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径传入日本,日本的茶道文化自此开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一起来看看。

a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

  现在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从而发展为更富精神的文化蕴涵,即现在为人所知的‘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随着中国饮茶文化的发展,对日本的茶文化崛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同样中国的饮茶文化也给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造成了很的啊的影响。 日本的茶文化主要是建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茶叶约在唐代时﹐便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因而最先将茶叶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国荣西禅师历尽艰险至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刻苦进行“茶学”研究﹐也由此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荣西回国时﹐将大量中国茶种与佛经带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礼仪﹐并将中国茶籽遍植赠饮。其时他曾用茶叶治好了当时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实朝的糖尿病﹐又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以宣传饮茶之神效﹐书中称茶为“上天之恩赐”﹐是“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荣西因而历来被尊为日本国的“茶祖”。

  随着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与饮茶艺术﹑饮茶风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后﹐又逐渐普及到广大民间﹐使吃茶的习俗进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并日益兴盛。随着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与饮茶艺术﹑饮茶风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后﹐又逐渐普及到广大民间﹐使吃茶的习俗进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并日益兴盛。 15世纪时﹐日本著名禅师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创了“四铺半草庵茶”﹐而被称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谓“佗”﹐是其茶道的专用术语﹐意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认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是“禅道”的中心。他将茶道从单纯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禅道核心。 其后﹐日本茶道经武野绍鸥的进一步推进而达到“茶中有禅”﹑“茶禅一体”之意境。

  而绍鸥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称的千利休﹐又于16世纪时将以禅道为中心的“和美茶”发展而成贯彻“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础上归结出以“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为质﹔“清”以居之﹔“寂”以养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讲究礼仪﹐被日本人民视为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 无论是中国的茶道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文化,它们都是各自的精神所在,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总的来是说,中国的茶道精神是:检,和,敬,美。俭”俭朴,返朴归真,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祥和安定,和睦相处;“敬”尊敬,互敬互爱;“美”美好,提倡真善美。使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寓于茶道活动之中。而日本的茶道文化的精神是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清寂”也写作“静寂”。

  但如今的日本茶道文化却反过来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如今日本盛行茶道,在日本一般举行茶道的时间,分别为朝茶,饭后,消昼和夜话茶道对茶会的环境有一系列的规定,除“和”与“敬”,是指茶会上主人和客人之间应强调精神,态度和因有的辞仪外,“清”与“静”则主要表现茶室,饮茶亭院的环境和气氛要充分体现清静和典雅,……收日本人的影响,中国也慢慢的将茶道文化再次重视起来,现今,在中国的一些茶区,如福建定期举行的茶会大体上与日本茶道相似。如中国的安溪茶艺与日本茶道略有相似。

  现今,在中国的一些茶区,如福建定期举行的茶会大体上与日本茶道相似。如中国的安溪茶艺与日本茶道略有相似。 中日茶文化的对比之余,不免有让我们思考的地方。茶出于中国,兴于中国,为什么这灿烂的文化瑰宝,在近一百年中,却改变了它千年的内含底蕴。试问当今有几亿人。

  在品茶前沐浴更衣,喝茶不足引茶而是细细品们茶所带给你的精神的愉快。 起码 越脱这个充满气氛的世界,人们的追求也能从物质享受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在这个竟争激烈的时代更为迫切。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他们对茶文化的追求,大不必以泱泱大国的心态自居,日本今天保留了一套完整的饮茶习惯,并将它们作为教程编入大,中,小学生的教材中,可见其普遍性。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关系

  由于汉字的组合比较自由,中国古文献中出现过“茶道”这个词组。比如与陆羽同时代的皎然,他写的《饮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封氏闻见记》在叙述了陆羽和常伯熊提倡饮茶之后说:“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明代陈继儒在《白石樵真稿》中说:当时茶的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同”,但有些人“犹持陆鸿渐之《经》、蔡君谟之《录》而祖之,以为茶道在是”。这些“茶道”的含义相当于茶事或茶艺,有别于日本所称“茶道”。

  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原先不产茶,茶是从中国传去的,所以日本没有中国起初把茶叫作荼,视为普通树叶子的那段历史。在平安时代,茶虽已传入日本,但只在大内辟有茶园,且归典药寮管理,与一般民众没有关系。12世纪时,两度入宋求法的荣西法师带回茶种,开始在日本推广饮茶。不过荣西的着眼点是看重茶的医疗保健作用。

  荣西之后,饮茶在日本逐渐兴盛,起初在禅院中流行,后来日本的公家和武家都欣赏饮茶之趣,在日本兴起了举办茶会的风气。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449—1473年)时,命村田珠光(1423—1502年)为主持茶会的上座茶人,他把寺院茶礼、民间的“茶寄合”和贵族书院的台子茶相结合,并注入禅的精神,排除一切豪华陈设,形成了朴素的草庵茶风。日文中的“茶道”一词,就是由他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前只称为“茶汤”而已。

  到了16世纪中叶,千利休(1522—1592年)将草庵茶进一步庶民化,使之更加普及。他把珠光提出的茶道之四谛“谨敬清寂”改为“和敬清寂”,即将带有严肃意味的“谨”改为冲淡平夷的“和”。但他又强调“敬”,敬体现在茶道的礼法上,这是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人际关系的反映。一次茶会大约用四小时,据统计,一位主人和三位客人在此期间共行礼二百一十三人次,还要依场合之不同分真、行、草三种形式;如果行礼的次数过多、动作过谦,也是一种失礼的行为。真可谓繁琐已极。

  但茶道并不仅以演习一套繁文缛节为满足,从“茶禅一味”的观点出发,它有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自己对美的特殊追求。茶道之美崇尚枯高幽玄、无心无碍,对世俗美采取否定的态度。

  用中国的眼光看起来,日本茶道中还有不少难以理解之处。比如进行茶事活动之规范化的草庵茶室,其门户(躙口)的高、宽均为70厘米许,客人须匍匐爬行才能进去,如此待客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而日本茶人却认为,茶室是一处超脱凡俗的清净世界,必须用这样一道窄门把它和尘寰隔开。可是尽管如此,这种美仍然不能不寄托在世俗的平凡物件上。甚至在进入清净的茶室的客人中,也还要根据其社会地位区分出正客、次客和末客来,更不要说那些不胜其烦的礼节了。所以,茶道标榜的和敬清寂本身就包含着难以解脱的矛盾。而这样的一种矛盾统一体当然不能只被看成是一种饮食文化、一种生活艺术或一种礼仪性的社交活动。它只能像最早向西方世界介绍日本茶道的冈仓天心在《茶书》(1906年)中所说:茶道“是一种审美主义的宗教”。“是超越饮用形式理想化以上的东西。即:它是关于人生的一种宗教。”“茶室是人生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在那里,疲倦了的征人相会在一起,共饮艺术鉴赏之泉。茶事是以茶、花、画等为情节的即兴剧。”这种走向超现世境界的茶道是日本所特有的,与中国的茶文化存在着质的区别。

  日本茶道中饮用末茶,原是从南宋饮末茶的做法中学来的。但中国的饮茶法自元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茶道却一直沿用那在中国已趋绝迹的末茶,因而无法与中国茶事的新发展相接续。日本生产不出像中国宋代那样的高质量的茶饼,却又要保持饮末茶的成规,乃将茶叶直接粉碎为茶末,其色绿,其味苦涩;特别是点出的浓茶,几乎难以下咽。日本人也觉得如果空腹饮这种浓茶恐损伤胃黏膜,所以要先吃“茶怀石”(一顿茶食,包括拌凉菜、炖菜、烤鱼、酒、米饭和大酱汤)垫补之后才饮。虽然这和荣西所说“茶是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上首也”相合,但和中国六朝以前的咸汤型茶、唐宋的甘乳型茶、明清的清茶型茶均绝不相同。同时日本点茶时多不用汤瓶而从茶釜中舀取,与宋代之烹点手法相较,也使人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

  中国没有日本的那种茶道,因为两国的历史背景、社会风气均不同,对茶的认知亦有别,本无足怪。如楚天在《百科知识》上撰文介绍中日茶文化时曾说:“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中的‘道’,中国无,日本有。”“茶道是日本茶汤之道的俗称。日本饮茶之风已兴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从中悟出‘道’来。至千利休时,日本茶道的体系始告完成。经过千余年的历史积淀,茶道深深融入日本民族精神,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形态。它在交友恳亲的茶会上,形成以主人的茶事做法和客人的茶器鉴赏,及主客心领神会为环节的一整套繁缛复杂的礼仪,既细腻典雅,又莫测高深,同时还对时令、场所、道具、等级、规格的考究费尽心机”(见该刊1991年第12期)。而中国自唐以来,即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长庆间左拾遗李珏语,见《唐会要》卷八四)。宋代王安石的《议茶法》也认为:“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南宋的俗谚说:“早辰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夷坚续志前集》卷一)。中国人以务实的态度对待茶。不仅中国平民从不把喝茶视作特殊的“道”,而且连被尊称为茶神的陆羽像有时也逃不脱以滚汤浇头的遭遇;在实行家元制的日本茶人看来,同样会被认为是难以理解的了。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异同相关文章:

1.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异同

2.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异同点有哪些

3.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

4.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差异

5.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区别

6.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310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