质。例如我们看到他使用一把约150cc的茶壶放入约5g的完整外形的铁观音,虽以95℃的高温开水冲泡,但大约2分钟就将茶汤倒出来,我们当然知道这泡茶一定偏淡,我们不会据此判断该泡茶的水可溶物太低。如果他以同一把壶泡凤凰单枞,茶叶放得约八分满,以一直滚开许久的高温热水冲泡,浸泡了2分钟后把茶汤一次倒入茶盅内,然后分倒小杯请客人饮用,我们应该老早就知道这是一杯又浓又苦的茶汤,我们当然不会因此而贬低该泡茶的质量。

  品茗茶文化的唯美文章2

  品茗

  我出生仙茶故乡,从小即识得茶树,知晓种茶、采茶、制茶的过程和艰辛。茶微苦,不是苦于茶茎叶的本身,而是苦于茶生产与制作的过程。

  虽在仙茶故乡出生和长大,却没有培养出对饮茶的偏好。不是不好喝茶,而是嫌冲茶麻烦,常常要在喝完这一杯茶或在冲泡这一次茶时,起身去倒掉杯中茶质,冲洗干净茶具,一次可以,两次能够坚持,但长期以往,每次要去劳作,便觉得甚是麻烦。我不是一个懒人,但却要因喝水而多做许多工作,这便是我不愿多去付出的原因。

  其实,这是一种不足或遗憾。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茶文化应该占据着其中重要的一部份。对茶的忽略,足可以说明我对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继承的排斥与拒绝。这实在是一种不应该。茶叶被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冠以“东方饮料的皇帝”之称;喝茶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祛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驱困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近代医学研究证明,茶叶中含有5%左右的生物碱和其它多种成份,咖啡碱能80%的溶于水中,饮用后能兴奋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胃液分泌,可助消化、解油腻、增强横纹肌收缩,具有提神醒脑、降血脂血压、溶解脂肪、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晚上不亦茶饮”,这是众所周知会使大脑兴奋的常识。而我却因倒质洗杯的麻烦,要拒绝茶的文化与饮茶的诸多的好处,这是怎样的一种丢弃和错误!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源远流长,就是要了解清楚各类茶的产地、品名与口味之分,也着实不易。凡在我国称得上名茶的,屈指细算就有: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峨眉竹叶青、武夷大红袍、庐山云雾茶、安溪铁观音、皖西黄大茶、祁门工夫红茶、云南普洱、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福建贡眉、君山银针、四川边茶、都匀毛尖、安化黑茶、北苑御茶、矮脚乌龙、崂山绿茶等成百上千种;产地分布全国各地,品种系列更是星罗其布,口感要求各有所异,无法罗列殆尽。就按大类分,也有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数百种千余类的发酵与不发酵茶之分。每种茶又有精细、细茶、春茶、夏茶、秋茶、明前茶、明后茶之分,且茶料有别,制作变化,口感各异,泡制区别,功效不一,无法测定。你喜欢哪种茶,全凭自己的钟情与爱好。

  茶的发源地在中国,茶文化及饮茶的习惯和故事也在中国。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而饮,是为解渴,休闲而品,则显雅致,实为身体补水所需和修身养性的最佳结合;人不分贵贱,金钱不论多少;官衔不论高低,官员、商贾、平民、贤达,均可饮茶,均能饮茶。上者细啜名品,下者如饮牛汤。止渴者仰头急喝,求静凝神者则可闲坐下一处慢慢品味……时间所控,心态所异,性格所区,对茶的态度和期许即是千差万别。

  相对于大部分的国人,南方人对饮茶最为讲究。每有亲朋好友来访,或你去走亲访友,你接待客人的,或客人接待你的,一定是入座待茶。往往三、五、七人围坐一起,中间选一个行茶人,多为地位高者或最长者、年轻中的稳重者,以“功夫”秀茶。行茶人要具备主持人的礼节、风范或耐心,要为客人服务。待水煮沸后,行茶人需当着客人的面先洗茶具,称为烫壶和烫杯,以示尊重和卫生。然后将茶壶置茶洗中,放上茶叶,冲入沸水,这时需用壶盖轻轻拨动壶面茶叶,将茶泡沫分离拨出,再盖上壶盖,淋入一些开水,完全冲走壶外泡沫后,将头道茶水全部倒掉,谓之洗茶。洗茶主要是洗去茶叶中的杂质与尘土,让茶汤更为干净和纯味。故有一道水,二道茶之说。洗茶完毕,立即冲入第二道沸水,水至壶盖盖下后有少许茶水溢出为妙,稍等片刻,立即斟茶。斟茶时间不能延后,不能提前,提前者茶味不足,汤淡味寡,茶味欠佳;延后者茶浸出碱,茶变苦涩,失缺茶味的悠长与清香。斟茶也极显示行茶人的功力: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茶壶翻转直立九十度,壶嘴垂直指向杯口,迅速挨杯绕上一圈子,茶水均匀分杯,谓之“关公巡城”,需要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然后放平茶壶,轻摇壶身,最后再斜点一圈茶杯,每个茶杯再添补几滴甘甜,增加浓香,调匀色泽,谓之“韩信点兵”。保证每一杯茶汤色泽浓淡均匀,其味无分彼此。一般一泡茶冲倒五、六次即需将重新烫壶烫杯,另启新茶,如遇讲究者,一泡茶冲倒三次或四次足也。

  不同地方喝茶,有不同地方的讲究与偏好。如广东人素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把喝早茶称为“叹茶”,即为享受之意。早茶时分可以倾谈生意、交换信息,也可以是会朋聚友、谈天说地。生意人把茶楼当作商谈重地,一批买卖,一个项目,一份合作协议就在喝早茶中谈妥签订。来得自然,心平气和,合作愉快,既做了买卖,又交了朋友,休闲、生意、交朋友几不误。普通人则在此舒解压力,换得浮生半日闲。而北方人喝茶,没有过多讲究,一般好喝花茶,且偏好牛饮,不管口渴与不渴,只要端杯,一般是杯小者一饮而尽,杯大者要深深的喝退一截,无不体现出北方人豪爽急迫的性格。

  台湾人喝茶,群体的年龄都相当的低。有调查统计75%的饮茶人为21至35岁年的年轻群体,且文化程度普遍偏高,三分之二以上为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他们多以乌龙茶为主,渐好龙井,重求茶的实际品质,而不以茶价高低论茶的优劣。讲究泡法、汤色、环境及陪茶对象的选择,可一人斟酌,可十人可饮。以茶为待客之道上礼。

  日本应该算是最讲究茶道的国家。日本人喝功夫茶不像我们以享受与休闲为主,他们重求修行,视茶为禅,以茶求道,将喝茶看作为一种最佳的修行方式。日本人在功夫茶时,行茶的人一定是长者或者精通茶“道”的人,这个道也并非是动作熟练而是指禅意,每一个动作流程尤为讲究,要求品茶者虔诚而坐,聚精会神,守意于茶,看似为饮茶而聚,而实为悟道而来。在整个饮茶过程中,要求身心合一,思想不掺半点杂念,行为不带半点事务,以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

  四川是产茶大省。四川边茶、蒙顶黄芽、甘露、峨眉竹叶青等品牌均响誉国内外。吃在四川,游在四川,玩在四川,茶其实也在四川。古有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今有茶园万茶厂万千,产业成链。而随茶一起时兴的还有麻将,无论城市乡村,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茶铺、茶楼。随便蹙进一家,一定是以喝茶为由,麻将开战,走到哪里都能听见唏里哗啦噼呖砰咚洗打麻将的声音。四川是天府之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茶叶产地之一,但四川也是麻将之省。麻将与喝茶相比,在四川不喝茶的多,但不打麻将的少。川人以茶为引,借茶休闲,实以麻将为娱乐。真所谓茶娱两兴,茶兴人亦乐。

  我农村走出,寒碜人一个。但也数次附庸风雅:一个人静坐流水潺潺、风景如画的深山景点,独享过上百元一杯的龙井;受朋友相请,在五星级的酒店,享用过上等铁观音、碧螺春的甘甜与醇香;旅游在峨眉山的农村,见识过真正竹叶青的手工制作,品尝过出自纯手工竹叶青的清香与谈雅;在家乡的蒙顶山山顶的天盖市,坐在千年的白果树荫下,品尝了一个下午真正产于蒙顶山峰的蒙项黄芽与甘露;在深山老林的一片静湖边,独自一人垂一根鱼杆,浮子静于水面,从包里拿出上好的茶叶、水杯,用自带的开水,泡过清香无比的甘甜;也在夜深人静的子夜,拥一杯清茶,捧一本好书,享受过一段最惬意最安闲最心静的读书时光……

  因为生计,因为容身茶乡,我突然与茶结缘,在朋友和同事间推销起家乡的蒙顶叶来,只为那茗的一杯微涩清香,为那素茶的一杯清爽。

  “茗”为好茶;“品”多一份专注,多一份用心,多一份受用。品茗,即是用心、专注地受用一壶好茶。

  此前,我喝茶不多,茗更不敢常涉,却渐好“品”字,皆因茶的营生,皆因“品”能养性修身,压制平常性格较直的急躁脾气,一切平心静气,凭“心”而论,凭“心”而定,做一个睿智、雅趣、心绪平和的人。

  品茗,宜品出情志,品出儒雅,品正人格,品味出人生。

  品茗茶文化的唯美文章3

  茶文化

  日本人喝茶,极有道行讲究的,据说,叫作茶道。虽没在日本人家做过茶客,似乎也知那茶道,像了我家乡的仿古祭孔乐舞一样,蕴涵深邃而有条不紊。

  我的喝茶,简直是吃茶,据说,那挺大的杯子里,水多高茶多高,不苦不算喝茶。倒是除香茶之外,没有好坏绿茶之分的。这也像我的抽烟,十块钱一盒跟八分钱一包都能对付,据说,我这样的人多是没个性的,逆来顺受,咸淡都行。这倒也是一种文化,那底蕴,一天半天说不清楚,据说,这就更文化了。

  我相信这对文化的界定。几年前,跟文化局一位朋友侃天,想来唱戏演节目是文化,办个展览橱窗是文化,新年春节串街游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更是文化了,可见文化比比皆是;你这局也够累的,想必也管不过来。像茶文化吧,你管也不管,是发茶叶还是卖茶叶呢?文化软软地渗透了每个细胞,纵然简易到沙里淘金,也淘不尽地球的沙,据说,月亮上还有沙呢。

  于是,放弃了对文化的研究,只是喝我的茶;而我粗劣的喝法,竟也离不了文化的呼啦圈。我们这里大多只喝称作青茶的绿茶。可能是北方天气的干燥,过分炮制的茶,喝了就要上火。沏茶与水质常大有关,北方的水碱性特强;家家户户的铝炊子,都挂了厚厚的、坚硬的壶碱于壳内;以至倒水时壶嘴几乎淤塞了,像那卖香油的端子与漏斗的吝啬。不消多少时日,就须拿了螺丝刀之类,石匠般地雕凿;不然烧起水来,既费时又费火,得不到许多开水。

  本地人常羡慕南方的水土,据说,那水土极养人,尤其养皮肤的。南方或者海边,极好的温湿度,育出的姑娘小伙,个个江米人儿似的,或洋娃娃,反正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北方似乎就多些黑老粗壮。南方的水,是酸性的,据说,人家的炊子里没有壶碱,沏茶也特好喝。像那西湖龙井,怕也多少傍水质而出名;那茶树,我们这里是栽不活了,大有江南之桔,过江则为枳之嫌。采来那茶叶,用自家的水一冲,怕也成了运河龙井,或微山湖龙井,味道全无。

  在北京的短训班上,有位同学是来自苏州的老大姐,波澜壮阔地宣传自己家乡,比我听说的还要好些;也说起用江南的水,冲了江南茶叶的宜人。我等北方佬们,本有不可胜数的土特产,像东北三宝、河北雪梨、陕西木耳、山西老醋,怕算起来还是我山东队更多;而我们城南,湖里的四个鼻孔的鲤鱼,却也多一层浮土似的,依旧没江南那般清秀。结业返回各地,老大姐真的写信来,还有一张复印的知识小品,是她在报上发的、介绍名茶碧螺春的文章。我是不想写信去索那茶,因为她不能寄江南的水来,等我泡了运河碧螺春,会以为她言过其实了。倒是后一位湖北大哥,寄来了家乡的茶叶;却因在邮局呆得太久了,加上一路折腾,我付了两毛保管费,取来看时,竟大半的粉身碎骨。而那成色,真如他所说,是在茶场采来的鲜货,极是珍贵的情义,也跟了那茶香荡漾于肺腑。

  在北京我是闹了茶荒的。十里堡一带,我没找见茶叶。北京的节奏,受不了品茶的悠闲;那些铺子只卖烟酒冷饮,而有别我家乡所有商店的烟酒糖茶。几天的白开或酸奶、汽水,便让我想家了。那时侯,也还没有我并不爱喝的矿泉水;喜欢全世界的啤酒,却又不能像茶一样的常喝。临行时,母亲在我皮箱里装了两件赶制的西装了,我谢绝了那些零碎,又不是小学生初入夏令营,不走人总备不停当。一直转悠到前门,才在商业大厦买了一包绿茶,一块洗衣皂。怕是不到前门也有得卖,只是我不能上车下车地瞎踅摸;因为在京都挤车,实在是一项体育运动,稍微的踌躇,是永远没有下一班的。那时侯,十里堡北里的南口还没有鑫帝,却也没注意这商场现有无绿茶。每去北京都揣上吃不了的茶叶,再兜回来了事。

  回到小城要安逸得多,几乎没有耽搁喝茶的忙碌。无论闲居还是串门,都有小型的茶会。我不是济宁人,却生长于此。在这里,喝茶仅次于吃饭的重要。

  旧时的人家,在堂屋正厅设方的八仙桌,两旁各木椅。考究的人家,会依了北墙安上木的或水泥的枣红条几,那身价约与当今“画王”同。客人来了多被让到上座,若有随员,多以小板凳伺候。考究的有高杌或椅子,也有时下进口空调的规格;不考究便简单了,什么坐具都行,如树根的小木墩儿之类。喝茶,却是贯穿始终的。其茶的道行概与全国相似,秘要在于这会谈皆由茶上分晓。给客人倒茶分亲自动手、子女代劳之别,表重视程度与礼数之等级;用现成的开水,或专意的取火另烧,有相当的奥义。客人须有外交家的慧眼,方能运筹帷幄。倒茶时常蒙“酒要满,茶要浅”之古训,意为我只倒一点,希望你喝完尚存喝的必要;若满得不利端那瓷碗儿,或玻璃杯,便是弄你好看,须小心行是;若溢出杯外,则示你没有来与不来之必要,咄咄地骇人。主人的壶嘴冲人,则主不吉;有无什么文化,我说不上,看那茶锈阴森如莫测黑洞,由视觉及心悟,倒也不那么吉祥。若主客谈得颇拢,定会控干那喝成“白豪”的茶壶,不撤乏茶,而另新续;若壶底朝天,泼尽壶底乏物,重涮茶具,又抹桌子又磕烟缸,并注之以新茶呈十万火急状,便是与你再泡,盘古开天另起头一桩三百六十回合,是为客茶极尊。当珍之重之,下次再来必如履家门而无边幅之虑。

  奈何岁月沧桑,星转斗移。那茶会的末节,应是客人告辞的时候,将那茶根泼地,是否一种祭奠而多谦恭的内涵,不亚于抱拳禀手;而那时的居室,大多泥地或砖地的平房,那茶文化还使得;现今的小茶会,都转移至豪华富丽的楼厅,穷人地板也是水泥的,不需洒些多余的茶或水祭什么神了。

  我是不太多串门子聊天乐趣的,即使真有事非去不可,也惧怕踩人家地砖,或鞋不常晒袜又不常洗,而毁了另一种高尚的文化。七八十年代,见面常问“吃饭了吗?”,现在确实有文化了,进门先问要不要换鞋。主人真心邀了入室,又觉这家装修得太像会议厅什么的,顶庄严顶神圣,坐在里面总想着为公家上班,不认真不行什么的;以至开不得玩笑,侃不得大山,更吹不得牛皮;竟也喝不下那上等的茶,急欲逃之夭夭,找个破沙发横躺竖卧地看一阵电视。

  旧时的茶的文化,已衰落了。在我来说,今天的这茶文化,比前面的文化更有感冒发烧的不适,便时常想起不大喝茶的北京了……。

品茗茶文化的唯美文章相关文章:

1.关于茶文化的文章

2.介绍茶文化的文章

3.有关茶文化的优美散文

4.茶道优美散文

5.等你在七月的茶香里唯美文章

6.关于茶文化的散文

266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