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

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

时间: 肖阳1034 分享

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者有何区别联系呢?下面就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儒道之间人生观的相异性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从代表人物上来说,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孔子是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生的殷商后裔,面对西周末年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他体内本就蕴含着对旧有封建制度的本能维护。他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这就表明儒家礼乐思想归根结底是其阶级思想的产物。同样,做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有着没落贵族的身份,在继承了老子“道”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认为人生应该摆脱礼的束缚,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无为而治”的理念是道家学派的政治理想,自然乐论则是道家政治理念的产物,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春秋时期一部分没落奴隶主阶层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的消极思想。

  第二、儒家强调有为,而道家强调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而道家思想核心仅为一个“道”,这里的“道”应该是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就人生观而言,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而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道家受“无为意识”的支配,倡导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社会理念,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而发的东西。即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即指社会。因此人们常说孔孟重名教,老庄重自然,其表现就是儒家入世而道家出世。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 第22页]

  第三、儒家主张入世,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孔孟的仁学,苟子的礼学,两汉的经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以及明中叶以后兴起的经世致用的实学,无一不是围绕着内圣与外王、性情与礼教这两对基本矛盾而形成与演变的。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解决个体的修身如何与群体的社会事业相联系的问题;而性情与礼教的矛盾就是解决主体的人性如何与客体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的问题。 儒家不同学派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方式与侧重点各有差别,但都把主体的道德修养作为处理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关键。道家学说也关注社会人生,但它的眼界早巳大大突破了社会人生的范围,道家主张出世,面向大自然,面向整个宇宙,宇宙论、知识论比较发达,讲究天道,热爱自然,尊重物理,包容厂较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就是对于人的探究,也能够着眼于人的生理结构与持征,提出有价值的卫生健身之道。儒家重养性,道家重养生。道家对于古代生理学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道家学说要处理的基本矛盾,是人与天的矛盾,这里的人指社会与个体,这里的天指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状态,道家倾向于法天以成人道,反对用巧以违天道,其出发点在自然天迢,故道家哲学可以称之为自然型哲学。儒道两家皆以天人台一为最高精神境界,但儒家是以人道推论天道,将天道融入人道,道家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将人道融入天迢,形似而实异。

  第四、 儒家与道家的人生观在对待外部世界上表现为入世与出世的根本差异,同样,在面对自身,在人生态度上也表现出不同。据《吕氏春秋·贵生》中的记载,有一个叫子华子曾说:“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全生即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情绪在人生中都能够得到满足,亏生即部分得到满足,迫生即在压迫下生活,没有自主的像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世。而儒家所追求的的便是全生,这种全生也可以说是乐生,需要用安贫乐道来体现。乐生的目的就是“弘道”。“弘道”的基点在“修己”,其目的则在“安人”,“安天下”,使天下人民、整个社会安乐幸福,这就是儒家“乐生”、“修己安人”、“修己利人”。 “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其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同样的,道家也追求乐生,先秦的道家比较达观,对生死没有那样执着。他们崇尚自然,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而然的。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他们认为生死有常,死不过是天要人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因此这种听天由命的态度也不自然的反应了一种无谓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后来的发展中却逐渐走向了一种矛盾的整合,一方面他们不断通过炼丹等途径达到长生成仙,但嘴里又叫嚣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儒家对人生的态度,认为人生难得,人为万物之灵。既生为人,就应该把握人生,尽其在我,发挥人的重大作用。孔子讲:“修己以安人”。《大学》加以发挥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人的一生就应该为这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竭尽自己的力量,为这个巨大工程做出贡献。而道家却并不对次多做苛求。

  本质上来讲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猜你喜欢

1.茶文化与儒家道家的关系

2.道家思想的介绍

3.儒家与茶文化的关系

4.中国茶道与道家的关系

5.关于道家的意思和造句

6.儒家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7.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345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