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中国茶道大师赏阅的序言

中国茶道大师赏阅的序言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中国茶道大师赏阅的序言

  中国茶道大师有哪些?中国茶道大师赏阅这本书你们知道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大师赏阅的序言,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大师赏阅的序言

  凡列中国茶道大师名录,是自远古的他们到今天的我们,都因并存着一种共同的且良善的德行而终其成‍为一代大师,这种德行,就是人类本质的和谐与共生这一精神内核。

  当每天的太阳和月亮都以照过古人的方式,又来照着新的诞生和新的死去的我们,才会发现人的生命在天际间是何等的微弱而又不堪一击。留下来的,只有大师们那沉甸甸的“茶”字和他们依依惜别的名字。

  先祖们已去久远的身影,让出了他们热爱的舞台,同时也让出了光阴的缝隙,使我们这些后来者有幸从这个缝隙里挤进浩瀚而深远的五千年长河里,我们没有理由因这条长河的光明和黑暗共同整理的史子经录,被无常和无耻的来生冲洗掉或刮掉任何一种关于“文明”的一切符号。

  在浩如烟海的人文足迹深处,翻开炎黄先辈们薪火相传文明史,才发现我们的历史主人在一片片龟甲兽骨上,也能雕刻着华夏文明里那一颗颗汉字的起锚史。同时也发现着生生不息的万物生灵,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把每一个象样的文字,都一一留给了今天的众生。

  我在新加坡讲学时,曾对公众列出了一百二十位中国茶道大师。在后来的三年里,经认真考证、分析,去掉了24位,留下96位录入本书。去掉的名单中有诸如周武王、孔明、张又新、丁谓、朱熹、陈讲、汪士慎、孔宪乐、李时珍、孙中山、丁以寿、万国鼎、陈祖架、俞永明、刘勤晋、范增平林治等,原因是这些名人对茶的见解争议长期难下定论。再则,本书只立足于茶道,并非品茶之道,也不是著茶之道,更不是权势之道,而是因茶而引渡治世之道、治学之道、治文之道、治业之道,更重要的是治人之道。品茶,固然有着品道之感觉,却难以达到品道之神韵。茶道因不是主流文化,所以其功能性应体现在因茶道而创造更有价值的相关主流学科。去掉的茶人们不能进入本书,其更重要的理由是他们缺少创新或革新精神,大部分都是考补师而已。另一部分则是以茶道茶,成了典型的口诀师或背诵师,能认出茶文却无个性思想,今天张三说这茶好,他就说好,明天李四说那茶好,又也如苍蝇一样一轰而上,好比今天那些跟随着疯狂的炒茶团混的那批人。还有一部分人是号称替天行茶道,实则是江湖混混之流,在我们的中国,这种人更是多如牛毛。要分清大师的脉搏,才能定论本书的品质,这是我创作这本书的责任。

  我国茶叶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部书记录下了美轮美奂的成品茶叶制造大师人名,也没记录下品茶所用的各种茶具制造者姓氏名谁,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茶史的损失。对于我来说,在遗憾的茶史沙坑里,哪怕是只有一丝儿影印,我也不会放过对其探索。史书中出现的几款名茶发明者实为非制茶名家,他们的有名之处是体现在商业成就方面,而木质类茶具制作名家更是了无尊容。单为这一点,我遗憾了很多年,制茶大师和制器大师到底在何方?

  在本书之后定有新一代茶道大师历千辛万苦而来,我想,在我有生之年里,我不会放过任何一名名副其实的茶道大师,一定将其收录,本书长期增补,我会认真对待这个承诺。

  妙品历代茶道大师,经历着世间境遇,试问我们一生能做些什么?翻阅一颗颗灿烂的中华汉字,品味片片绿叶,简单而又深奥。我能做的,也就是向读者朋友们提供两天的时间来感觉大师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用两年的时间来感悟大师们的德行、入道和出道的哲理。

  中国茶道大师赏阅的内容

  1、炎帝(约公元前20世纪初)‍

  2、鲁周公(约公元前1100—900年间)

  3、老子(约公元前571—471年间)

  4、吴理真(约公元前200—53年间)

  5、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7年间)

  6、王褒(约公元前83—前12年间)

  7、常璩(约公元291—361年间)

  8、杜育(约公元282—311年间)

  9、华佗(约公元145—208年间)

  10、张揖(约公元212—270年间)

  11、陈寿(公元233—297)

  12、杨坚(公元541年-604)

  13、李世民(公元599-649)

  14、阎立本(公元601—673)

  15、杜甫(公元712—770)

  16、皎然(约公元713—804)

  17、文成公主(约公元621—680)

  18、卢仝(公元795—835)

  19、怀海禅师(公元719—814)

  20、陆羽(公元732—804)

  21、李冶(约公元730—784)

  22、道邃禅师(约公元727—826年间)

  23、从谂禅师(公元777—897)

  24、昌福禅师(公元799—889)

  25、白居易(公元772—846)

  26、皮日休(约公元834—883)

  27、毛文锡(约公元913年前后在世)

  28、陶谷(公元903—971)

  29、范仲淹 (公元989年—1052)

  30、欧阳修(公元1007—1072)

  31、章村根(约公元1011—1100年间)

  32、蔡襄(公元1012—1067)

  33、朱子安(约公元1020—1106年间)

  34、王安石(公元1021—1086)

  35、苏轼(公元1037—1101)

  36、黄庭坚(公元1045-1105)

  37、赵佶(公元1082—1135)

  38、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

  39、陆游(公元1125—1209)

  40、普济禅师(公元1195—1268)

  41、虞集(公元1272—1348)

  42、忽思慧(约公元1260—1335年间)

  43、朱棣(公元1360—1424)

  44、郑和(公元1371—1435)

  45、朱权(公元1378—1448)

  46、唐寅(公元1470—1523)

  47、文征明(公元1470—1559)

  48、仇英(公元1493—1560)

  49、田艺蘅(约公元1491—1570年间)

  50、供春(约公元1480—1566年间)

  51、时大彬(约公元1540—1630年间)

  52、屠本畯(公元1542—1622)

  53、许次纾(公元1549—1604)

  54、汤显祖(公元1550—1616)

  55、冯梦龙(公元1574—1646)

  56、周高起(公元1596—1654)

  57、张岱(公元1597—1689)

  58、李渔(公元1611—1680)

  59、陆廷灿(约公元1678—1743年间)

  60、郑燮 (公元1693—1765)

  61、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1799)

  62、曹雪芹(公元1724—1763)

  63、袁枚(公元1716—1797)

  64、陈鸿寿(公元1768—1822)

  65、穆文英(约公元1790—1886年间)

  66、王俺尚(公元1833—1915)

  67、谢正安(公元1838—1910)

  68、吴锡卿(约公元1869—1930年间)

  69、张昌翼(约公元1870—1947年间)

  70、刘竣周(公元1870—1942)

  71、鲁迅(公元1881—1936)

  72、周作人(公元1885—1967)

  73、郭沫若(公元1892—1978)

  74、吴觉农(公元1897—1989)

  75、老舍(公元1899-1966)

  76、沈从文(公元1902—1988)

  77、梁实秋(公元1903—1987)

  78、巴金(公元1904—2005)

  79、王泽农(公元1907—1999)

  80、陈椽(公元1908—1999)

  81、庄晚芳(公元1908—1997)

  82、张天福(公元1910—)

  83、李联标(公元1911—1985)

  84、吴清源(公元1914—)

  85、顾景舟(公元1915—1996)

  86、吴振铎(公元1918—2000)

  87、张爱玲(公元1920—1995)

  88、忆明珠(公元1927—)

  89、陈宗懋(公元1933—)

  90、李瑞河(公元1935—)

  91、朱自振(公元1934—)

  92、程启坤(公元1937—)

  93、姚国坤(公元1937—)

  94、王旭峰(公元1955—)

  95、唐先洪(公元1969—)

  96、金刚石(公元1970—)‍

中国茶道大师赏阅的序言相关文章:

1.《如何阅读一本书》序言介绍

2.茶文化的典籍文献有什么

3.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4.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

5.论中日茶文化的相关论文

6.有关茶文化的文献综论

310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