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内容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内容

时间: 谢君787 分享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内容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那么你对后殖民主义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什么是后殖民主义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后殖民主义的含义

  概述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特质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特质可以归纳为:

  1. 后殖民主义话语主要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间不同于殖民主义的复杂关系。

  2. 后殖民主义特别倚重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关系的学说。按照这样一种学说,世界上的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较量。

  3. 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Master-narratives),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与此相关联,对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4. 后殖民主义对全部的“基础的”历史写作予以否定,认为一种基础的视角总是通过一种“同一性”而压制了“异质性”。这样,后殖民主义拒绝了资本主义这一“基础的范畴”,也否定了作为一个范畴的“第三世界”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

  5. 后殖民主义把批评的注意力由“民族起源”(national origin)转向“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着眼角度在于主体形成过程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扭结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对它来说,混杂性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差异性。

  6. 总体而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欧美的文化霸权都同时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野,从而开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阶段。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西方特权视角下的世界

  西方中心主义是从一种特定的特权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通过把世界从空间上划分为作为世界中心和唯一意义源泉的欧美与“笼罩在黑暗愚昧的阴影之中”的、“成为恐怖、毁灭、邪恶、乌合的野蛮的象征”的剩下其他地区。通过运用一套复杂的语言与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如文明与野蛮、理性与非理性、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等,对世界加以描述。正如萨义德所说,“东方是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同的’;因为西方是理性的、道德的、成熟的、‘正常的’,而且西方以这种宰制的架构来围堵、再现东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站在所谓“文明”一方的。

  贯穿时间的目的论叙事

  西方中心主义还从时间上设定了一种目的论的历史叙事,即世界的历史就是西方的历史,作为“世界中心”的西方享有对历史的唯一叙述权利。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罗马帝国,黑暗的中世纪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资本主义发展史,这个叙事开始并终结于西方的经典文化,西方成为“上帝的选民”,整个世界被归入没有自己的历史的奴隶性状态。这个叙事方式不仅模糊了西方文明内部的混杂性,而且还最大限度地淡化了殖民主义与霸权主义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从这种叙事中所能得到的必然推论是:西方的进步完全源于其内在的特质:科学理性、新教伦理,工业革命,议会民主,市场经济等,对于殖民主义在西方发展史上并不光彩的作用只字不提。

  西方文化下的种族优越论

  西方中心主义还抱有西方文化的普遍化情结,它时而利用种族优越性把自身作为规范强加于内部及外部的“他者”,时而又掩盖其种族优越性使自身成为一种隐形规范。在西方的强势文化面前,“东方”失去了古老神奇迷人的光环而沦落为现代“灰姑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退却、宗主国已经无力左右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事物的时候,这种优越意识却并入文化的领域,通过借助规训的力量而日益强大起来,这也就是后殖民理论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的力量由于久已有之的原因,常常容易被与政治的或经济的因素被区分开来进行论述,而事实却早已证明,并不存在任何超越了时代政治或经济因素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本身,就只可能产生于一个与之对应的特定的社会之中。

  后殖民主义的局限性

  有人指出,后殖民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概念。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1940- )曾指出,“现在我们所谈论的后殖民涉及的领域如此之广,而且又显得那样地内在不一致,因而连那些赋予它们理论地位的学者们,对这个术语阐述完毕随即对它敬而远之。”的确,后殖民批评在时间与空间上巨大的包容力使得对这一理论的建构工作显得极其庞杂。而这一理论与生俱来的一些局限与缺点也限制了它的运用。因此,对后殖民文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后殖民主义批评自身存在矛盾。首先,后殖民研究的中心是独立后的前殖民地国家如何摆脱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束缚,但是,和它批判的对象“东方主义”一样,后殖民研究却又不得不借助于西方的话语 。

  其次,有人批评斯皮瓦克和巴巴等人仅仅注重纸上的文本再现……离现实越来越远。(研究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缺乏社会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

  再次,后殖民研究越来越体制化之后,关注的范围越来越集中,论述方式越来越程式化,忽视了文化的特殊性、不可译性,轻易走地走向了普遍化。

  文化保守与东方主义倾向对艺术普遍性的伤害

  当我们在中国的语境中谈论后殖民主义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被误读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出现这样的误读原因很多,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后殖民批评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民族主义倾向,这样难免产生一种偏激的批评观。

  此外,后殖民文论的东方主义倾向也很明显,这样就很难秉承一种绝对客观公允的态度审视批评的对象本身。这或多或少与理论的建立者有关。无论是赛义德还是斯皮瓦克或是霍米巴巴,都来自前殖民地国家,又有在西方接受教育的背景,在审视西方文化时始终以一种“他者”的角色介入。赛义德在其《东方学》一书中全面详尽地阐述了西方对东方的奴役与侵略,但是却有明显的淡化东方与西方内部各民族文化间时常带来残酷后果的纷争的严重漏洞,在这个意义层面上,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拒斥总体叙事而强调“异质性”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拒斥总体叙事,强调异质性、差异性,在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中回避采取一种坚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一种倾向或许与后殖民主义采取后结构主义立场有关。

  主体的消解,是后结构主义消解中心的努力的必然结果,因为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需要的产物,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我们必然失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自我意识,因此“中心”的中心是“主体”。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因此,人,主体,意识这个三位一体的存在成为最终的绝对的“在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传统思想的颠覆实验在“主体”问题上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而对“主体”的消解必然意味着对中心叙事的排斥,也就不可能采取某种固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在这一理论的范围内找到某种合乎总体观念的存在,这是后殖民主义在立场问题上不可回避的。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中运用的再考察

  限于理论研究者的知识范围与结构,在萨义德或者斯皮瓦克那里,后殖民理论都是根植于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的。例如近东的伊斯兰世界,远东的大英帝国印度殖民地等,萨义德自己在其《东方学》中所说的,这里的“东方”(the Orient)是指伊斯兰世界的东方,而非远东的中国,印度或日本所在的“远东”(the East),因此单纯地移植其后殖民理论肯定会产生诸多谬误,这不仅因为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方式与中国的殖民程度与上述的国家或地区有巨大的差别,很多在后殖民理论中平常的事实,对于中国的特殊历史而言并不完全适用,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殖民理论在中国传播存在诸多误区。因此,对于后殖民语境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必须经过审慎的再次考察。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

  一致性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呈现出既相联系又相冲突的十分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两种文化理论都关注对于在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他者"的研究,自觉维护他们的利益;都以颠覆性别的、文化的、种族的等级秩序为己任,并利用后结构主义来否定男权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共同基础──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斯皮瓦克

  在当今的美国学术理论界和文化研究界,斯皮瓦克( Gayatri C. Spivak ) 的名字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 尤其是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突破了西方中心的模式并完成了从 边缘步入中心的步骤后, 斯皮瓦克更是被当作仅次于赛义德的当代最有影响、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地或第三世界知识分子, 或后殖民批评家。

  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的女性挑战意识的女权主义批评家, 斯皮瓦克对女权主义的态度是矛盾的, 她既不像肖瓦尔特那样致力于建构一种女权主义诗学, 也不像法国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和西克苏那样深深地受惠于拉康式的精神分析理论。应该说, 她的女权主义批评既包含了从女性本身的视角出发进行的文学和文化批评, 同时也包括对女权主义理论本身的批评。
看过“后殖民主义的内容”的人还看了:

1.浅谈后殖民主义理论视域下的《河湾》论文

2.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女性体育文化论文

3.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

4.浅谈《阿凡达》:殖民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决论文

5.试论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奇卡诺文学

6.从“哲学”到“中国哲学”

1617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