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北京创业机会

北京创业机会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北京创业机会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北京创业机会的文章,对创业机会的选择,以及如何把握。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创业机会相关文章。

  碰到创业机会,应该选择去北京吗?

  抛开个人的问题的影响,我觉得你应该来北京,我现在就在北京,做传统软件行业的,以前经常出差去过一些二线、三线城市(没去过重庆),从公司规模、员工素质、工作节奏来说,都是和一线城市的软件公司无法相比的(仅限于平均水平),如果你想未来有更大的成就,来北京绝对会有很多的机会等着你。

  其次说下你个人的情况:

  1、你在重庆也相当于在异地工作,和你在北京工作的家庭因素没什么区别,现在不知道你是否有另一半的牵挂,是否赞同你去北京,这是一个原因

  2、待遇:8K的待遇还可以,对于作为开发起步以及北京的日常生活已经足够了

  3、前景:因为你刚毕业一年,所以我不太确认你对该公司的前景认定是否准确,而且,北京这么多人,为什么领导要从外地招一个员工,如果真的很有前景应该不愁招不到人,你可以咨询一下老师或者身边的朋友,他们的经验会对你又很大的帮助,另外,我认为你如果来北京更看重的是公司能够给你什么,你能学到什么,公司的前景是不定的,但是你在公司的发展可以提前做好规划,和对方谈你的具体工作和职业规划,几年内你要负责什么,到达什么样的岗位

  4、来北京是不是适合你,我在北京待了7年,对于其他前辈来说不算长,给我的感觉就是你来这里之后,会感觉到这里没有人情味,等你逐渐麻木了之后会慢慢习惯,还需要适应北京的快节奏、交通(个人时间会明显减少)等情况

  总结:如果你个人是个比较强势,有明确目标,能够隐忍的人,那么北京适合你。

  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正温热

  去年以来,这条街顶着全国创业创新示范街区的光环,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和考察团,里外都热闹非凡。最近资本市场低迷,创业毕竟艰难,寒冬里的游客也少了,一切慢慢安静下来。

  不过,据在这条街上安营扎寨的人们说,这里的创业咖啡其实正温热。

  京东智能奶茶馆

  “不用拼爹了”

  27岁的西北小伙子杨哲(化名)每周都会来创业大街走一走,然后自带一杯酸奶,在京东智能奶茶馆里待上几个小时。攒了6年的工作经验和积蓄,他打算开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

  他认为,当下是最好的创业时机,因为市场环境好,政府鼓励创业创新,国家反腐力度又大,没有那么多人情关系需要考虑,“不用拼爹了,干净利索,公平竞争就可以。”

  对于加入“互联网+”的大潮,他打个比方说,任何行业都需要电,任何行业也都需要互联网,“互联网就是新时代的电”,而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并没有本质变化。

  在他看来,创业无非是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但即使失败了,积累的教训也很可贵,个人价值提升了,所以失败也算是成功。他说,“不想绑架自己,风险是不可控的,但我知道盈利的方向,心里有底。”

  奶茶馆里还散落坐着几个像杨哲一样的年轻人,享受着孵化器带来的创业环境。角落里的书架上能找到许多和创业直接相关的书籍,例如《创业36条军规》《工匠精神》《维珍创业经》《左脑思考 右脑执行》《一切行业都是创意业》《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等等。

  奶茶馆的店员说,刚开业时来看热闹的人很多,现在每天奶茶的销量不过几十杯,但经常来的可能才是真正的创业者。“我对四五个客人印象特别深,他们每天都来,不停地和不同的人谈自己的想法。”

  梦想的香味

  创业大街上的车库咖啡应该是中国首个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推开门,就能感到一股热烈的气氛扑面而来。三五成群的老中青年门围坐在一起,交谈声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一根根插电板从上方垂落,热腾腾的咖啡仿佛都散发着梦想的香味。

  同样作为孵化器,车库咖啡为草根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和交流平台,让他们聚在一起,亢奋而不孤单。连洗手间的废纸篓上方,都写着这样的提示语:“竞争无处不在,不能输掉的比赛”。

  车库员工王琛说,最打动他的是创业者的热情,从十几岁到六七十岁,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人带着行李来,在沙发上留宿,在洗手间洗衣服,一待就是一年多。

  员工刘长福最早也是创业者,在车库的沙发上睡了半年,一开始每晚交30元留宿费,后来和店长熟了就免费住,再后来店长看他人挺老实,就收为员工,让他边打工、边创业。

  “不能光有一个想法,就以为自己能创业、做老板。”刘长福说,他在车库学到很多东西,还在琢磨汽车智能硬件开发的创业项目。

  员工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午间分享会的时候走到小讲台上说,他年轻的时候没赶上创业的时代,现在力不从心了,但还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免费送给想创业的年轻人。“好多人围着他,场面很感人。”

  据他们说,在车库咖啡,从没见过有人哭。

  热气腾腾的车库咖啡

  “生命在,就不放弃”

  在记者采访其他人的时候,52岁的辽宁人韩培洲一直等在旁边。等记者稍有停歇,他就赶紧介绍自己的摩托骑车项目,同时抱怨着来这里的投资人都偏向短期回报快的互联网项目。

  “我不单是创业,我是搞发明的,能源是人类的麻烦事儿。”他说。

  韩培洲是学美术出身的,离了婚在北京20多年,上一年打工攒钱,下一年就专心搞发明,1991年开始琢磨节能环保的摩托骑车,2013年用5000块钱自己造出一辆,“可费脑子了”。他现场展示了行驶自制摩托骑车的视频,又告诉记者,这辆车现在坏了,这个项目需要300万投资。

  “至少谈过七八十个投资人了,他们都嫌线太长、回报慢。广州有个团队建议我和清华博士合作,申请国家创业基金,正在谈,谈成了我得控股。”他一边说,一边又展示了自己设计的远程直升飞机图纸,叹道,“可惜饭都快吃不上了,做不了真的飞机了。”

  韩培洲还反复说,他是搞技术的,有责任感,国家的能耗必须降下来。当记者问他如果一直没有投资,还会坚持多久,他说,“生命在,就不放弃”。

  全民创业时代

  浙江人殷建松说,他有15年的创业经历,目前除了在清华大学做创业辅导,正在和合作伙伴一起建一所大学生创新学院,已经募集到数百万的资金,用于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才和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希望创新学院最后能培养出来“改变世界的疯子”。

  “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创业者,我18岁就想做企业家了。年轻人有创业冲动就应该去尝试,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关键是营造一个门槛很低的创业氛围。”殷建松说。

  山东人范伟告诉记者,他有一次久病不愈,直到被中医治好后,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真正医术高明的老中医,并且拜了一个专治糖尿病的湖南老中医为师,希望在北京买一家医院,为糖尿病人免费治疗,积累足够的病例,让中医药方案得到广泛认可。

65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