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互联网创业>

互联网草根创业成功故事

时间: 弘达781 分享

  目前,网络创业投入小,回报快而高;市场潜力无限;加上年轻人自身的智力优势,使得网络创业成为年轻人创业的新途径和新模式。那么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分享一些互联网草根创业成功故事的内容,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互联网草根创业成功故事一

  邓毓博,1981年生,兰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去年9月从兰州大学信息学院辞去教职,通过互联网创业卖兰州牛肉拉面。

  11月29日,由邓毓博及团队研制的原汤型兰州牛肉拉面在网上线销售,引发关注。其研发和销售团队核心成员5人中,有3个博士(其中两个博士后)、2个硕士,他们之前都有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偶然交流后,他们组成号称“最高学历兰州牛肉拉面团队”,做起了牛肉面的生意。

  三博士两硕士 自掏50万创业

  一个理工科博士,为什么想卖牛肉面?

  邓毓博:我是兰州人,对兰州牛肉拉面有特殊情结。去年9月,我在北京做博士后,向共事的中科院博士熊永平抱怨,说在北京吃不到正宗的兰州拉面。他是江西人,一向排斥面食,可他告诉我,他之前到兰州旅游时,一次连吃两碗牛肉拉面,那是他唯一愿意吃的面。当时我俩就琢磨:怎样做一种正宗的兰州牛肉拉面,走到哪随时都能吃到?最初创业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身在异乡的兰州人能够吃上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解一解乡愁。

  从有这个念头,到付诸行动用了多长时间?

  邓毓博:我和熊永平动了念头后,对熊永平的老乡、毕业于哈工大的硕士丁建军说起,他也感兴趣,再和其他朋友聊天,一个山东的博士和一个陕西的硕士也愿意参与。今年1月,团队基本凑齐,3月我们就注册了公司,正式筹备起来。

  你们的创业资金来自哪里?

  邓毓博:前期累积投入50万元,绝大部分是团队成员几年的积蓄。我们接触过一些风投,但他们兴趣不大,只能自己咬牙凑钱坚持下来。

  在筹备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邓毓博:最难的还是产品定型的过程。比如,面有很多保鲜的技术手段,干面、冷冻面等等,哪种更合适我们?我们几乎把市面上能见到的所有的面全买回来,挨个和我们的汤去配,看哪一种口感更好。必须选择一流的食材,牛肉汤熬好后直接真空灌装至马口铁罐头并高温高压杀菌,拉面要采用低温晾干的方式处理,辣椒油一定要用最正宗的兰州制法,香菜、蒜苗得真空冻干处理。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实现产品在不加任何防腐剂的情况下保质一年,而且口味地道。

  博士卖牛肉面 不觉得是浪费

  你们整个团队都是专职吗?

  邓毓博:只有我和丁建军专职“卖面”。丁建军原在一家上市企业工作,薪酬待遇都非常好,还有企业想挖他,为了全力以赴做这件事,他6月辞职。我也于9月从兰州大学信息学院辞职。

  当大学老师是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你为什么要辞职?

  邓毓博:决定辞职,一方面是我不安于过稳定的生活,希望能闯一闯。另一方面,是对正在做的事很有信心。兰州人对牛肉面有情结,我在北京待了两三年,这样的感情尤为强烈,就想把这件事做起来。当时我们的产品已经步入正轨,我想更加全力以赴,就辞职了。

  其实,在辞职这件事上,家人的压力还是有的。他们觉得可以边工作边做这件事。我告诉他们,要想成功就要专注。最后我老婆、我父母和岳父母都认可了我的决定。学校的领导、同事也都尊重我的决定。

  博士去卖牛肉面,对自己十几年的求学经历来说是不是一种浪费?

  邓毓博:其实我从没想过要读博士,我是个爱折腾的人,读研二时,一家公司想招我去做人力资源管理,我很感兴趣。但当时一位老领导劝说我读博,留校为学校作贡献,当时家人也希望我能成为博士,所以我才走了学术道路。

  虽然现在改卖牛肉面了,但我并不觉得是浪费。社会在进步,以前的传统观念认为,有了这样的高学历一定要做与之相匹配的事情,才能对社会贡献出价值。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做的事,当我发现我们的团队在做这件事上,对社会的贡献或对实现自身价值更加值当,我会选择这件事而不是其他。学历是一个经历,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以开阔视野,但这不代表我一定要从事和学历相关的职业。

  现在是中国最好的创业时代,大家都想干一点事。我们团队都认为,不管做什么,只要能在这一领域做到最好、对社会贡献最大就好了。如果我在学校工作一辈子都没做出什么科学研究来,那岂不是更浪费?所以我更愿意去做能够实现自身价值、为之奋斗后不会后悔的事。

  读博时培养的钻研能力有助创业

  在创业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邓毓博:我是学应用数学的,丁建军是学机电自动化的,其他三名团队成员都是学计算机出身。在确定要创业后,我们立刻查各种资料、上各种食品论坛,寻找能实现我们目标的工艺手段,再一一做对比,每次查完资料就去和技术工人讨论。这种钻研的能力,完全就是我们当初读博士期间培养出来的。不过,我们的劣势在于,这种博士思维训练导致我们有点钻牛角尖,有时候过于注重细节,这在做产品时会影响进度。

  为什么选择在网上卖而不开实体店?你们的面几十块钱会有市场吗?

  邓毓博:我和熊永平都是搞计算机的,所以对互联网、电商比较了解,要想实现全国都能吃到的正宗牛肉拉面,就得采取电商的模式。因此我们做产品时也是考虑与这种模式相关,并且要和方便面区分开。

  我们的定位是中高端,让在异乡的兰州人能吃到家乡的味道,我认为价格贵也值。照目前的情况看,估计明年5、6月可能实现盈利。

  你们的榜样或者目标是谁?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邓毓博:雷军在小米手机的网络销售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进而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但是对于餐饮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成为食品界的“小米”。明年,团队计划投资500万元建一个生产车间,实现食品的标准化生产,让想吃兰州牛肉面的顾客不仅吃得地道,还要吃得便宜。

  互联网草根创业成功故事二

  《涛女郎》是现代都市情感励志剧,由李毓芬、林佑威、温升豪等主演。剧中以独特的网络创业题材为背景,讲述女主角李毓芬在经历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别样爱情后化身成为网络经营界女强人的故事。她蜕变成“涛女郎”的过程引起了大家对“网络卖家”这个职业的新关注,不少资深卖家在看了剧集之后表示:“女主角田心开网店时遭遇的各种事情几乎是再现我们的创业之路,开网店真心不容易。”

  《涛女郎》李毓芬

  网购流行数十年,《涛女郎》引发新关注

  追溯中国网购历史,第一宗网购发生在1996年,当时加拿大驻华大使在网络上购进了一只景泰蓝“龙凤牡丹”,当时中国互联网的先知们就已经开始致力于网络购物在中国的推动,但是由于很多技术的不发达,网购的做法遭到了经济学界的普遍质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购的普及速度快得惊人,大型购物网站、快递公司及各大银行对接的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为网络购购提供了基本保障,解决了网上购物的基本问题。

  网购的流行和普及让大批量的网店似乎在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网店店主也成为新兴职业。然而这个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也经历过很多变化,最初有人认为只有“不务正业”的自由职业者才会去经营网店,到后来网店店主因为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月收入颇丰等优势成为不少人羡慕的对象,前段时间新闻接连报道的几位年轻网络店主因操劳过度离世的消息又让大家开始关注这个行业不为人知的辛苦。热播的电视剧《涛女郎》进一步揭开了网络卖家的神秘面纱。

  皇冠卖家经历多,“涛女郎”要千锤百炼

  能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恐怕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电视剧《涛女郎》中田心和姐姐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服装店,并在网络上也开设了网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想尝试创业却没有雄厚资金的年轻人也会选择开一家网店,成为一名职业卖家,有了自己的小店,如何给小店带来更多的生意不仅是女主角田心始终在思考的问题,现实中的网络卖家们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究的脚步。

  踏入商场总会有失败和成功的案例,网络经营也不例外。在着名的购物网站中已经有不计其数的皇冠卖家,对于有些小店来说月入过万甚至是过几十万完全没有难度,除了羡慕他们的收入,大家更想知道这些货真价实的皇冠卖家是如何炼成的。“涛女郎”田心既要面对网络黑评的恶意陷害,又要解决卖家和买家之间产生的信任危机,她用亲身经历告诉观众“涛女郎”的身份必须经过千锤百炼。

  女主化身女强人,网络经营得“有一套”

  李毓芬这次在《涛女郎》中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大龄剩女变成悲催的“失婚女”,到最后终于重新坚强起来化身女强人,将服装网店经营得有声有色,毫无悬念地夺得“涛女郎”的称号。李毓芬角色上的新挑战让观众眼前一亮,同时也给一些现实中的网络卖家带来了新启发,有卖家称赞道:“这个小女生经营网店还是挺有一套的!”

  李毓芬饰演的田心在电视剧第一集中经营网店时就引起了真实卖家的注意,有卖家分析说:“首先她的实体小店很有特色,在有实体小店的情况下又开了网店,等于是多种经营,其次她每天都会把订单详细整理出来,很有条理。”在发现网络黑评的恶意陷害和与买家之间产生误会后,田心没有气馁也没有消极对待问题,而是积极的和网络监管部门反映,与买家亲切沟通,重新建立彼此的信任,田心处理事情的方式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互联网草根创业成功故事相关内容

  

165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