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其它创业知识>

2017年养殖业发展前景_养殖业未来发展

时间: 晓敏706 分享

  我国养殖业将实现重大战略转型,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2017年养殖什么最有前景最赚钱呢?我国现如今的养殖业发展前景又是怎样的光景?一起来看看吧!

  2017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2017年鹌鹑养殖业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由于鹑肉蛋的营养价值高、价格适中等原因,内需市场扩展很快,也被民众普遍接受;至于外销市场由于质量与安全性等原因,活货大量出口仍有一定困难,但罐头食品出口仍有一席之地。

  2017年羊养殖业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羊肉价格始终处于攀升的态势,羊绒、羊毛也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羊的养殖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从肉羊养殖前景来说,1、羊肉成为一种理想、安全的肉类替代品,羊肉的消费量和出口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羊肉价格稳定,市场平稳。从近10年的养殖市场分析看,猪、鸡等的行情均不稳定,价格经常大起大落,而羊的销路看好。由于肉羊繁殖相对缓慢,数量的增加与市场需求增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之成为广大农民投资小,效益稳的养殖项目。3、羊肉产量的下降,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羊肉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2017年肉鸽养殖业发展前景

  近年来,虽然肉鸽生产稳中有升,但仍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仅广东、上海、海南、江苏和港澳等地年需乳鸽就达1亿只以上,且以白羽王鸽为主;年出口冻乳鸽约2000-5000吨,也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拓展国际市场的关键在于肉鸽与肉鸽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

  2017年肉牛养殖业发展前景

  牛肉味道好、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也是比较高的,而且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牛肉价格还存在一定的上涨空间。目前国际国内肉牛市场需求正旺,中国肉牛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明显增强,我国高档的肥牛肉在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和中东国家十分畅销,市场潜力大。不过肉牛饲养成本的上升、肉牛繁殖周期长等原因,使之存在一定风险。但近年来,农户养牛规模有所下降,但市场对牛肉的需求量仍在增加,今后几年肉牛养殖仍然持续看好。

  2017年猪的养殖业发展前景

  猪肉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肉食品,猪肉需求量年年看涨。前段时间虽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猪价下跌,但至少还是平稳的。虽然后来又受"猪流感"阴影的影响,但现在情况已经稳定,猪肉的刚性需求不会大幅度下跌,猪肉市场稳定。受养猪效益的驱动和国家对生猪生产政策扶持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养猪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可繁母猪数量不足,仔猪和饲料价格昂贵,还有疫情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生猪养殖的发展。所以预计,今后两年内生猪市场不会供过于求,猪价仍会高过成本价,维持在一定水平。

  未来中国养殖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比较严重,但并不能磨灭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只是幸福指数在降低而已。同样养猪业的两级分化也很严重,但整体养殖规模还是在上升通道之中,只是养殖群体的数量在减少而已。

  我们看一组数据,中国近几年的生猪出栏量基本在6亿头左右,按照出栏体重105公斤以及中国人口按照14亿人计算,人均年猪肉供给量是45公斤的80%,即36公斤,折合成每天每人是2两猪肉。我相信我每天都不需要2两猪肉,但现实中却还有人吃不上猪肉,我觉得很蹊跷。换句话说,中国将来应该不会需要增加太多的出栏量,而是品质和安全,甚至这个数量还可以减少,因为除猪肉外,我们还可以采食禽类(含蛋和肉)和水产,来提高动物蛋白供给。按照料肉比来推算,如果本着节约粮食原则,我们是否可以适当控制猪肉总量?建议大家深度思考。

  从行业角度分析,生猪养殖最需要关注的不是谁来养的问题,而是如何才能养好。把猪养好的真正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养殖者的一己之利,而是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以及因此而减少的环境污染。中国目前母猪存栏4500万头,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究其必须性就值得探讨,如果真实提供6亿头出栏生猪,3500万头母猪是否足够?按照70%为能繁母猪,如果每头母猪能够达到年提供20头出栏生猪的标准,我想应该是够的,那就代表我们可以少养1000万头母猪,至此节约多少粮食和减少多少环境污染,我相信有识之士心中有数。

  是否规模化猪场就一定能够提高养殖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课题,目前各大企业纷纷提出打造千万头级的生猪养殖规模,我比较担忧。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生猪养殖的效率取决于三个要素:合理的养殖环境、科学的养殖观念和养殖团队的责任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规模化养殖场不一定都赚钱,而专业户不一定都不赚钱。

  温氏的经营模式有较强生命力,主要是做了三件事:尽可能改变养殖环境、企业组建服务团队尽可能提高养户科学的养殖观念,同时采用合同养殖,让养殖户自己养自己的猪,增强了养殖团队责任心!但是否只有温氏模式这一条路?我想未必。

  中国农村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估计也没回头路可走,散养户的消失也就顺理成章了。农民主动进城(务工)和被动进城(城镇化了)是经济时代的产物,也必将随时代经济的调整而调整,农民工的主动回流和被动回流也会成为潮流,问题是,回流之后做什么?靠什么生活?用什么来维系城镇化给自己带来的相对增加的生活成本?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集中,原以为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却发现很多企业拿到土地后并没有扩大粮食生产,而是囤地待嫁,或争取国家政策,政府苦不堪言。

  所以,鉴于以上各种因素,小农场主是将来国家扶持的一个方向,种养结合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模式。既能解决农民工回流的工作甚至创业问题,又能解决农民工的储蓄归宿问题,还可以解决种养问题,减少环保压力,增加食品供给。既然这样,针对小规模猪场的辅导式企业或者辅导性措施将变得更具价值。

  近几年有不少大企业都投巨资进入养猪行业,从大势来说是件好事,但从短期来看,我觉得需要罗嗦几句。我个人认为,规模的发展先于人力资源的成长,一定会有企业要交高昂学费。目前的猪场管理者受过系统训练的毕竟是少数,要么缺管理,要么缺技术,也就是说,目前多数猪场是以技术替代管理,这本身就有弊端,在猪场规模比较小或者管理比较粗放的情况下似乎不会有大问题,但是这决不可复制。为数不少的技术场长更多是因为能解决生猪的疾病问题而荣升,事实上导致猪场将伴随疾病控制来稳定场长地位,结果可想而知。

51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