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90后小伙创业造火箭

90后小伙创业造火箭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90后小伙创业造火箭

  90后创业,或许你想到的开网店,农村创业,新奇创意店面。而他却打算从火箭上动手脚。他是谁?为什么要创业造火箭?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0后小伙创业造火箭相关文章。

  90后小伙创业造火箭事迹1

  21岁华南理工大学应届大学生胡振宇 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私人企业。目前只有3人,已获第一份订单。他们计划三年内出正式产品,要比现在市场上规格最大的火箭飞行高度高50公里,载重多15公斤,售价低100万。

  胡振宇

  1993年出生,今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注册成立了“翎客航天”公司,这是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私人企业,目前公司已获得第一份订单。胡振宇也被媒体称为“火箭小子”。

  发射高度4公里,2013年7月,在内蒙古科左后旗的一处荒漠,胡振宇成功发射第一枚由大学生自制的探空火箭,引起媒体和科研院所的关注。

  从“炸弹少年”到“执行董事”,胡振宇的一次“意气用事”,无意间成了国内民间资本进入航天业的“革命”。

  在“翎客航天”出现前,国内火箭领域始终处于被国企垄断状态。“市场垄断、开发成本高、政策态度模糊”,有意者不愿探步向前。

  但胡振宇并不畏惧,这个“90后”闯进了火箭垄断的市场,当然,“闯入”也意味着寻找出路。新京报记者 胡涵 实习生 曹忆蕾 江苏报道

  穿着牛仔短裤在车间里拧螺丝的胡振宇,不太像一个“执行董事”,更像是创业草根。尽管他给公司的估值是一个亿。

  晚上,他会和伙伴用液氧尝试制作“冻葡萄”吃,零下180摄氏度的超低温,让葡萄黏在了舌头上。

  这构成了胡振宇的两面:勤恳的创业者与冒险的年轻人。

  爱好

  高中偏科 只爱玩炸药

  新京报:大家印象里,火箭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你的火箭和我们印象里的火箭有什么不同?

  胡振宇:平时大家看到的火箭多是运载火箭,要把卫星运到轨道内,而我们做的是探空火箭。简单来说,一个不会掉下来,一个会掉下来。

  新京报:探空火箭的定义和用途一般是什么?

  胡振宇:探空火箭是30至200公里高空的有效探测工具。与运载火箭相比,它体型更小,通常长度不超过10米,是在近地空间探测和科学试验的火箭。

  新京报:很多人都在想,一个20岁出头的大男孩,怎么会和“火箭”、“企业创始人”的字眼捆绑在一起。

  胡振宇:上了大学,我还是很喜欢化学,包括炸药和航天,后来通过其他爱好者接触了火箭,火箭的燃料和炸药有相通性。

  新京报:你中学时代就喜欢“玩炸药”?

  胡振宇:嗯,我偏科,化学之外的课经常睡觉。业余时间都在家做炸药实验,还因此被炸伤过手。

  新京报:恐怕没有父母喜欢让读高中的孩子整天做炸药实验。

  胡振宇:我爸只要见到化学原料就扔出去。那时零花钱少,试剂品又贵,我爸妈老扔,怎么办呢?我就找几个一起玩的同学,问谁家管得松,把药品都放他家,周末都去那儿做实验。

  新京报:从学工商管理到做火箭,跨度还是很大的。

  胡振宇:是的,大二时,通过论坛我参加了科创航天(国内最大的航天爱好者组织),我做过三次实验,前两次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因安全问题被叫停,第二次差太远,直接爆炸了。

  新京报:你在2013年7月终于发射成功了?

  胡振宇:去年7月发射之前,科创航天开会讨论过,有成员说我技术不过关、设计不合理,飞上去一定会掉头、爆炸等等。说实话,发射前我压力特别大。

  创业

  把火箭市场价降100万

  新京报:毕业后怎么会想到开公司,而不是继续搞研究或在相关单位任职?

  胡振宇:父母希望我做工商方面的工作,但我不想去,还是想做火箭,国企和研究所也有机会进,但进去就要做被分配的课题,没有自己做项目的自由。我想给自己打工。

  新京报:现在你的公司有多少人?

  胡振宇:目前就三个人。有六年机械工作经验的吴晓飞,还有清华大学的博士严丞翊。我负责燃料、接待媒体、管账和打下手(笑)。

  新京报:目前运转如何?

  胡振宇:已经获得第一份订单了,争取近期出成果。另外有一笔三百万的投资快敲定了。

  新京报:你们公司的客户一般是哪儿?

  胡振宇:一般科研机构和高校比较多。我做过半年市场调研,结论是国内市场容积不大,意味着产值不是很高。国家大企业投入的精力、人力成本高,售价也高很多。

  新京报:目前国内探空火箭服务主要是谁在做?

  胡振宇:据我了解只有一家国企,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一家研究院,他们每次发射的报价300万。

  新京报:你觉得这是机遇?

  胡振宇:对他们来说,探空火箭一年只有几千万的盈利额,鸡毛蒜皮,但这个数字对小公司是很可观的。

  新京报:你们预计制造的火箭,与市场上的比有什么明显改善?

  胡振宇:现在市场上的就是天鹰系列探空火箭,我们计划三年内出正式产品,要比天鹰里规格最大的火箭飞行高度高50公里,载重多15公斤,售价要比它低100万人民币。

  困难

  “政策处在灰色地带”

  新京报:创业前想过会遇到什么风险吗?

  胡振宇:想过,火箭的技术、国家的政策等等,都是问题。

  新京报:媒体报道中,清华大学航空航天教授宝音贺西认为,最大的风险在于政策制约。在中国,航天技术仍牢牢把控在政府手中,国内对于探空火箭并没有明确的管理条例。

  胡振宇:这也是我在找风投时,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刚开始注册公司时,我也很担心政策上有限制,我之前的几次发射,也都没有拿到批文。

  新京报:当时没有说违反相关政策吗?

  胡振宇:做实验时我们联系过多个军区和空管局,但没人理我们。在中国,这种航天都是从上向下命令,从没有我们这种从底下向上申请的。现实情况就是,他们说“没有办法批准你,但是也没有条文禁止你。”这就是个灰色地带。

  新京报:灰色地带这种说法,没法让投资者信服吧?

  胡振宇:现在已经有业内一些人员联系我,表示会鼓励支持我们这种民间航天企业。他们希望有民间力量进来。刚开始投资人也担心,知道这个消息后,都不担心了。

  新京报:他们和你是有竞争关系的,为什么要支持你?

  胡振宇:我了解到,体制内的管理层实际上是希望市场上有竞争的,他们欢迎民营企业进来。而基层的部分研究员心态也很开放,就是希望把新技术研究出来。

  质疑

  有人说我是“宣传委员”

  新京报:科创航天论坛上有人质疑你,说你年纪尚轻,技术不过硬,更多是包装自己。

  胡振宇:对,有人说我只是“宣传委员”、包装自己等等。我真觉得技术上我的确没什么优势,但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没水平,我也不会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认可。

  新京报:我看到你后来跟“科创航天”发生了矛盾,还被除名了。

  胡振宇:那次发射成功的项目有企业赞助,是校友主动来找我的,10万块,结果立项之后两三个月都没动静,我有点受不了了,后来和一些成员发生了矛盾。项目是有合约的,作为负责人,我必须对项目负责。

  新京报:如果你没有被除名,会出来做公司吗?

  胡振宇:说实话,可能性很小,我敢下决心做这个公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离开科创了,我如果还待得好好的,就说不定了。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和他们的不同在哪里?

  胡振宇:我非常看重规划,规划出来后,我就要保证在契约期内完成项目。我讲究契约精神,既然有了规划,就要把项目完成。

  新京报:你在火箭制造的民企领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觉得为什么只有你走出来创业了?

  胡振宇:我感觉这个可能跟一些爱好者的特征有关吧,他们就是太“爱好者”了。很多人技术很牛,但是做事情没有规划。

  思考

  “爱好者”应成创新源泉

  新京报:你说过在这个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还差很多个数量级,从“爱好者”的角度,你觉得有多大差距?

  胡振宇:美国至少有40万很专业的爱好者,我们呢,科创航天是国内最大的爱好者组织,论坛注册用户才4万,真正活跃的火箭爱好者屈指可数。

  新京报:这些爱好者能发挥什么作用?

  胡振宇:美国大部分非常先进的航天技术突破,最早都是民间的爱好者去做的,很多专业人员都是爱好者出身。40万专业爱好者,每人出一个创意,这行业的创新能力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他们才会产生Space X(美国著名的私人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这样的企业。

  新京报:你创业之后,不少人说你是中国版的Space X,你怎么看待这种比较?

  胡振宇:我们现在跟Space X差远了,没得比,当然不是说以后也没得比,我们还是有意愿做到他们这种级别的,慢慢磨练吧。

  新京报:对于未来,你期望公司能实现对市场的冲击吗?

  胡振宇:当然,这领域有民营企业进来,如果它能做到一定级别,就可以刺激市场,马上就会有反应。

  新京报:你考虑过创业会失败吗?

  胡振宇:说实话,创业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我的性格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就算失败,我还是可以找钱找资源继续做下去。况且,这个公司仍然会刺激整个行业,会促进国内的航天产业向民营化发展。

  90后小伙创业造火箭事迹2

  “倒计时,5、4、3、2、1,点火,发射!”这可不是在我国的火箭发射基地,而是翎客航天自己造的火箭的发射现场。

  自己造火箭?这不是梦想,分明是幻想吧!几乎每个人第一次听到翎客航天创始人胡振宇的梦想,都认为他疯了。不过,今年21岁的他,正用自己对火箭近乎疯狂的迷恋,在深圳创立了这家国内首个私人宇航公司,梦想正如他的火箭般“一飞冲天”。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 实习生 詹婉珊

  “危险分子”成“火箭迷”

  初中学习化学后,胡振宇迅速迷上了这门学科,学了不到两个月,他就开始在网上找配置炸药的资料,尝试调配炸药。对炸药的迷恋,让他付出了不少代价。“初三那年在家中调配炸药,整瓶炸药瞬间剧烈燃烧,把整个铝制容器熔化了,熔化的铝就流淌到我手上。另外一只手则被高温的火焰烧着了,整块皮被烧白了浮在肉上。”胡振宇比划着自己的手回忆道。

  炸药不只让胡振宇伤痕累累,更让他成为同学、老师眼中的“危险分子”。2008年4月,胡振宇取了指甲盖剂量的炸药带到学校并在课间引爆。

  2011年9月,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学习的胡振宇,联合广州一些对炸药和火箭有兴趣的大学生,组建了一个完全由学生组成、独立研究太空火箭的民间火箭爱好者协会“科创航天局”。 没有资金,也没有场地,协会开始做的火箭十分“山寨”:箭体由市面上常见的pvc管做成,燃料也只能在走廊上熬制。

  2011年11月,协会组织了第一次发射,但是被空管局禁止;随后三天,协会又把设备重新整理准备再次发射。凌晨6点,协会成员拉着大概有30多公斤的设备,跑到了广州大学城的外环。可在点火的时候,火箭却在发射架上爆炸了。

  一个校友看到了关于胡振宇的报道,提供了10万元的现金资助。胡振宇和团队开始了第三期项目。最开始,发动机总是在点火之后马上爆炸,在第九次测试时,发动机终于能够正常工作。团队将发动机逐步增大。第三期发射的探空火箭的发动机,已达1.5米高,重30多公斤。

  2013年7月,20多个爱好者参与了胡振宇的项目。这群向往太空的少年,聚集到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一处荒漠,炎炎烈日下,扛着铁锹,抬着发射架,沿着还没修好的高速公路走了三四公里,走进沙漠。他们把50多公斤的火箭组装、安装在发射架中,并用铁锹挖了几百公斤的沙子,装在沙袋里垒起来,做成掩护台,保证胡振宇在离火箭20米以内的地方能够安全点火。

  7月28日下午两点,首枚“准专业级探空火箭”直射苍穹。

  探索火箭发射商业化

  2014年1月2日,胡振宇在深圳注册了翎客航天公司,定位于国内第一家从事系统产品、系统航天产品制造的民营企业。团队成员包括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严丞翊,火箭爱好者、清华博士生吴晓飞,外加他自己。除严丞翊是80后,其余两人均为90后。

  对于翎客和其他参与航空航天的民营机构的区别,胡振宇说:“他们相当于在做轮胎,我们做的是系统产品,相当于在做一整辆车。”胡振宇说,翎客发展至今,90%以上的实物程序、各种需要的组件、技术都是自主研发制造的。

  没有自己的研发基地,包括发动机试车在内的所有实验都需要借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虽然公司注册在深圳,但他们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址,而是“流动办公”,并征用了吴晓飞江苏老家的一小块地作为试验场。他们更没有钱,所有经费都来自三人的积蓄,以及承接其它研究项目得到的报酬。公司成立之初,到国税局去做税务登记时,因为拿到营业执照后一个月内没有注册,需要交300元罚款,他们甚至连这个钱都拿不出来。

  窘迫的创业生活并没有消磨他们的雄心。翎客航天近期的新一代变推力液体火箭的地面点火测试,是在乡下一个小院里完成的。“近4吨的设备,全都是靠人力拿着叉车,一个个挪、压、抬上去的。虽说我们现在的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成长速度应该在国内航天界前列。3年前我对火箭一无所知,但今天,我们只花了两个月,就把整个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测试系统、控制系统和一台新一代的发动机制作完成。”

  在胡振宇看来,于2002年在美国创立的SpaceX是民营航天的成功先例,之前中国航天事业完全由国家掌控和运作,翎客是中国首家私营航天公司。“希望效仿SpaceX,冲击被国企垄断的航天市场。”

  他为翎客设定了核心竞争力:性价比。目前,国内只有航天四院一家提供探空火箭服务,每次发射报价300万元。翎客航天计划把价格拉低至200万元,同时提供更好的性能。其中的关键是缩短供应商链条,减少分包成本,避免层层倒手、加价,以确保毛利率。

  成立半年获800万风投

  6月下旬,北京的空气中夹杂着暴雨前的闷热,胡振宇乘坐的火车刚到站。此行,他主要目的是测试新的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同时寻找天使投资。他开出的价码是,1600万元换取翎客航空16%的股份。也就是说,他对公司的估值接近1亿。他希望这笔资金能够支撑翎客航天未来3年的研发和人员开支。

  在国内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天使汇”上,团队三天便获得515万融资认购,更是获得天使投资人杨宁领投300万元。目前,“翎客”获得的投资除了这两家还有IDG。

  胡振宇遇到了投资人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人觉得不可理喻:一个创业公司为什么要融这么多钱?也有行内人告诉他,这点钱根本“不够烧”。还有特别感兴趣但不敢投的。

  不过,胡振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需要向投资人普及航天知识,给他们阐明探空火箭与运载火箭的区别。目前,民众对航天的印象大都停留在“长征”、“玉兔”、“航天飞机”等国家战略项目上,对于探空火箭非常陌生。

  与公众熟悉的“长征”等运载火箭相比,探空火箭体型更小,通常长度不超过10米,箭体直径不超过300毫米,有效载荷数十公斤。它的作用是将搭载的仪器送到几十至几百公里的高空,进行几分钟的科学观测,飞行轨迹是“直上直下”,不需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也不需要完成入轨、释放卫星等复杂动作。胡振宇认为,探空火箭相对简单的结构和功能,让民间科研力量有望参与其中,甚至成为民用市场的主导。

  探空火箭的主要客户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传统国企在争夺这类客户时优势明显。翎客航天并不担心被垄断扼杀:“民用产品更倾向于开放市场。此外,探空火箭可以出口,比如提供给东南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翎客航天已经获得了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研究所的一个项目,这是公司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不少资深专家帮助翎客航天解决了许多政策方面的障碍。”

  胡振宇计划3年后把最大飞行高度200公里以上、载荷5.0公斤以上的探空火箭推向市场。届时,他们将把精力转移到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小型卫星运载火箭上。他希望翎客航天引领一个时代,促使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研究员投入到航天产业的革命,促成航天产业的商业化和民营化,使新兴技术得到广泛开发、验证、应用。

  创业

  心得

  创业没有句号

  私人火箭是70后、80后想都不敢想的事,90后的胡振宇迈出了第一步。选择切入的航空航天领域,迎合了时代需求:航空航天大发展,不少领域对民用开放,航天产业的商业化和民营化也成为大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翎客航天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当然,这一前无古人的新路,无疑是困难的。没有场地,资金缺乏,甚至火箭都是在田地中发射的。但胡振宇乐在其中。他说:“无论多少年后,无论我们会不会因资金或技术瓶颈而失败,都不是一个句号。我仍然会把这个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继续下去。在翎客的成长史中,永远没有句号,它只有每一个完美的节点跟逗号,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影响我们、阻挡我们,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科技的进步。”

  凭着一股冲劲,胡振宇愣大胆将公司估值上亿元,并吸引到天使投资人。他身上集中体现了90后敢于尝试、不愿被条条框框束缚的特性。白天,穿着牛仔裤、格子衫的胡振宇,不像执行董事,更像“火箭民工”;晚上,他和小伙伴会用液氧尝试制作“冻葡萄”吃,零下180摄氏度的超低温,让葡萄黏在了舌头上。

  这种非常形象的割裂感,正好刻画出90后创业者不畏权威、敢于尝鲜的特质。他说,“我们创业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梦想。”

63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