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串珠创业事例

串珠创业事例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串珠创业事例

  一颗颗珠子在创业人辛勤劳作下,串着串着,创出了自己的事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串珠创业事例相关文章。

  案例1:小手串做出大生意:小镇一年卖出20亿!

  【为啥人人爱珠串】

  婷婷,是阿里巴巴的店小二。最近两年,她主管的珠串类业务越来越繁忙,特别是木珠这一个材质的品类需求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2013年到2014年珠串类店铺数量增长率为16%,最近一年,增长率暴涨到90%。仅过去一年里,单是木珠手串在阿里巴巴的成交额,就比2013年增长了200%。业务量激增,今年阿里巴巴已经将“珠串业务”单独划分出来,成立独立的业务小组来运营。

  婷婷她们通过大数据发现,年轻女性消费者,是购买的一大主力。其中,有不少女性消费者是把珠串当做一种首饰在购买。有数据显示,中国女性人均拥有首饰不足0.1件,而在日本,女性人均拥有首饰的数量达0.7件,是中国的七倍。因而,未来几年,珠串在女性消费中仍有可以预见的市场潜力。

  除了女性,珠串市场上还有一个庞大的主力消费人群——中老年人。

  杭州的暮雪阿姨就是其中一位。一年前,女儿结婚了,暮雪阿姨心里变得空落落的,而此时,又赶上退休。跳广场舞吧,做教师的暮雪阿姨好静,去炒股炒金吧,又太操心。

  偶然的机会,跟学生们一起逛古玩城,柜台里花花绿绿的手串,吸引了暮雪阿姨的视线。小东西不贵,买来配件自己学着穿,没成想,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女儿的闺房改成了操作间,暮雪阿姨也成了社区里穿珠子的名人。不少老姐妹都跟着她学穿珠子。就连暮雪阿姨的女婿和女儿也受了她的影响。不过小两口迷上穿珠子的原因,和妈妈不大一样。

  暮雪阿姨的女婿张家川是位演员,他告诉《中国财经报道》记者,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像他们常年在外地跑,经常熬夜,作息很不规律。现在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在寻找减压的方法。穿珠子就是他解压的最好方法。穿珠子能让他在工作之余安静下来,穿一串珠子的过程,就是大脑放松的过程,凝神屏气,和练瑜伽感觉差不多。

  小两口现在经常参加当地“珠友会”的活动,交到了很多80后、90后的新朋友。以珠会友,谈天说地。小珠串,成了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的新型社交工具。

  小编看门道:小小的珠串,可以是老人的陪伴,可以是年轻人的减压工具,更可以把兴趣相同的小伙伴聚到一起。这么一琢磨,这小玩意之所以这么火爆,确实有它内在的商业逻辑。

  【玩儿串也“传染”?】

  在北京十里河做了三年珠串批发生意的张义君告诉《中国财经报道》记者,最近一年,来他这里进货的基本上都是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商贩。在他看来,像这种小玩意,讲究的就是个流行,通常都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玩什么,过个两三年,就会向其它城市传导。

  最近,来张义君这里拿货次数最多、拿货数量最多的是东北小伙,尤其是沈阳。《中国财经报道》记者也来到沈阳最大的古玩市场——沈阳北市,进行了一番调查。

  记者在沈阳北市发现,在这里逛的客人可以说是人手一串珠子。据沈阳北市经理张连杰介绍,现在,各种珠串的能占到整体销售种类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二楼300多家商户中,就有将近100户在卖珠串。

  沈阳珠串市场的火爆,让原先在北京潘家园开店张双翼,也在去年回到了家乡沈阳,开起了高端珠串店,他把北京流行的自选配件、定制等服务也带了回来,而且特受欢迎。张双翼告诉《中国财经报道》记者,现在每个月他店里能有20万的收入,比在北京开店的时候还要多三四倍。

  事实上,不只是线下的实体店铺,根据阿里巴巴的大数据,作为时尚消费的一种,珠串网购显现出明显的由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传导的特征。目前销售上升较快的地区,除了沈阳,还有杭州、西安和青岛。

  那么,大城市的玩家,又有什么新玩法呢?

  演员杨子,算是珠串玩家里的名人。这些年,只要一有时间,杨子就会去西藏寻珠子,对他来说,珠串最大的魅力,是为他打开了一扇历史文化的大门。为了了解天珠,杨子开始学习,查阅古代文献,他发现,中国人玩珠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代天珠就有“一珠易良马,三珠易高楼”的记载。

  十几年下来,珠子越买越多,杨子开始在北京、上海这些能收到好珠子的地方修建会所,为的就是给喜爱高端珠子的朋友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杨子告诉《中国财经报道》记者,过去他的社交圈基本上是娱乐圈、企业圈,但现在因为珠子的牵引,他开始加入了收藏圈、文化圈。

  有人玩文化收藏,有人玩高端设计。

  从小在艺术院校大院里长大的李唐,特别喜欢艺术和设计,她刚刚开业的小店也更像是一个手工设计沙龙,客人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物件带来,通过她的设计,制作成特殊的珠串作品。李唐告诉《中国财经报道》记者,客人们现在想要的,是一串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珠串。在她这里,设计制作一串珠子,根据配件不同,便宜的两三百元,贵的要3000到5000块钱。虽然价格不菲,但《中国财经报道》记者看到,开门不到2小时,李唐就已经成交了三笔生意。李唐也觉得,这个新玩法,一定会有市场。因为珠串这种手工制作的物件,天然具有“回忆和情感”的价值属性。很多人来找她,都是带着自己的某段记忆而来。“我觉得每一串它都是一个故事,我这是一柜子的珠子差不多攒了半辈子,它承载了我半辈子的故事,将来它会有更多人的故事,我会把它慢慢地往里装。”李唐笑得很甜。

  小编看门道:一珠、一线,穿起了历史和文化,更穿起了家人的惦念和走过的旅程。人生中最难忘那些记忆,就这样凝结在小小的珠串上。随身带着的是无价的温暖。小生意做出大市场,门道就在“价值挖掘”和“情感延伸”。

  【小玩意里的生意经】

  福建仙游,全国闻名的木制品交易集散地。最近一年,这里的木材生意却大不如前,每天都营业,一个月下来也很难做成一单生意。榜头镇有家具企业2000多家,今年有三分之一没开工。

  不过,镇上的人却似乎并不太着急。2014年镇上卖珠串的店铺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从2000多家猛增到6000多家,而且创造出有史以来最高的年销售纪录——20亿元,比榜头镇2014年全年的原木销售额高出一倍。

  现在,仙游已经成为全国珠串市场的一个重要货源地,全国80%的木质珠串都来自这里。

  同样被“小珠串”改变命运的,还有几百年前就以做核雕出名苏州舟山村。

  三年前,舟山村办了件大事儿,村里三顾茅庐,请回了国内核雕界名家周建明老人。

  老周十几年前离开家乡谋生计,那时候再好的核雕手艺也养不了家,更别说收徒弟。但现在百姓生活好了,买个串不是大钱,他们的手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现在的舟山村,已经在周建明的带领下,建起了500多个核雕工作室。

  有的人是通过手艺赚钱,有的人则通过一双慧眼创造财富。

  最近,福建珠串商陈新付收了一块重5000克的沉香木料,别看陈新付从小在木头堆儿里长大,这么大的沉香他还从没见过。因而他特地从北京请来的一位专家帮他把把关。

  曹狄明,就是他请来的专家,不到30岁,但对木头的了解和见识,却让陈新付佩服。

  看到这块沉香的第一眼,曹狄明就兴奋异常。他告诉《中国财经报道》记者“手指头粗的一根奇楠香至少得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眼前这5000克,不敢想象”。

  曹狄明从小就对木头着迷,虽然学的是工商管理,但毕业后却跑到故宫去上了四年的班,把故宫里的木器都看了个遍,也攒下了别人没有的经验。随着珠串市场火爆,曹荻明现在经常被人请去做鉴定,其中有不少是做高端手串生意的大户。

  市场鱼龙混杂,曹荻明有了施展的空间。别人卖珠子,他卖的是辨真识假的专业能力。一串老山檀,红肉陈化作假,几乎零成本的木料加上Baby油能做成上千元的货。凭着好眼力,最近一年,曹荻明自己页做起了珠串生意。

  现在,80后的曹狄明,已经买了车,还给家人买了房,甚至还出了人生第一本书。创业的感觉,确实不错。

  案例2:23岁女孩在家创业 家庭饰品作坊月销售10万

  一个学动画的女生,痴迷各种古灵精怪的小饰品,自己设计、制作还不过瘾,还注册商标,说服父母在家里整出一个设计工作室和手工作坊。如今,这个去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的女生,已经拥有11人的制作团队,月营业额超10万元。带有她鲜明个人印记的发卡、项链、钥匙扣,不仅在广州、南京、上海等地热卖,还进入新西兰、新加坡等海外市场。

  小作坊占了家里两层楼

  神秘的“浆果花园”,藏在武汉南湖中央花园小区的一栋三层复式楼里。它的主人名叫刘依,今年23岁。

  进门,一楼是普通的居家布置,整个二层、三层,就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饰品王国”——田园风格的落地窗前,一个宽大的操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项链、手链、戒指、耳钉、发卡、钥匙扣等等,一排工人在忙着粘贴、串珠、包装,各种金属、玻璃、纸质的原材料,堆满了四五米长的大书架。

  设计室里,刘依正和妈妈董女士一起对账:10月7日,广州发手镯、戒指、项链共21482元;10月15日,广州发情侣钥匙圈共6440元……刘依提醒妈妈,在新西兰的武汉留学生“小昭”又订货了,得赶紧安排。

  刘依说,去年2月开始创业,刚开始放在光谷的一家小店里售卖,第一个月竟卖出7000多元,大大超出预期。她马上注册“浆果花园”商标,申请了“创意饰品设计工作室”营业执照。在妈妈的协助下,光谷、街道口、武广、江汉路、汉正街等年轻人聚集的商圈,都有她设计、制作的原创饰品在卖。零售十几元、二十几元一个的小玩意,去年一年,营业额达到40万元,今年每个月都有超过10万元的订单量。

  从“不靠谱”到全家支持

  一个大学生,没毕业就创业,期间总有一波三折。

  刘依说,刚开始有创业想法的时候,正是考研失败的时候。父母希望她找工作,她却天天闷在房间里,整夜整夜地熬。妈妈发现,原来她在偷偷自己设计、制作小饰品,联系店铺售卖。“爸妈坚决反对,认为太不起眼了,催我找个靠谱的工作。”

  后来,生意越来越好,爸妈才逐渐看好她。去年5月份,他们决定把家里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整理一下,花了3万元,妈妈又招聘了几个手巧的女孩,这样,刘依的“家庭作坊”走上正轨了。

  好不容易过了父母关,市场的残酷让刘依猝不及防。去年底,光谷生意最好的3家店铺,集体把她的品牌赶出场,摆上模仿刘依、更为廉价的其他品牌。“我回来偷偷哭了好几天,出去到处散心。”刘依说,从那以后,妈妈全身心支持她的事业,做起了她的专职营销总监,而她自己,更加注重维护原创品牌,铺货方向也从零售开始向批发转变。

  家庭作坊不是长远之道

  刘依的饰品设计,复古中带着俏皮,可爱中不失精致,贯穿了大量动漫、童话、插画人物,让人一眼看出她的目标人群是18-20岁的大学生。

  “坚持风格的同时,我也在考虑拓展路子。”刘依说,她的规划是,从饰品向纪念品、礼品、家居用品等方面延伸,让人一说起“浆果花园”,就知道是个大学生原创品牌。

  近期打算?“就是扩大生产队伍、搬出家庭作坊啦,毕竟搞家庭作坊,还是不像个正规公司的样子。”刘依吐吐舌头。

串珠创业事例相关文章:

1.90后自主创业成功事例

2.80后创业者的故事3个

3.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4.中国大学生创业故事

68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