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世界最大城墙和城墙的发展和作用

世界最大城墙和城墙的发展和作用

时间: 巩诗2756 分享

世界最大城墙和城墙的发展和作用

  城墙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现在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最大城墙,欢迎阅读。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城墙是 ----南京城墙

  南京市文物局负责人表示,对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墙———南京古城墙的抢救性维修已取得显著成效。

  南京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采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倾全国之力,历时21年建成的都城城垣。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南京城墙现仅存京城城墙约21公里,但仍为国内外最大规模的砖石砌筑的都城墙。

  目前,古城墙修缮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已完成九成,加上以前维修的近3公里城墙,南京已维修城墙7公里,占现存城墙的1/3,毁损严重的主要险段得到了有效保护。据悉,南京市政府今年投入6000万元维修城墙4.2公里,用于城墙周边环境改造的资金超过3亿元,维修城墙的长度和资金超过以往50年的总和。为不改变文物原状,南京对原状保存较好的城墙采用老城砖补砌,修复墙体;对破损坍塌严重的城墙采取内置框架,外贴条石,顶部铺设城砖的修复方法,使补筑的城墙与老城墙的整体风貌和谐一致。

  南京城分外廓、京城、皇城、宫城4道城墙,其中京城城墙总长度33.676公里,有城门13道,水关2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墙高约14至21米,底宽14米。

  南京明城墙修筑于明朝,建于1366年到1386年,历时21年建成,是世界第一大城垣,由内向外形成了皇城、宫城、京城、外城等四重环套的格局。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周长更是超过60公里。南京明城墙“因天时就地利”,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南京明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城墙的发展及作用

  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夏商周至隋唐时期为发展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为成熟时期;清末时期以后至民国初为衰退期。

  发展时期

  早期的城墙仅仅是为了防御,城墙内没有物质交换“市”的内容,物质交换都发生在城墙外。西周时期我国进入奴隶制的繁荣时期,周王朝初建时相继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两京,随着西周经济实力的增长,筑城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周礼・考工记》提出了理想化的筑城模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轨,经涂九轨……”。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这时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依仗雄厚的财力逐渐掌握了诸多领域的控制权。随着城市的工尚业日益繁荣,城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市”由城外进入了城内,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了,城的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安全,在筑城时把城分为内外两重,王室居住在城内,外城则居住着平民和手工业者。此时,城墙的建造突破了原来的很多限制,而是因时因地的建造,城市随之成为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筑城技术也出现了飞跃发展,城墙的顶部出现了女墙和雉堞(垛口)。城墙从秦汉到隋唐向着成熟迈进,这一时期在筑城技术上,城墙上出现了敌台,城门 外加筑“瓮城”以及最早采用三合土筑城的工艺,城门楼为多层建筑,显得十分华丽。

  成熟时期

  在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经历了由盛及衰,再中兴,再衰亡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影响。旧的里坊制已经严重束缚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再适应城市的发展而遭到摒弃,新式的开放式的沿街设商铺的街区应运而生。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当时商铺林立,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形成了新型的“市”场。此时的城墙建造技术也更加成熟了,其形制和城墙上的附属物有了完备的工艺和成套技术,攻守城技巧和手段也更加丰富。在宋以后,由于火药在战争中广泛使用,抵御火药的砖石城墙逐渐增多。城墙在迅速发展的时期也出现了低谷,由于蒙古人在征战时老是受到城墙的阻挡,所以很厌恶城墙,于是在元朝时期很多城墙没有得到修补,破败不堪。明朝建立以后,出现了新一轮的修筑城墙高潮。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攻城技术也不断翻新,为了防御这些攻城的手段,城墙不断加高加宽,大多采用夯土筑城外加砖石包砌技术。各地所修筑的城墙也各有特色,比如北京、南京、西安的城墙都截然不同的城墙造型。城门也一改防火性差、土木结构过梁式结构,而采用砖拱式门道,许多城门都有瓮城,如西安城墙四重城门的整体防御体系。城门上的城楼也出现了二至三层,较大城市的城门则有城楼、箭楼之分,城门前有吊桥和闸楼。2.3 衰退时期 从清末后期开始,由于清政府的无能,一直锁在城墙内的中国遭到了尖船利炮的各帝国列强的蹂躏和践踏,从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城墙也从此开始衰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墙开始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绊脚石”,而不断被拆除。

  城墙的作用

  防御、防洪作用 城墙最初的主要作用就是军事防御,统治者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在城的四周筑起了城墙,以防止外来的侵略。除此之外,城墙还有一样重要功能就是防洪,古代的城市通常是建立在平原或河谷地区,因此常受到洪水的侵袭。

  以安徽寿县古城为例,其城墙就是高水平的防洪杰作。首先,城墙形状因形就势,顺应洪水运动的特点。由于洪水的威胁主要来自东面和西面,东西两侧的城墙在建造时向外凸出,形成拱形曲线,这样可以有利于洪水分流、减缓洪水对城墙的冲击。城墙的四周也都成曲线状。其次,寿县的瓮城设计也 很精妙,不管是战争还是水灾,城门都是薄弱环节。城门外再加瓮城,就相当于设置了两道防线。此外,瓮城城门和内城门相互错开,这也有利于防洪。因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洪水冲击的是对面坚固的城墙,由于城门错开,大大减少了对第二道门的冲击力。为了相互救应和运输粮草弹药,古人沿城墙内侧修了一条环城道路,这条道路既可作为战争之用,也可以在抢险抗灾时,起到紧急疏散的作用。

289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