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世界上最小的鼠

世界上最小的鼠

时间: 巩诗4759 分享

世界上最小的鼠

  世界上最小的鼠-巢鼠

  简介

  巢鼠,又称燕麦鼠、圃鼠、矮鼠等,因其在植物杆上造巢,故而得名。除了跳鼠科的北方蹶鼠以外,它们在啮齿类中是最小的代表(Mohr,1954,页28-30)。分布地区很广,从中国的华南、华东、华北直到最北的地方都有;不过其密度是有差异的(东北兽类调查报告,1958年)。

  巢鼠杂食性。喜食玉米、谷子、大豆、稻谷,也吃浆果、茶籽等。在作物成熟前以吃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其后则啃食粮食。盗食小麦时先将麦穗咬断,吃掉一部分,其余拖入巢内。曾有报道可捕捉蝗虫、蜻蜓,巢内亦曾发现昆虫残片。巢内贮存物有草根、芹菜等多种植物。饲养条件下也吃肉皮和糖水。

  通常夜间活动,有时昼夜均活动。白天常见幼鼠在巢内,而母鼠出洞。体小灵活,性喜攀登,常利用尾巴协助四肢在作物穗上或枝条间攀缘觅食。偶尔也可在浅水中游泳。

  巢鼠产于欧亚大陆北部。如右图,这张画画于大学期间,参考《动物世界》上的一张照片绘制。它的天敌: 猫、猫头鹰和蛇等。

  巢鼠是体型最小的鼠类之一,身长5.5-7.5厘米,体重只有5-7克。巢鼠的尾巴具有缠绕性,可以在茂盛的禾草中灵活自由地攀爬。巢鼠产于欧亚大陆北部。

  分布

  本种广布于欧亚大陆,国内见于南北各地,如东北三省、河北、陕西、甘肃、碣建、广东、广西、台湾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等省。标本采集于繁昌县、东至县、祁门县及黄山芙蓉居和大别山山地的霍山青枫岭。

  意义

  巢鼠对农林业虽然危害不大,但在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上有一定意义,已知它是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及鼠疫传染源之一。

  在数量高峰年对农作物和蔬菜为害严重。可传播野兔热、土拉伦菌病、丹毒及鼠疫等疾病。

  生态

  栖息地

  巢鼠在安徽省不论是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南,或山区、或平原均有分布。但数量稀少。由于体型小,我们常用的一般鼠铗不易捕获,据颍上县群众反映,巢鼠有时筑巢于芦苇上,蒙城、太和群众反映,巢鼠常栖居于麦田中,作窝于麦秸之上。从我们捕捉的几只标本来看,其中3只是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捕捉的,1只是在东至县刚刚开垦的湖滩草地中捕捉的,还有1只是在繁昌县江滩苇地捕捉的。

  巢鼠在本省虽然分布广泛,但数量稀少。在十数年鼠类调查中,仅捕获到数只标本,这可能与我们捕鼠工具有关系。巢鼠体型小,而我们用的鼠铗较大。

  巢穴筑于草丛中,材料因地而异。巢球状,是叶片造成,每个巢由20~30片叶子精巧搭筑。营巢时用牙齿将叶片撕成许多细条,顺从叶子的趋势卷曲;巢壁分为3层,外层粗糙,中层较细,内层细软。有的用草茎架在一起,内衬细软草叶。巢距地面约40cm,通常只有1个出口。从洞口的开闭,可判断是否有鼠。有鼠则出口封闭。繁殖期鼠巢扩大。巢的数量分布不均匀,一般每平方米为1~6个,数量高时,达8、9个。

  冬季巢鼠在草垛造窝或地下挖洞……草垛中的巢呈盘状,体积小,巢壁厚,中间有凹陷。如被破坏即在窝下用草重建圆团状的地面巢。有洞口3~5个,洞道简单或复杂。复杂的洞穴有仓库,可储0.5~1.5kg贮粮。春、夏季节巢鼠会将其废弃,另筑新巢。

  食性

  从东至县湖滩捕捉的1只巢鼠胃内容物看,主要为芦根,荆三棱等禾本科植物的根茎。在祁门和黄山阔叶林内捕捉的2只巢鼠,胃内容物主要为茶籽、毛栗、苔藓、地衣等,另外还有昆虫几丁质外壳。

  洞穴

  据杜增瑞等(1959)报道,夏季巢鼠在杂草和作物的茎上把许多草茎架在一起,用植物叶子造一个球形巢,大小与拳头相似,只有一个巢口。秋季多在草堆中作一个盘状巢或在地下挖洞。

  繁殖

  每年3~10月为繁殖期,妊娠期为18~20天。每年可产1~4胎,每胎产5~8仔。幼鼠出生后8~9天睁眼,15天即可独立行动。种群数量高峰与农作物的成熟期基本一致。

  据东北兽类调查报告报道及杜增瑞等(1959)报道,巢鼠在东北每胎以6-9只居多。A.Ⅱ.库加金(1959)报道,巢鼠在苏联3-10月间繁殖,怀孕期18-20天,每年繁殖1-4胎,每胎5-8只。

309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