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其它创业知识>

慈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时间: 莉莎748 分享

  在养殖慈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慈姑虫害,那么慈菇常见虫害有哪些呢,慈菇常见虫害怎样防治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慈姑病害

  中国慈姑的主要病害有以下3种,常同时或先后发生。

  (1)黑粉病又名泡泡病、火肿病,是慈姑的主要病害,发生普遍。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也能危害球茎,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该病在长江流域6~7月高温多湿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和发展,开始在叶片上出现褪绿的圆形小斑点,以后逐渐发展为黄绿色不规则圆形泡状突起,泡状突起部分表面粗糙,内部似海绵状,常有黄白色浆液流出,后期病斑变灰褐色,表皮枯黄破裂,散出许多黑色小粉粒状物,即病菌的厚垣孢子团,叶片发黄。叶柄上病斑初为褪绿圆形小点,发展成椭圆形瘤状突起,上面有数条纵沟,后期呈枯黄色,表皮破裂后散出黑粉孢子团,严重时常会折断,花器受害后,子房变成黑褐色。球茎受害,其基部全被黑色厚垣孢子团所取代,球茎变小,不堪食用。

  防治方法:实行合理轮作,已发病的田块,需间隔2年以上才可再种慈姑;选用无病球茎做种;摘除黄叶、病叶、集中烧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使用,防止施氮偏多;及早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25%的多菌灵500倍液,以及硫酸铜∶石灰为1∶1.5加水250倍的波尔多液进行交替喷雾,于发病初期开始,每隔10天喷雾1次。多雨天气,雨后及时进行补喷,直到天气转凉时为止。

  (2)斑纹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叶片上的病斑褐灰色,呈圆形、椭圆、多角或不规则形,上稍生呈同圈状灰色霉层,直径1.5~15毫米,周围具明显的黄绿色或深绿色晕带;叶柄上的病斑,呈褐色,短线状。

  防治方法:及早清除田间及四周泽泻科杂草,收集烧毁遗留田间的病残株组织。注意氮、磷、钾肥料的配合施用,防止氮肥偏多。使用硫酸铜∶石灰为1∶1加水200~250倍的波尔多液和50%的可湿性代森锰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喷用时间与黑粉病相同。

  (3)褐斑病

  又名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在叶上密生细小的深褐色斑点,小斑点上常着生白色小点为病菌的子实体。该病发生比较普遍,但危害比上述2种病害为轻。该病也是由一种真菌,即慈姑柱隔孢菌侵染所引起。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和防治方法与慈姑斑纹病基本相同,可以统筹兼治。

  2.慈姑虫害

  (1)莲缢管蚜长江流域于4月下旬~5月上旬开始,主要为害嫩叶,集中吸食汁液,造成新叶卷缩,植株生长不良。该蚜虫冬季以卵在桃树等核果类果树上越冬,春季孵化繁殖4~5代后即发生有翅蚜迁飞到慈姑、莲藕上危害,在慈姑等水生蔬菜上可繁殖25代左右,10月中旬又开始迁回至越冬寄主核果类果树上,交配产卵。气温在22℃~30℃之间,相对湿度在80%~85%之间,最适于该蚜虫的繁殖。

  防治方法:发生初期用40%的乐果乳剂1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乳油(敌杀死)2000倍液,或20%的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交替使用,喷雾防治。

  (2)钻心虫又叫慈姑髓虫。长江流域一般在7~9月发生,成虫产卵于叶片或叶柄,孵化幼虫后,即钻入叶柄内蛀食使被害叶折断凋萎。

  防治方法:在种植前清除慈姑残茬,消灭越冬幼虫。在幼虫孵化初期,及时喷80%的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治。如幼虫已钻入叶柄蛀食,造成挂叶现象,要及时将病叶连同叶柄一起捺入泥中沤杀。

  慈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1.蚜虫

  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种后到收成都有发生,繁殖快,要及时防治,可用40%乐果600倍或5%蚜敌畏2000倍喷杀;

  2.蛀心虫

  蛀心虫,菇农称为“钻心虫”、“烂虫”、“惯侠虫”,属鳞翅目细卷蛾科,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柄和心叶,其中8-10月种群数量最多、为害最严重,至整株枯死,防治上可用40%乐果1000倍加18%杀虫双600倍,或用10%兴棉宝1000倍、克蛾宝2000倍喷杀;

  3.剃枝虫

  剃枝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仅于个别年份发生,多数发生于慈菇生长中后期,以咬食叶肉为害叶片,可在早晨或傍晚用90%敌百虫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喷杀。

  慈姑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危害慈姑的主要病虫害有黑粉病、蚜虫、螟虫。

  防治方法:

  1、黑粉病可用25%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粉锈宁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2、蚜虫可用40%乐果1 500倍液喷雾防治。

  3、螟虫可用25%杀虫单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猜
你感兴趣:

1.慈姑有哪些种植管理要点

2.慈菇的种植方法

3.慈姑的营养价值及功效

4.慈姑夏秋露地栽培技术

361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