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文学思潮简介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

时间: 玉凤862 分享

  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现有研究来看,通常是将文学运动的兴起视为文学思潮的肇起,致使现代文学思潮的中国生成没有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应有关注。什么是文学思潮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什么是文学思潮,欢迎阅读。

  什么是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潮流。

  文学思潮定义

  在社会上是否形成广泛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区别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的重要标志。文学思潮也不同于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文学流派通常表现为由思想和艺术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纲领上的共性联系著的作家集团﹐出现文学流派并不一定能形成文学思潮。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所依据的总的原则﹐这种总的原则并不一定依附于某一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则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才发生重合﹐如欧洲17世纪的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和同时稍后的批判现实主义﹐就既是大规模的文学思潮﹐又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学的创作方法。

  文学思潮出现因素

  文学思潮的出现﹐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的思想要求﹐这两者是文学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此外﹐历史文化的材料准备与文学思潮的形成也具有渊源关系。

  文学思潮简介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也称文学主潮。文学主潮与历史上进步阶级的思想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情绪相一致﹐与时代发展的洪流相表里﹐反映著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在文学主潮出现和发展的同时﹐往往也会出现与之相对立的潮流。如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主潮是积极浪漫主义﹐但同时也伴随著消极浪漫主义。而且德﹑英﹑法等国都是消极浪漫主义产生于前﹐积极浪漫主义形成于后。不过消极浪漫主义持续的时间很短﹐不久就被作为文学主潮的积极浪漫主义取代了。

  中国的文学思潮

  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与西欧不尽相同。在中国文学史上﹐虽有各种文学流派各树旗帜﹐递嬗相继﹐但像欧洲近代那样连续形成几次大规模文学思潮的现象比较少见。中国古代以明清时期形成的文学思潮较有代表性。有的研究者把明清文学思潮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吴承恩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以《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和《长生殿》的作者洪升为代表的感伤主义﹐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可备此一说。晚清谴责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更为突出﹐只是所影响的社会面不很大﹐似可视为明清文学思潮的尾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五四”新文学运动也是一次与时代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大规模的文学思潮。这次文学思潮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之下形成的﹐属于世界社会主义文学思潮的一部分。它具有鲜明的文学纲领和丰富的文学实绩﹐后来并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运动。

  文学思潮的重要

  文学思潮的起伏递嬗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研究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可以便于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文学的特性及文学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从而推动文艺学的发展。丹麦的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撰写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就是一部全面考察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思潮的有影响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唯物史观看待文学现象﹐把文学当作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因此也非常重视从思潮的角度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

  关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美的一股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它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达。发端与19世纪中叶的唯美主义文学,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出现了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文学艺术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等,各个流派之间的更迭迅速,“各领风骚数十天”。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开始出现衰微,并逐渐向后现代主义文学过渡。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个由多种流派组成的文学思潮,由于流派纷杂众多,整体观念的演变和价值取向是复杂的,但它作为20世纪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总称,在总体上又有它们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普遍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的绝望,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人在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当时西方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而紧接而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本就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更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危机感,使得更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怀疑,具有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转而接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上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认为以往的文化传统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摒弃。

  这在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恼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的态度;而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一望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作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明显而又强烈的破坏欲。表现现代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异化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这种主题主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这4个方面表现出来。

  像艾略特的《荒原》描写了物质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毁灭的可怕情景;以及奥尼尔的《毛猿》中表现了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使人的价值等于甚至低于禽兽,他们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物质世界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是指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相矛盾甚至相敌对的关系,现代主义作家对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社会就像一个强大而又无情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而主人公“格里高尔” 成为了一只软弱无力、惶惶不可终日的“甲虫”。

  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物质利益和权力的支配,现代主义作品中展示的常是一幅幅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的可怕图画,如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厮杀的可怕场景。最后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像伍尔夫的《波浪》中6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讨论着“自我是什么”的问题;而作家艾里森的《隐身人》的主人公因找不到自我而成为他人看不到的“隐身人。”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世界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质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现代主义作家视客观实体为非现实,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认为艺术的使命是非写实的,文学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

  而现代主义文学不同于浪漫主义文学,它高度重视心理功能,甚至某些流派干脆以之命名,例如“意象派”,、“新感觉派”。同时它致力于发掘人内心的非理性意识,如象征主义确认做梦是唯一的创造的时刻,表现主义作家力图展示“本质的东西和藏在内部的灵魂”,即使写具体的人物和物景,也只是将其作为精神现象的外壳与形式。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这一特点在意识流派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就是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注重表现人的内心现实,特别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不注重刻画人的典型性格,依赖人类的意识流动来表现人,以人物的心理时间为作品的中心线索,不以情节为结构。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作,作品文学的形式对“内心时间”加以再现,它是一部“时间小说”,该书以主人公意识活动为出发点,以生活中不为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为唤醒已逝岁月的契机,用回忆和印象带动起主人公奔腾不息的意识流程,从而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不仅仅是意识流小说,这一特点在其他的流派作品中也有所表现。

  如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从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的恐慌、担忧、失望、痛苦乃至最后的绝望就成为了作品发展的内在线索,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而正是因为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强调表现内心世界的特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这在表现主义和新小说主义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卡夫卡的作品《城堡》中的主人公“K”甚至没有姓名,只有一个代表性的符号。而在新小说主义的作家作品中,人物被认为不过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道具”,他们的小说中人物不但往往面目模糊不清,包括有时也没有姓名,例如在布陶的作品《变化》中,作者把主人公的名字定为“你”。

  最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现代主义作家信奉艺术本体论,认为形式及内容,追求“艺术的非人格化。”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反传统特征。例如,超现实主义开创了所谓的“自动写作法”,也就是摒弃一切的杂念,把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潜意识随手记下来,不做任何修改便作为作品;达达主义发明了“拼贴法”,从书刊报纸上剪下若干片段语句,然后将它们随意拼接,就成为了一首诗。现代主义文学大量采用“自由联想”、“时空倒错”、“偶然结合”以及顿悟、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对语言、符号、图画、结构、风格技巧等形式因素格外重视,追求“有意味的形式”。

  例如乔伊斯的意识流作品《尤利西斯》,作家使用了内心独白、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三种形式进行描写,并且运用隐喻、象征、接待、典故等多种表现手法,使用大量的双关语、俏皮话、方言、俚语以及法、德、拉丁等多种外来语,作家甚至在作品中玩起了文字游戏,整部小说以男主人公“斯蒂芬”凌乱无章、恍惚迷离的意识流开始,又以女主人公“莫莉”长多页的没有标点的、滔滔不绝的意识流结束,该书甚至被称为20世纪最难读懂的作品。由此可见现代主义作家们在艺术手法方面的创造。而象征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已然成为了一种观念和创作方法。在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的《荒原》中,作者托马斯。艾略特就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腐朽没落和人类的精神空虚。而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贝尔特的《等待戈多》和“黑色幽默”的代表作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戈多”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事实上都是象征之一创作方法的应用。

  与此同时,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广泛采用荒诞梦幻的反理性反逻辑的结构形式,世界人生是荒诞的不合理的,没有逻辑的,必须用荒诞的手法表现它,便以极度变形的手法曲折隐晦地边线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卡夫卡的作品,他的每篇创作都似在讲一个梦魇中的故事,荒诞而又具有深刻的寓意。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是外部因素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特点在接下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有的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也有某些特点就此止步,停步于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中。

199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