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关于农业创业艰难励志故事

关于农业创业艰难励志故事

时间: 黄宇晴1068 分享

关于农业创业艰难励志故事

  创业就是赚钱,人要有梦想,需要敢闯敢干。这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内心写照。看看那些在农业敢于创业的故事,学习他们,激励自己的斗志。为此,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农业创业艰难励志故事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关于农业创业艰难励志故事篇一

  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关于农业创业艰难励志故事篇二

  大学生回乡养青蛙?年收入4000万!

  在湖南省沅江市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5年来,他考过公务员、研究生,也曾在职场上打拼过,但他最终选择回农村养青蛙创业,如今他公司的年产值已达几千万元,不仅自己富了起来,还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青蛙王子”。

  不做销售搞养殖,“青蛙王子”勇敢创业年入千万

  正在和青蛙打交道的这个人叫王理,今年29岁。王理坦率地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5年前他大学毕业时,做梦也没想到,学经济专业的他要养青蛙来创业,而且第一年就赚了几十万元。

  湖南省沅江市理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理:当年产值一百二十万,纯效益是七八十万元。现在一年的话,(产值)三四千万(元)。

  王理在自己的蛙田里

  一位大学毕业生,怎么会想到去农村养殖青蛙?在今天大学生就业、择业难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一个亮点,他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下决心回乡创业? 王理说,这还得从他大学毕业时说起。

  王理:我是2008年,在东北,吉林财经大学毕业的,当时大学毕业以后,其实我也跟这些应届生一样的,我去考了公务员,然后也想着去考研,最后这些都没有考上,然后我在广州一家公司。

  王理说,考公务员和考研失利后,他应聘到广州一家公司做营销业务,因为肯吃苦、肯干,他的销售业绩比较突出,每月能拿到六、七千元,扣除吃饭、住宿、交通、通讯等各项开销后,每月能有一千多、两千元的结余。很快,他父母和弟弟也从湖南老家来到广州,全家人又团聚在一起,他父母更是希望他从此在广州安定下来,为了生计,王理的父母还租了一间平房,经营一家快餐店,每月收入大约五千元;他弟弟靠自己打工挣钱生活,起初,一家四口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是,2008年下半年,王理母亲的一次意外受伤住院,打破了他们一家原来平静的生活,也催生了王理的创业梦想。

  王理:有一天我母亲在厨房里面炒菜的时候,厨房里面条件不好,可能地比较滑,她当时就摔了跤。我母亲正好在2005年的时候,就出过一次车祸,然后当时那个(腿上)钢板,都还没有拆的,所以虽然是轻轻的一跤,但是很严重。两三天的一个住院的时间,也花掉将近一万五千(元)钱,当时我记得父亲对我说,仔呀,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千万不能生病,如果生病的话,我们没有钱治,就不能治。所以,当时这事情,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

  虽然庆幸母亲没有大碍,但这一跤还是把一家人当时的积蓄都搭进去了,父亲的话更让王理感到“压力山大”,靠一家人在广州打拼的这点收入,不要说买房、结婚等,就是父母有个病痛自己都无法支撑,作为家里的老大,王理觉得自己理应承担起家庭的全部经济压力,自主创业、挣钱成为王理的一个主要目标,他决定自己开公司,就在他尝试多种创业的时候,一次与菜市场湖南老乡的聊天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线商机。

  王理:他们说这个青蛙这么好卖,又看得见、摸得着,应该好养,为什么没有人去养,要不我们几弟兄,一起去养青蛙吧。当时他们可能是当成一种玩笑话,说过以后就忘了,但是这句话,当时对我,就是眼前一亮,确实是个好事情。

  别人的一句玩笑话,似乎一下点醒了王理的思路,凭着天生的乐观精神和大学学来的经济学知识,王理四处查找青蛙养殖的有关资料,认真分析、评估青蛙养殖的成功率。

  王理:首先青蛙养殖本身是没有先例,但是没有先例的一个原因,不是因为它太难,或者说是它要求的环境特别严格,不是这个原因,只是因为它野生的一个环境下,很多你如果养殖的话,你予其养,还不如组织一帮人去捉,养殖成本比捕捉成本还高些。但是随着农药化肥的一个使用,环境的一个破坏越来越严重,这个青蛙越来越少,应该说现在已经到了这个点,野生青蛙的数量越来越少,它的一个供求肯定要出现一个矛盾。所以我如果能够感知这个前面(商机),能够做这个(行业)第一人,我觉得这里面的商机,肯定是特别高的。

  在做足了市场分析和调研后,王理准备开始他的创业计划,然而王理的计划却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

  王理的母亲 杨辉:那肯定了没体面,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大学(毕业),怎么回到农村里面(创业)?

  王理:(母亲)是不准,如果说回农村的话,我前脚踏出门,她后脚躺在床上,就开始绝食,她是这么跟我讲。

  王理也理解母亲的心思,母亲一生都在农村生活,吃了不少苦,一心想让王理过上城里人体面的生活,哪能刚跳出“农门”又要回去的道理。懂事的王理不和母亲较劲,而是首先做通父亲的工作,给父亲算细账,讲长远规划,终于争取到了父亲的支持,父亲先回乡做前期准备工作,这边,王理一方面继续说服母亲。

  王理:到底做母亲的还是心疼儿子,最后的话,她也是跟我讲,算了,你去,我来守着这个(快餐)店,你如果待不下去了,还是回来。

  王理的父亲 王正辉:不管干什么事情,成功不成功,都要先敢干。

  争取到家里人的同意只是一个开始,要创业就需资金、场地、技术,这第一个难题就是缺启动资金,按王理估算启动至少需4、5万元,但家里能够拿出的钱不到一万元,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难题呢?

  王理:钱的事情,我在接下来的这一两个月里面,就还是干起了大学时候的老本行,就是去大学城里面,去卖公务员的书籍,去卖一些饰品,摆摆地摊做这些小生意,应该说我大学里面,就靠这些赚了一、两万(元)钱。另外的话,上班这些我是做销售,我跑得更加勤一点,再跟别人合伙搞了一个烧烤摊,应该说运气还可以,两个月的时间,虽然说人瘦了一圈,但是还是攒了四万六千(元)钱。

  通过辛苦的兼职,王理终于赚到启动资金 ,他谢绝了公司领导的一再挽留,辞职回到湖南老家,开始了他“青蛙王子”的创业之路。

  王理:我当时跟我父亲就讲,我们回来的目的不光是自己养殖,而且是通过自己这个点带动一个面,我管理回到农村,我绝对不只是想养几只青蛙,我是想把这个作为一个事情,甚至能做一个企业长青的事业。

  既然是作为一个普遍推广的事业来做,那么养殖品种就非常重要,那养殖什么样的蛙才合适呢?

  王理:除了牛蛙、除了美国青蛙,这些已经相对成熟的,蛙类(养殖)的话,只有这个棘胸蛙、黑斑蛙、林蛙这些,但是林蛙、棘胸蛙它们受一个自然条件的约束,是非常厉害的,它一定要在某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它才能够养殖,只有这个黑斑蛙,它可以大面积的推广。

  所谓黑斑蛙,也就是农村最常见的野生青蛙,有些地方也称作田鸡,它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算太高,在国内大多数地方都能生存,确定好了品种后,王家父子和两个朋友开始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地头苦干,不断试验、育种,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眼看半年时间过去了,大批的青蛙终于可以上市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王理遇到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道坎。

  王理:对有这个经济利用价(值)、允许驯养繁殖的蛙,其实国家(法律)有明确的一个规定,只有四种(可以养殖),虎纹蛙、美国青蛙、林蛙和棘胸蛙,没有黑斑蛙。你没有相关的手续的话,你自己拿到街上去卖,你这是犯法。按照规定的话,只要超过50只野生动物,也就是说不到5斤蛙,你就已经触犯了刑法,可以判你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了。所以当时我们也是比较着急,因为距离青蛙,马上要上市(销售),可能一两个月的时间,我当时就直接去林业局。

  湖南省沅江市林业局副局长 吴先云:就是对经营青蛙方面,我们政策上还有点尴尬,国内就是说,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根据生物法,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法,还是可以养殖的。就是说,能不能办这个(养殖许可)证,没有先例。

  一听说自己养的青蛙还不能办养殖许可证,王理的脑袋嗡地一声,就像被打了一闷棍,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好在当地林业局的领导知道这件事情后,看到他这样有决心干事业,非常重视他的问题,经多次向上反映、沟通、事情总算有了转机。

  关于农业创业艰难励志故事篇三

  湖南省沅江市科技局党组书记 丁璞:他养青蛙这个路子是正确的,为什么?一个市场有需求。第二个,国家的这个野生青蛙要进行保护,所以在野地不让去抓,但是养(殖)的,是可以进行产作的,这个市场有需求,迎合和市场。第三个说,这个养青蛙是完全可行的,不是很难养,并且我们科技厅进行认证,认可了他这个,他这个养殖的方式。

  王理说,当他听到林业局领导说给予他们大学生创业特事特办的时候,他内心的激动、喜悦,不亚于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

  王理:我当时记得很清楚,那个领导跟我讲,他说王理,你说保护野生动物的最好办法是什么?我说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办法是养殖,他说没错,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养殖,只有这么的,才能够最好的保护。我们特殊事情、特殊处理,我们给你特批,湖南省第一张黑斑蛙的养殖许可证。就是这么的,一共跑了八次林业局,最后终于把它拿下来了,我记得当时拿下来这张证件的那一刻,可能比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应该说是人生中最头脑发蒙的一件事情了。

  拿到养殖许可证后,王理的青蛙顺利上市,第一年销售,他的纯利润就有7、80万元。现在,他的年销售额已达3、4千万元。

  共青团沅江市委书记 李谋: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像现在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就乡村而言,就20、30个人,大概有24、25个人的样子。包括……甚至养很多牛,养很多猪。

  湖南省沅江市常务副市长 蔡光辉:每年考入大学二本以上的,大概就是6万人。但是每年毕业以后,还是绝大多数人留在外地,每年大概有100多人,回到我们自己家乡。最近几年,我们湖南省在搞创业工程,大学生创业,是我们这边,创业的一个部分,近三年我们大概扶持了,200多人的大学生毕业创业。

  一位从农村考到城里的大学生,毕业后最终选择返乡养青蛙,能够舍弃自己头上的光环,卸下身上的包袱,这是因为他尊重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更可贵的是他对故乡的情怀,希望领着相亲们一起富裕,年轻轻轻,却对自我与责任有深刻的认识,难能可贵。

  猜你感兴趣:

1.农业创业艰难励志故事

2.在农村艰难创业励志故事

3.创业艰难的故事

4.创业艰难的励志故事

5.农民的艰辛励志创业史

6.艰难创业励志的故事

36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