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种植 > 蛏子养殖技术

蛏子养殖技术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蛏子养殖技术

  蛏子在我国南北沿海等地区都有分布,是贝类养殖的主要对象,具有很好的市场效益,蛏子如何养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蛏子养殖技术,希望对您有用。

  蛏子养殖技术

  (一)苗种生产

  蛏子养殖的苗种来源,主要依靠采捕野生苗和海区半人工采苗。

  1.采捕野生苗

  自然海区蛏苗分布在高潮区下部河口、港叉、水沟两侧。每年立冬开始采苗,至大寒前后结束。采苗方法是用淌苗袋刮土荡洗蛏苗。淌苗袋长120厘米、宽40厘米;淌苗袋的袋口为30厘米宽的梯形竹框;刮泥用的刮板宽8厘米、长24厘米,用毛竹制成。根据不同季节时间的蛏苗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淌苗袋洗苗。一般地淌苗袋网目0.5毫米的,多在立冬至小雪后1个月间使用;网目0.8毫米的,多在大雪前后半个月间使用;网目1.0毫米的,多在冬至前后半个月里使用;网目1.2毫米的,多在小寒前后半个月里使用;网目在1.5毫米的,多在小寒以后半个月使用。刮土深度为1—3厘米,然后将淌苗袋置水中筛洗,除去软泥杂质,即得纯净蛏苗。

  采到的蛏苗要经过育苗池越冬培育。育苗一般建于高潮区,小潮不能淹没、温度较高、水流缓慢、并有淡水可以引入池内的滩涂,面积为0.05亩左右,池的上下方各开1个水口,以便排灌之用。在放苗前l一2天,将池底的泥土碾碎,耙松,压平。池内蓄水深度约15厘米。越冬期间要防止堤坝漏水。严寒时,要增加蓄水深度,防冰冻。幼苗在育苗池中经过2个月左右的养殖之后,个体增大,生活力增强,这时育苗池的环境已不适于蛏苗生长的需求,需移到中潮区放养,再经2个月左右培育,即成苗种,可移到养成场养殖。2.半人工采苗半人工采苗就是根据蛏子的繁殖规律和蛏苗喜欢附于新土上的习性,对蛏子繁殖海区的滩涂底质进行人工改造,使蛏苗附着在人工修筑的苗埕上,从而采到大量的蛏苗。选好苗埕滩涂:蛏苗埕应选择在风浪小、潮流缓、涂面平坦的中潮区上段,且有淡水注入的内湾滩涂,坐北向南和港浦两侧的滩涂更适宜。具有软泥或泥多沙少底质的滩涂附苗量多且苗质好。苗埕型式与整埕方法:综合各地的生产经验,苗埕有坪式、畦式和宽式3种。坪式:在风浪较小、软泥底质的内湾滩涂上修筑苗埕,要在其两旁和上方挖宽40厘米、深15厘米左右的水沟,围出宽4—8米、长15米左右的滩涂面即成苗坪,毗连成片便为坪式苗埕。畦式:在风浪稍大、底质稍硬的内湾滩涂上修整畦式苗埕较好。将挖起的埕土堆放在苗畦两侧和上方,形成三面围堤的苗畦。苗畦之间由高0.4米、宽2米的堤隔开。苗畦一般宽5—13米、长20米左右。在堤的向潮一面开一个缺口,用来进水和排水。窝式:在风浪较大、底质较硬的内湾洱区挖掘滩涂面,四周筑堤,形成窝状埕地。在低处留一缺口,让海水进出或关水保温之用。修建以上3种苗埕都需进行锄埕、耙埕和平畦。锄埕时,先挖去10—30厘米厚的表土,然后翻土,让潮水冲刷和日晒数天,便于清除土中的腐殖质与生物敌害。接着耙碎泥块,疏通苗埕四周的水沟,整成中间略高、两侧略低的苗埕,此为耙埕。平畦是整埕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要注意两点:一是正确掌握平畦时间,二是埕面要求光滑。平畦的方法是用木板或泥马在整好耙细的埕地上,将泥土压乎抹光,把埕面筑成中央略高,四周较低的隆起状,退潮后不使埕面积水。实践证明:在附苗前1—2天进行平畦效果最好,平畦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蛏苗附着。为了能适时乎畦附苗,必须做好乎畦的预报工作。平畦预报是提高蛏苗产量的重要措施。具体做法是:在蛏子繁殖期内,每天检查亲蛏性腺发育和精卵排放情况;检查海水中蛏子幼虫的发育阶段和幼虫数量变化,若出现海区幼虫突然大量减少,说明幼虫已下沉附着,从而作出平畦预报的时间,适时进行平畦。在水温20—24℃的条件下,蛏子从产卵到附苗约需了一10天,当出现亲蛏大量排放时,从排放的那天向后推5—6天即为乎畦最佳时间。苗埕管理:要做到“一勤、二补、三防、四及时。”即勤下涂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补填埕面洼壑以免积水,修补崩堤缺口,以免潮流冲刷苗埕;防自然灾害、生物敌害与人为踩踏;及时疏沟通水、平整畦面、清除淤泥、蓄水保温。尤其在冬至前2—3天,须堵住苗埕进出水口,蓄存30—50厘米深的水,直至立春天气转暖为止。在此期间还要选择风和日丽之日,开堤放水,清除沉积的淤泥后再继续蓄水保温。蛏苗附着后经2—3个月培育,长到1厘米以上,需适时从苗埕上采集起来,经过洗苗后,播种到养殖埕地。在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从农历12月初到翌年3月中旬(北方沿海应根据当地温度相应推迟)。每月可洗苗4次。大潮汛期间苗埕干露时间长,苗体壮,且低潮区干露,有利进行蛏苗播种,所以洗苗时间大多选在大潮汛期间。洗苗方法有筛洗、锄洗、荡洗三种方法。筛洗:以木锄或苗刮把苗埕涂面2—3厘米厚的苗泥拢向苗埕中间均匀堆叠,并整好耙乎,经一潮水后,蛏苗上升密度加大,第2天退潮后,在苗埕旁边挖一水坑,把密集的苗泥铲在筛子上,置于水坑中筛洗,便得净苗。坪式苗埕多采用此法。锄洗:以木锄刮扰埕面苗泥反复搅耙,使苗泥成浆,静置后蛏苗即会升浮到表层,再以小操网捞取洗净。窝式苗埕多采用此法。荡洗:刮取苗泥堆叠,第2天堵埕口灌水,然后搅动,使泥土成浆。蛏苗上浮后,再用苗袋荡洗捞取蛏苗。畦式苗埕多采用此法。另外,若苗埕设置在养殖区附近,则可采用直接移苗法,即蛏苗不经净洗直接播种,这样做苗体损伤小,成活率较高。

  (二)苗种运输

  蛏苗运输一般干运,因为蛏苗不适宜长时间露于空气中。在寒冷的天气,露空蛏苗的生命一般也只能维持]一2天的时间。蛏苗起运前需过水1次,洗去泥土和杂质,装入筐篓,以保持蛏苗纯洁。运输时,每筐篓装苗20公斤为宜,避免重叠,注意通气,以免因多装压死或闷死。运输途中,蛏苗要保持湿润,严防日晒、雨淋、风干等。天气闷热,途中时间过久,要适当浸洒海水或淡水。为减少途中死亡,起捕运输蛏苗最好选择在阴天或寒冷气候进行。

  (3)蛏子养成1.养成场地选择

  (1)地形选择中潮区下段至低潮区每天干露2—3小时的潮区,以内湾或河口附近平坦且略有倾斜的滩涂为宜。

  (2)潮流要求风浪平静,但有一定流速的潮流畅通的海区,若有港湾更为理想。

  (3)底质要求分层明显,最好是表层为3—5厘米的沉积软泥,中间20—30厘米为泥沙混合,底层为纯沙。

  (4)水温与相对密度蛏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适宜水温15—30C。对相对密度的适应范围为1.0050—1.0200。

  2.整建场地

  (1)筑堤为防止蛏埕被洪水冲刷,保持埕面稳定,埕地四周须筑堤。闽、浙沿海渔民一般采集芒草(即芒藤草)埋在土中,露出部分比埕面高出30厘米,堤宽50厘米左右。另外,在埕地上方的堤外还要挖浅沟,这样,当山洪暴发时可以及时排除淡水。

  (2)整埕埕面应整成公路形,中间略高,两边略低,周围开排水沟。大片的蛏埕应分为3—7米宽的畦,埕底质软,畦面可窄些;底质硬,畦可宽些。畦的长度一般依地形而定。为排除埕内的积水,畦与畦之间需挖出宽30厘米、深10厘米的水沟。整埕包括翻土、耙土、平埕三步。翻土即把埕地底层泥土挖翻30—40厘米,以便将表层的生物敌害埋人底层,窒息死亡,且埕土让海水冲刷,可消除硫化氢等毒质。同时翻土后,上下层的土得到混合,可改变埕土结构,使其松软,利于蛏子潜钻、生长。

  耙土即将翻起的埕土耙细,特别是底质较硬的埕地,翻出的泥块一定要捣碎耙细。平埕即用木板将埕表土压干抹光,操作时先重后轻,由埕两边往中间压,使埕面稳定光滑,表土才不易被风浪或潮水冲刷流失,利于蛏苗钻穴。还要注意边平边往后退行,以便压平脚印,使埕面没有洼地,减少有害生物潜栖。对底质较硬的埕,需翻耙2—3次后再平埕做畦,而软泥底质的埕涂,翻耙1次整平埕面便可播蛏苗。

  蛏子

  (三)蛏子的播种

  (1)播种时间苗体达到1.5厘米时就可移植播种。在闽、浙沿海1—3月中旬均可播苗,但以早播为好,播苗工作一般在清明节前结束。

  (2)播苗方法播苗前,先将苗种盛在木桶内,用海水洗净泥土,检去杂质。播苗方法分为抛播和撒播两种。抛播法适用于埕面宽的蛏畦。播苗时,左手提苗篮,右手轻轻抓起蛏苗,用力向埕面上抛播。无风时,两人在埕面的两侧交叉播种;有风时,J顷风向播。撤播法,适用于狭窄的蛏埕。播苗时,苗筐放在泥马上,左右两手同时轻轻抓住蛏苗,掌心向上用力向埕面撒播。播苗都在大潮汛期进行,一般小潮不播苗。大潮汛期蛏埕干露时间长,播下的苗有足够的时间钻土,潜钻率高。

  (3)蛏子播苗密度播苗密度依埕地底质软硬、潮区高低、苗种大小而定。底质硬的比软的多播50%左右,潮区低的比高的播种量也要适当增加。一般沙泥埕每亩播种1厘米大小的蛏苗100万粒左右,泥沙埕70—80万粒,软泥底质50—60万粒。蛏苗个体在1厘米以上者,随苗体大小,播种量适当减少。

  (4)播苗注意事项蛏苗运到目的地时,应放在阴凉处1小时左右,并将盛放蛏苗的篮筐震动几次,使水管收缩,水洗时可避免蛏苗大量吸水,提高潜钻率、潮水涨到埕地半小时前应停止播苗,否则苗未钻人土中即被潮水冲走流失。播苗时如遇淡水,埕地上水的相对密度下降,影响蛏苗下钻,应在埕地上撒盐,每亩撒盐7—13公斤,增加埕地水分的咸度,利于蛏苗钻土。风雨天不宜播苗。

  4.蛏埕管理

  (1)加强蛏埕管理经常检查蛏埕,定期疏通水沟,及时做好补苗工作。

  (2)按时加沙和堆土立夏后,天气炎热,水温高,泥质埕地散热慢,影响蛏子正常生长,需加沙调节温度,使之适合蛏子的生长。加沙时间,1年蛏自立夏开始到6月;2年蛏可提早半个月。每亩加沙1.5吨,均匀地撒在埕地上。另外春夏之交,大风暴雨频繁,洪水夹带大量泥土淤积埕面,严重时能使蛏子窒息死亡。这时要用推土板将淤泥推移到别处。对流速缓慢,淤泥沉积较快的埕地,每个大潮汛后要进行1次推土平埕和清理水沟工作。

  (3)做好自然灾害和生物敌害的预防工作生态环境的骤然变化超出蛏子生活适应能力范围,如台风、洪水、干旱炎热及霜雪冰冻等,应积极组织抢救。敌害生物的侵袭,有的吞食蛏体,有的争夺饵料,有的破坏环境等。主要的敌害生物有:鸟类、鱼类及章鱼、沙蚕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呜枪放炮驱鸟,用巴豆、鱼藤及氰化钠杀鱼等。

  (四)收获与加工

  蛏苗播种后,经过5—7个月的放养,体长达到5厘米左右,达到商品规格,即可收获。这时收的蛏称1年蛏。1年蛏大多从大暑开始采收,秋分前收完,最理想的收获时间在8月底至9月初。2年蛏的收获时间是清明前后开始收成至立夏结束。收获方法有挖、捉、钩3种。沙质埕地底质较硬,用四齿耙、蛏锄等工具挖蛏,每个劳动力每潮水可挖35—50公斤。软泥埕地用捉和钩的方法收蛏。蛏子除鲜销外,可加工制成冻蛏肉、蛏千、蛏油和灌头。

  加工蛏干方法较简单,用清水洗净蛏体表面,除去杂质后倒人锅内煮,待壳张开,内脏块稍硬时,便可捞起剥去壳,将蛏肉用淡水洗净后晒干。煮蛏的汁经反复几次煮沸、沉淀、浓缩后呈黄色稠粘的蛏油。

  蛏子的生活习性

  喜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营穴居生活。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作升降运动。海水淹没时,上升到沿穴口,伸出进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排泄等活动。滩地干露时,则降到沿穴的中部或穴底。缢蛏潜居的深度,随蛏体大小,体质强弱,以及底质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通常蛏体大,体质强壮,底质松软,水温低时,潜居较深;反之,蛏体小、体质弱、底质硬、水温暖时,潜居较浅。一般潜居深度为体长的5~6倍。根据滩涂上进出水孔的大小和两孔的间距,可以判断蛏体的大小和肥瘦。若滩面上进出水孔明显,并且在出水孔周围有泥土隆起,说明蛏体健壮。

  在沿穴中倒立生活,前端向下,后端向上。1个洞穴内,不会同时出现两只缢蛏。通常稚贝的移动能力较强。在正常情况下,成年蛏不会离开自己的洞穴而转移到别处生活。

  广温性贝类,生活在北方的缢蛏,能忍受冬季0~-3℃的低温;生活在南方的缢蛏,在39℃温度条件下仍能生活一段时间。缢蛏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生活愈快。缢蛏对海水比重的适应范围为1.005~1.020,在这个范围内比重偏低对缢蛏生长有利。

蛏子养殖技术相关文章:

1.海蛏子怎么养殖

2.蛏子怎么养不会死掉

3.蛏子的营养价值

4.蛏子的营养价值及食用方法

337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