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企业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企业员工培训误区有什么

企业员工培训误区有什么

时间: 耀聪662 分享

企业员工培训误区有什么

  有效的企业培训,其实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事实上,培训的效果并不取决于受训者个人,而恰恰相反,企业组织本身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状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在的企业的员工培训存在着一些误区,那么企业员工培训误区有什么?

  培训误区:家族企业对培训缺乏足够的认识

  首先是家族企业不重视培训。不重视培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家族企业老板认为现在的员工想法多,流动过于频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人才,但却留不住人才,为他人做了嫁衣,得不偿失,所以不培训。

  有些企业认为培训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还有些急功近利心态的企业,培训了几次员工,就想立竿见影,马上见效等。

  其次是培训“万能论”。一些企业在重视员工培训的同时,又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培训。员工技能不足了,培训;销售业绩下滑了,培训;服务态度不好了,培训。只要有危机,就会想到培训。

  培训误区:轻视企业培训的评估和监督

  培训评估是培训效果监督、检验的重要环节,只有对培训进行全面评估,才能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员工的参与兴趣。

  在现实工作中,有些家族企业重视培训,但却忽视了培训的后期评估和监督,使员工感觉学而无用。也有些家族企业的培训评估仅仅是对培训内容的考核,并没有深入到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改变、绩效改善、能力提高,以及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效益上去考虑,评估工作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还有些家族企业缺乏对培训评估系统的记录,缺乏对培训的专业管理,没有建立完整的培训信息系统。

  培训误区:培训方式过于简单

  在培训方式上,许多家族企业都运用传统的模式进行。有些家族企业怕麻烦,往往外聘职业的培训师到企业上课,即采取“培训师讲,学员听”的方式。这种方式举办的一两次还可以,可时间长了,员工就会感到厌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为培训师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大都千篇一律,即使作了培训前的调查,但实用性的东西还是很少。

  还有些家族企业采取放录像的方式,认为这样做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可以灵活掌握培训内容,使员工认为“培训就是放录像”。这些方式都很容易使员工对培训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培训效果和培训效益大打折扣。

  培训误区:脱离企业实际,盲目跟风

  由于对培训没有进行认真的调查与分析,一些家族企业培训员工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脱离工作实际,盲目跟风。有些家族企业领导根据自己的喜好、判断、经验设置培训内容,看到别的家族企业进行“形象礼仪知识讲座”,自己也办一场;看到别的企业培训“执行力”或“学习型组织”,赶忙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辅导等。致使员工重复学习或被动学习,既耗费了员工时间,又浪费了企业资源,对家族企业发展没有多大帮助。

  培训误区:重视知识技能培训,忽视做人培训

  一些家族企业只重视对员工的技能方面的培训,如组织协调能力、管理理论、合作精神和操作技术等,而忽视了对员工思想、人品、道德及为人处事能力的培训。这样培训的效果,虽然员工的技能提高了,但职业道德和素质却没有大幅提高。

  企业员工培训发展建议

  针对企业培训的现状,我们认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如下的具体改进措施:

  1.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在我国的企业中,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树立起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要总是流于形式,应该转变意识观念,认认真真地开展培训工作,同时要做好培训的效果评估工作,而不是“虎头蛇尾”,并且要做到培训工作与企业规划的有机结合,使培训工作有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2.做好长远规划,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很多企业之所以忽略甚至放弃培训这个环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金的瓶颈,也可以说他们不愿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的费用。但实际上,我们要学会“从长计议”,强化对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投资。

  3.改进培训方法。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培训方法,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总结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培训工作新思路,摆脱培训方式、方法就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的局面。

  4.建立和发展完善的培训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使培训内容与受训者要求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协调一致。通过教育培训管理系统监控培训,对培训进行正规而又定期地评估和反馈,使其成为促进高质量培训的有力手段。

  5.不同的教育与培训机构之间、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要学会交流培训发展的信息知识和经验。根据我国现有国情,争取资本的优化,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要能够做到共享专门的技能和设备,开展联合,共同努力来增强资源基础。6.注重解决特殊群体的人力资源培训发展的问题。如新兴企业、高新技术、高级管理人才群体,从而改变这些领域人力资源不足和质量低下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特殊群体正是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源动力。

31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