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百科知识>

城镇和城市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 肖阳1034 分享

  目前,我国在“城市”和“城镇”的使用上比较混乱,但是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镇和城市的区别,希望你们喜欢。

  城镇与城市的区别

  对“城市”应作广义理解,因为《城市规划法》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对"城镇"一般作狭义理解,与对城市的广义理解完全相同。若在研究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向基层深化,会涉及到一般集镇,这时可对城镇作广义理解。

  由于对城市和城镇概念的混淆,所以出现了“城市化”和“城镇化”两种译法,其实在英文中都是一个词(Urbanization)。在日本和台湾又译成“都市化”,由于在我国大陆一般把都市理解为大城市,所以大陆不采用都市化的说法。如果大家对城市和城镇的含义认识比较一致,即广义的城市和狭义的城镇是相同的,那么,对城市化和城镇化就不会产生歧义。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界和地理学界于198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学术讨论会” 上,明确指出城市化与城镇化为同义语。并建议以“城市化”替代“城镇化”,以避免误解。但现在使用"城镇化"的说法仍相当普遍,在短期内还难以统一。我们也不强求统一,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即: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只发展小城镇。

  200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为统一说法,与国家公布的正式文件的提法相一致,建议都使用“城镇化”。

  城镇与城市的理解

  (1)城市的狭义理解:只含市不含镇。

  (2)城市的广义理解:含市又含建制镇。

  (3)城镇的狭义理解:含市和建制镇。

  (4)城镇的广义理解:含市、建制镇且含集镇。

  城市化与城镇化在中国的不同含义

  通常情况下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城市化就是城市不断发展完善、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变、由乡村型社会不断向城市型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和中国许多别的事物,“城市化”也有一个中国特色的含义。现在中国学者把”urbanization”翻译成“城市化”和“城镇化”,第一个翻译是与国际通用观点相同的,另一方面,第二个翻译是中国的专家创造的,也可被称为“新型城市化”,主要指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强调了小城镇的重要性。

  城镇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我国之所以有城镇及城镇化之说,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仅仅发展城市不可能实现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所以才提出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吸纳大量的乡村人口,并在战略上将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融入一体,就出现了城镇及城镇化的提法。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

  虽然小城镇是个好东西,尤其对当今的中国而言,但是非常遗憾,中国小城镇发展得不好。中国小城镇人口(本文所指小城镇不含县城)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一直比较低,只有20%多,最高时,21世纪初曾达到过27%。最近几年甚至出现了下降,2010年下降到24%。 这个趋势很不好,发达国家越到城镇化后期,小城镇人口比例越高,而拉美等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小城镇发展得不好,越来越大城市化。

  中国建制镇有17000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仅有56个,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中国小城镇尚未形成人们稳定居住的场所,属于半成品的城镇化,基础设施不全、公共服务落后、人居环境差,小城镇人口流向城市的现象普遍。另外,许多小城镇正在逐渐失去特色、失去传统文化和美丽风貌。

  如果继续按照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5%,到2020年将达到60%。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国城镇化率被高估,因为51.27%的城镇人口中包括了那些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是没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的农民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按照2011年城镇化率测算,全国城镇人口应为6.9亿。但如果按照总人口13.5亿减去农村户籍人口9.3亿来算,全国城镇人口实际只有4.2亿,两者相差竟高达2.7亿。

  51.27%的城镇化率之中,还包括了被人为拉高的“半城镇化”部分。有些地区为了提高行政级别,争取更多权力资源支配,人为提高城镇化率,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县改市(区)、乡改镇,扩大了城镇人口比重,原先的农民顷刻间变成城镇居民,但是名不副实。

  从规模上看,由于中国农村户籍人口达到9亿,如果要达到60%的城市化率,就意味着有3.8亿农民要进入城市定居,这是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承受的。所以这种不以跨地区人口流动为特征的城镇化,就不容易导致城市失业率、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社会治安、人口流动、传染病流行等诸多问题。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07年大约有4000万农民是因为行政区域的“县改区”等变化而“被城市化”;此外,因为居住超过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也被统计为城市常驻人口,故有人估计实际城市化率只有34%,而非目前官方统计的45%

  今天人们看到的小城镇多数属于农村集镇性质,聚集效益差,转移农村人口作用有限,不利于真正实现城镇化。

  德国非农人口高达97%,其中70%的城镇人口居住在2万人以下的小城镇。美国65%的人口居住在小城市和小城镇。同时这些国家的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高端,小城镇不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同,而且许多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比城市还好。小城镇中居住的人群往往是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这些情况与中国完全相反。

  中国更适合城镇化

  城镇是城镇化的载体,中国的城镇包括了县及县级以上城市和农村性质的小城镇(全国共有近2万个建制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和政策研究”课题组一位专家认为,纵观各国城镇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超大城市(日本)和中心城市辐射型(韩国)为主的集中式城镇化模式,另一种是以中小城镇主导型(德国)为主的分散式城镇化模式。该课题组认为对中国而言,集中式模式更具优势。

  但是,在政策层面上,中国一直鼓励的是后一种城镇化模式。

  实际上都体现出我国提倡的城镇化主要是以农村的城镇化为特征。

  小城镇与生俱来的特性显示,它更加符合中国的需要,更加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小城镇是农村的中心,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比城市更直接 发改委开出的另一剂药方是城市群,发改委内部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解决城市病最好的办法是建城市群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化的背景下,估计我国今后每年将有1600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但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当地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无非是确保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及户籍人口的就业比例等,而且在住房保障、教育及医疗卫生保障,还有老年人生活保障等方面,同一城市不同户籍的人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以呼吁多年的“镇改市”为例,东部沿海地区有些镇发展非常快,人口规模大,GDP、财政收入已经相当于北方地区的地级市,但是仍是镇级管理,功能定位与其庞大的经济总量和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严重不匹配。

  有些流动人口达到几十万的发达地区的镇可以升格为“市级镇”,拥有更多的行政权力以提高其服务职能。只有这样,中国的城市化才能顺应人口流动的市场化潮流,而不被纳入“行政化”的歧途。

  呼声最高的户籍制度改革,因为城市户口尤其是大城市户口隐藏着巨大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福利,改革难度极大。

  不改变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切断地方政府卖地生财动力机制

  首先是塔式级别化的行政体制。这是制约中国小城镇发展的最大原因。中国省-市-县-镇的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首先会造成上下级行政体之间资源分配不公,更严重的是这种塔式级别化行政体制促使优秀资源向上一级行政单元集聚

  与中国不同,欧美国家行政体制扁平化,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加州州政府所在地萨克拉门托只是一个小城市,人口规模远远不及州内的洛杉矶、旧金山等世界级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也没有什么行政级别。

  第三个原因是缺乏国家的支持政策

  第二个原因是小城镇缺乏内生发展动力,规划体制不完善。

  城镇化的四个坚持

  45.68%的城镇化率,表明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们的国情却是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因此,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坚持因地制宜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合理确定发展目标。我国区域差异大,不同地区城镇化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条件相协调。 东部地区要重点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要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提高县城、中心城镇的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和聚集,重点建设粮食、能源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要围绕大中城市,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扶持为旅游、内陆边贸服务的特色小城镇发展,加大对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镇发展的扶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加强区域性交通设施、能源电力、节水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注重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森林工业城市和国有农场地区城镇的建设,促进城镇发展转型。

  坚持城乡统筹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城乡统筹,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高度,统筹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加强对闲置的乡村建设用地的整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总体集约节约。结合“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加强乡村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使广大乡村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坚持可持续发展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将基本农田、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活动。同时,还要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要加强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提升居住品质,使“居者有其屋”。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改造,降低中心城区过高的人口密度,增加公共绿地。积极发展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改善路网布局,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猜你喜欢

1.2017年中国城市人口排名大全

2.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阅读答案

3.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4.城镇小本创业的项目有哪些

5.2017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

6.关于城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32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