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其它创业知识 > 创业广告解读

创业广告解读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创业广告解读

  创业公司打广告要考虑广告的效果,使用的渠道等多个问题,不是只单单靠创意就可以。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广告解读相关文章。

  创业公司该怎么打广告?

  如果你在北上广深杭这几个城市工作,你一定见过脉脉的广告。从 2 月 14 号开始,脉脉在北上广深杭 5 个城市投了一轮广告,涉及楼宇、框架、电影映前贴片、地铁车门和拉手、机场 LCD 框架等等,这轮一直持续到 3 月底的密集投放总共花掉了 6000 万人民币。

  广告上线以后,不断有朋友跟我打听广告效果、投放策略和细节等等,还有人毫不客气的说脉脉作为一个 APP,不在线上花钱推用户反而烧钱砸硬广,这不是外行就是缺心眼儿干的事。

  面对这些问题,我这个不太擅长码字的人,也有了想写篇文章聊聊这次投放的想法,一方面把大家好奇的那些问题做个回答,另外也想把 6000 万买来的经验奉献给正在创业的小伙伴们。每天在脉脉上看到许多正在创业的 CEO 们苦苦琢磨推广的事,如果这些经验能让大家少走点弯路,我们也算尽了一份力了。

  首先回答问题:

  1、广告效果好不好?

  好。

  从数据上来看,4 月 8 号脉脉注册用户数突破 500 万,日活跃用户数(DAU)从去年底的 16 万猛增至 80 万,在保持用户数高增长的同时,脉脉保持着非常高的用户留存,目前脉脉的次日留存为 40-45%。在广告投放的这一个半月里,新增用户数为 260 万,按照 B 轮后单个用户价值为 125 美金来计算的话,这次投放所获得的用户总价值超过 3 亿美金。

  从知名度方面来看,本身这件事不太好量化,我的直观感受是:提起脉脉大家都知道了、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的都进来了、找我们合作的公司都见不过来了,还有,听说不少公司默默的把我们当做竞品了…

  从职场社交行业来看,脉脉当仁不让的成为了黑马,上面提到的数据和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

  2、为什么投硬广不投渠道?

  这个问题和脉脉的用户特点和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系。

  职场社交是众多社交场景中的一个,它并不适合所有的手机用户在目前阶段使用。假如用户本身没有职场社交的需求,就算他注册了脉脉也留不下来,并且他产生的行为会对其他用户造成干扰。所以,脉脉就不适合在应用商店、网盟这类渠道去花钱推下载量。

  其次,对职场社交产品而言,用户的信任感非常重要,而建立信任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品牌。从建立品牌的效果来看,线下的硬广天然强于线上广告,而以发展用户为主要目的的线上渠道来说,对建立品牌的作用就更可以忽略不计了。

  借着这个话题顺便聊聊推广策略的选择。投硬广还是投渠道、付费推还是免费推,取决于三个问题:1. 产品是给谁用的;2. 产品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策略;3. 有没有钱。

  产品给谁用,决定了媒体或者渠道的效率。市面上能用的媒体或渠道大多数是透明的,也都是明码标价,只要你不傻基本上都能找到,但是对于不同的产品来说,渠道的效率和作用差别极大。所以,选择媒体或渠道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它们的特点和覆盖人群,优先选择那些高度覆盖目标用户的媒体或渠道。

  产品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策略,这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举几个例子:如果产品目前还不太成熟,那么适合小推,发展些种子用户帮你完善产品;产品成熟了,要建立你的竞争门槛,这时候考虑先要用户还是先要品牌,对应的推广策略就不一样;假如这时候还没拿到钱,是自己砸钱做用户去拿大钱还是低成本推推等拿笔天使再说,推广策略也不一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多讨论了,在“下篇”里我还会举几个有意思的例子分享跟大家。

  有钱没钱的问题就不用多说了,没钱的只能考虑免费方式,但也要仔细考虑前两个问题,毕竟时间和机会成本也不能白白浪费,有钱的看起来要爽很多,但是花还是不花、怎么花也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4 年前我推鲜果 APP,虽然拿到了 A 轮,但是一直都用免费策略推。先是跟国内手机厂商免费预装,后来厂商都收费了就转去做国际厂商的预装(没想到还赚了几百万),再后来就去找线上的免费资源,如果当时大胆的做付费推广,现在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了。

  3、广告排期和策略?

  补充说明一下,既然投硬广,就一定要一次性打透,否则不如不投。举个例子,去年我们第一次投分众楼宇,买了 30 秒时长,后来发现效果不理想,差不多每 5 分钟才能看到一次我们的广告,这么低的频次很难给用户留下印象。这次投放,我们买了 3 分钟时长,基本上每隔 3、4 个广告就能出现一次我们的广告,用户只要等电梯,肯定能看到我们的广告。

  此外,除了覆盖目标用户聚集的写字楼,我们还投了分众框架、分众晶视和地铁广告,多次强化目标用户的认知,事实证明这样的投放组合效果很好。

  以上这些经验是我们 2014 年花 800 多万人民币买来的,免费送给大家。

  4、广告创意和策略?

  脉脉的广告创意选择了大佬代言,但又不同于常见的“站台”模式。

  对于建立品牌的信任感来说,找大佬代言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见过不少的代言广告都是大佬出来露个脸,说一句 Slogan 的“站台”模式,我们尝试着在此基础上进行突破。

  大佬的光环背后,其实有很多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苦逼史,没钱、没人、没方向不是因为我们太倒霉,我们祖先早就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得经过各种折腾。所以,把大佬从神坛上请下来,聊聊他们的故事,比一句口号更能打动我们这些普通人,这也是我们这次广告创意的突破之处。

  首先,我们从整体考虑代言这件事—用大佬的故事来诠释“打通职场人脉”这句 Slogan。通过研究 N 个大佬的成长经历,我们最终选择了代表了创业者的分众集团 CEO 江南春先生和代表职业经理人的搜狗 CEO 王小川先生,并且用他们的真实经历为脚本,拍摄了两部时长为 1 分钟的广告片(如果没看过,可以点击原文看看高清无码版广告),故事的感染力远远强于露脸+口号的“站台”式广告。

  然后,我们把 1 分钟的广告片做成了 5 秒、15 秒、45 秒的版本及平面广告,用于不同的媒体进行投放。

  最后,在投放策略上,我们先通过分众楼宇、框架、地铁进行密集的投放,让大家记住“打通职场人脉”这句话,然后在这些广告投放到中后期时,在分众晶视投放 1 分钟长片,抖出包袱,让大家知道原来这句话背后是有血有肉的故事,对脉脉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进而成为我们的用户。

  是谁杀死了逼格?创业公司如何小钱玩转大营销

  通常我们认为广告要出街,没点逼格是不行的,即使不是4A公司但也要有4A的范儿,想当年广告人是可以和当总统媲美的职业,我也在其中,一直无限荣耀。

  白底大字报版

  白底模拟朋友圈版

  这吸引力!

  多少人走过路过,是否在北京的极具逼格的写字楼了看到了这个广告。

  这是今年特别火的一个行家共享经济的平台「在行」的电梯广告,我知道出手的人是来自某4A公司,但是逼格哪里去了呢?据她说,很多人也私下问她:“这是你做的吗?真不敢相信?”

  每年一到年节之际,脑白金那个“磨人”的广告就会在各大媒体“刷屏”,你不会觉得有多高逼格,但是这么多年,一如既往的坚持着扭动的动画视频,“过年不收礼”也成为一个洗脑的记忆点!

  有人说,脑白金现在多有钱,你看人家砸那么多钱投广告,脑白金上市初期也经过各种广告策略的迭代,从真人出镜到现在这版,恐怕没有什么洗脑广告比它更有效,“受众市场+时节搭配+广告语重复记忆”这些构成了接地气!

  还有曾经火爆的凡客体:

  陈欧代言体:

  从凡客体到陈欧代言体,“大字报式”的海报成为创业公司吸引眼球的重要方式,文字朗朗上口,且有新锐观点,想想开篇提到那个电梯广告,是不是有同样的感觉?

  有人问:白底加大字的海报,这算创意吗?没有逼格啊!

  到底是谁杀死了逼格广告呢?

  作为一个“营销界的柯南,互联网界的福尔摩斯”(自封的),我不得不去扒一扒这家广告看似跟逼格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在行」公司。

  我本就在他们的App上做行家,也甘心做过自来水写过很多约见感想,这就是一个行家的成就感,谁让「在行」让我有了一个释放的平台,分享是因为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万万不是因为憋坏了。你能理解的,对吧?

  我问在行的市场部,这个广告之前都发生了什么?

  他们说,“创意、设计、改稿、否定、再改、改、改……最后就成了那个电梯广告。”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曾经网上传一个文章,大概名字是“文案与设计是前世的夫妻”,那里面的恩怨情仇,唯有广告人才懂得!

  据说最后发布的那个除了创始人姬十三参与,还请来了分众老大江南春,思来想去的作品,你们觉得如何呢?

  其实我看了他们被撤掉的方案,个个逼格满满,我已经迫不及待的上图了!

  【门神乔布与巴菲版】

  这个创意出自「在行」VP,前奥美人Ella之手,门神版的乔布斯与巴菲特,搞的跟“夏洛特烦恼”的赶脚一般,这种练断句的文字玩法当下很流行,“乔布斯人已去,巴菲特别难约”配上底部“没经验,约个行家谈一谈”,很是传神!貌似前面的文案怎么断句都很有趣,高手之妙!好像这版是准发布版,最后一刻被撤下,倒是目前App的启动页是这个!

  【像素大战版】

  这一版的广告是最有4A范儿的,也是最早完成的版本,像素感觉的图片+配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堵了”、“求己,不如求人”……各个都是颠覆式的!这版在第二轮线下广告中已经推出了,对于设计师来说算是安慰了!

  几版广告创意不同,首发版本可以说毫无创意,但是在一个拥挤的电梯里,“白底+大字”作为第一次与用户面对面,印象或许更清晰,画面太多就会有干扰。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那些火爆的事件营销,有些只记住事件了,却忽略了品牌。做营销,尤其创业公司,打响第一炮,要直接了当,避免花哨!

69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