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故事 > 尚德施正荣的10年与光伏“帝业”(2)

尚德施正荣的10年与光伏“帝业”(2)

时间: admin1 分享

尚德施正荣的10年与光伏“帝业”

  他就是施正荣。

  2000年,37岁的施正荣从澳大利亚来到无锡,经洽谈筹备,于次年成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尚德),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

  此前,他的身份是,太阳能科学博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太平洋太阳能研究中心执行技术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没做过生意。

  如今,47岁的他,被贴上了更多“标签”,比如,光伏企业领袖、中国首富、环保英雄等等。

  近10年来,尚德经历过高歌猛进,也遭遇过行业低谷,亦是中国光伏产业兴起、调整和发展的缩影。

  首次闯荡纽交所的民营企业家

  2005年12月14日,纽交所犹如一壶沸水。

  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尚德在纽交所的交易大厅举行庆祝Party。这是被纽交所总经理Joseph Fung破例批准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迎来的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当日,尚德在纽交所挂牌,股价大涨40%,收于21.20美元。

  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首次登录纽交所。彼时,施正荣已经在太阳能行业浸淫10多年。

  1988年,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师从太阳能领域“教父”级人物马丁·格林。博士毕业时,马丁·格林决定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当时,他们筹到5000万美元,6个人成立了一家公司,施正荣担任薄膜课题组的组长。

  2000年,想回国做事的施正荣,不顾家人反对,带着“浑身的技术”和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回国。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无锡市政府,在他们的帮助下,无锡小天鹅集团、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国企纷纷参与,共投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开始尚德的“逐日”之旅。

  负责经营的施正荣,“从建厂、技术、市场、管理,一系列的问题都得亲自操心”,当时他向董事会承诺,多晶硅的转换效率是14%,结果,试产一个月他就做到了。

  2002年9月,尚德的首条封装线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0 兆瓦。

  2002 年11 月至2003 年4 月,施正荣经常在海外市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他先后在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参加了四次大型展览会,一炮打响。

  “到2003 年5 月,已经把2003 年能够生产的产品全部都卖光了”。此前的2002年12月,尚德就开始盈利,当月即盈利20多万元。

  通过对全球市场的分析,施正荣大胆决定扩产。为此,他从法国NBP、高盛、普凯等机构那里融资8000多万美金。

  “技术壁垒上,国内当时是没有的,独此一家”,一位投资人解释,这是当年投资尚德的理由之一。

  投资机构的介入帮助尚德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而尚德的上市也为他们带来巨额回报,使得尚德成为中国PE界标志性的投资案例之一,很多投资机构一度言必称尚德。

  当然,尚德也赶上了好时机。

  比如,2004年德国出台《上网电价法》,德国人纷纷在自家的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和上网设备。

  随着德国市场的崛起,尚德的第二条15万兆瓦的生产线和第三条25万兆瓦的生产线相继投产。

  紧接着,日本、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都采用了补贴电价、规定电网企业收购比例等扶持方法,扶持光伏产业。

  “尚德过去7-8年的发展是抓住了机遇”,但施正荣认为,技术先导很重要。

  直到今天,施正荣也从未从学界抽身,他经常出入国内外的各种行业高端会议。他早前就公开表示,尚德要保持领先,“每5年要有一个杀手锏的技术”。

  目前,尚德已经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设立了海外研发中心,组建了一个有400多人的专业研发队伍,规模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袖地位。

  2009年,尚德的“冥王星”技术研发成功,该技术将单晶硅的转换效率提高至19%,而美国的SunPower能做到20%以上,但它成本要高得多,且只适于单晶硅;冥王星产品将多晶硅转换效率做到了17.5%,远超过业内“一般都在15%”的水平。

  这让一位分析师感到“Too good to believe!(好到难以置信!)”。美国著名的光伏分析师Jesse W. Pichel也认为,“从中长期来看,冥王星将给尚德带来可观的毛利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按照尚德的计划,到今年底,冥王星产品的产能将扩张到200MW。

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