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互联网创业 >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例子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例子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例子

  互联网作为覆盖青年群体普及最为广泛的工具,已逐渐成为三线城市创业的首选和获得创业成功的主要渠道。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例子相关文章。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例子1:陈灿:益阳小伙网上卖湘菜食材生意火爆

  人物名片

  陈灿,29岁,益阳市资阳区茈湖口镇人,职业学院毕业后,他子承母业,从事食品加工,注册了湖南美食汇电子商务公司,在互联网上“炒”卖湘菜。他的公司成为我省目前网上最大最专业的特色食材供应商。

  创业故事

  8月底刚从西欧考察回来,9月初又到杭州参加了第二届国际食材节暨第八届中国酒店特色原料联盟大会……9月中旬在接受采访时,陈灿说:“忙碌并快乐着。公司走上了正轨,自己虽然很忙,但觉得轻松。”

  2008年时,陈灿可不是这样的。回想那时的情景,陈灿说,现在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从湖南一所职业学院毕业后,陈灿到浙江一家公司搞机械设备销售。不错的销售业绩带来了丰厚的报酬,但母亲一个电话使他不得不辞去工作,回到益阳的乡下。陈灿的母亲在2003年创办“乡里香”土菜食品公司,是益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2008年商业上一场意外变故,让公司血本无归,客户流失殆尽。

  陈灿接管公司,从零开始,重新创业。他自己开车跑到浏阳乡下,一家一户打听,请技术员;为赶上早班车发货,他凌晨三四点起来做酱卤菜,忙完当天的,又得准备第二天的,日夜连轴转;他带着样品到长沙高桥市场,一家一家推销……一年下来,他瘦了不少,但公司销售额达到了200万元。

  “我们做食材的因产品同质化,同行恶性竞争,客户压价,做得很辛苦很累。”陈灿说,到2013年,尽管公司销售额达到了1800万元,但他觉得必须作出一些改变。去年初,他尝试做电商,上淘宝、天猫卖产品。

  “第一个月没有一笔生意,第二个月总算开了张,是海南一个客商要30包‘湘西外婆菜’。”“触电”虽不顺,但网络平台开放、放大的效应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让陈灿看到了希望。去年8月,他注册了湖南美食汇电子商务公司,全力开拓电商市场。为了让产品有差异性和竞争力,他砍掉了原来三分之一的经销商,同时通过企业联盟和品牌合作,来丰富合作伙伴和经营品种。这样一减一加,陈灿的品种由10多个发展到200多个,客户由不足100个增加到3000多个。从去年8月到今年8月一年间,“美食汇”10人团队交出了销售额达1700万元的成绩单。

  在成功打开酒店、餐馆食材市场后,陈灿又新推出“家庭御制菜”。他请来最好的厨师,采用上等食材,生产加工湖南名特美食。消费者在家打开冷冻快递送来的菜肴,加热便可食用,很方便。

  谈及今后的目标,陈灿说,他计划以加盟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开连锁直销形象店,实现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打造中国顶尖O2O(线上线下)社区餐饮品牌。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例子2:戴志康的创业故事

  创业成本800元

  戴志康一度抱着一个单纯的想法:做出好东西证明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到2003年末,一个老板给他30万元年薪,这已经大大超出他当初的设想了。不过戴志康几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尝到了给自己打工的甜头。

  从2001年秋天开始,每个月800元的花销持续了好几年。300元租房子,200元吃饭,剩下的就是上网和打电话,再加上自己整天闷头开发,这是开启一个事业所需要的全部成本。那时候互联网火起来了,戴志康通过互联网认识外面的世界,他对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社区有了兴趣。他想开发一套能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让即使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管理,他认为如果有人在自己设计的社区里聊天和认识朋友,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软件设计好了,他为软件取名叫“Discuz!”,挂在网上,免费给人用。

  第一桶金:3000元人民币

  人要解决吃饭问题,付出也要用一种方式得到回报。在对比同类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比如速度、安全、负载能力和人性化等,戴志康认为自己的“Discuz!”远远超过了竞争产品,“他们的产品都是收费的,为什么我的不能收费?”但收费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网上对他一片谩骂声讨。

  戴志康并不恐惧谩骂,相反,他对自己产品的核心价值有信心。“这种坚持己见的意志锻炼能够帮助我在将来遇到困难时不轻易退缩。起初收500块,没人买,就改收1000块,还没人买,就改成2000块,找到一个愿意出2000块的应该比找到4个愿意出500块的概率更高。”

  转机出现在2003年7月,一个香港人给戴志康发来Email,说想做BBS社区的一个东西,问他需要多长时间,戴志康告诉他一个星期就行,香港人不相信,戴志康果然在一星期内做完,香港人一高兴多给了1000块。“我对百万、千万已经麻木了,但这3000元至今让我兴奋不已。”随后,戴志康的软件有了越来越多人购买,销售额平均每个月增加30%,到毕业时,他有了50万元。2004年初,戴志康怀揣50万元从哈尔滨来到北京,并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注册公司的苦与乐

  在北京注册公司期间,戴志康天天跑工商、税务、科委等部门。第一个月他光是打车费就花了2000多元。北京城太大了,一个初来乍到的东北人在这里创业,除了花钱外还要透支身体。戴志康常常是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才回家。他习惯了马不停蹄地去跑一个又一个的部门,去见一个又一个的客户。

  有一次他去办理一个证,排了一个上午的队,站得腿都麻木了,结果轮到他的时候,工作人员接过他填写的表格一看就说:“表格填写错了,这表作废了,你再到那边去领一份重新填写吧。”排了三个多小时的队,这下又要从头开始,他心里窝火得想骂人。他没办法,他只得重新填写,再重新排队。

  到北京的第三个星期,戴志康终于领到了“北京康盛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接过营业执照那一刻,他感到自己成熟了许多。

  融资故事

  2006年的除夕,大年三十的下午,戴志康等待在传真机旁,等待投资人张帆的回传。全球最知名风险投资之一的Sequoia,竟然也会认可他们这种草根企业,他幸福而紧张地等待着。那天,他等来了。

  Sequoia即红杉,红杉资本创始于1972年,是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商,投资了苹果电脑、思科、甲骨文、雅虎,还有Google等。据统计,红杉投资的公司总市值超过纳斯达克市场总价值的10%。2005年9月,沈南鹏与张帆一起创立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equoiaCapitalChina)并取得在中国的决策权和管理权。2000年,28岁的张帆在美国加入了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张帆先后投资了空中网、分众传媒等,担任过百度的董事。张帆对互联网信心十足,一次他说道:“在我看来现在投资互联网没有任何问题,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是投资互联网的好时机。”

  另一个投资者是作为天使投资人的周鸿祎。第一轮投资具体数目没有公开,估计在数百万美元之间。有传闻说,因为周鸿祎先期进入,所以回报颇丰。同年8月,美国著名风险投资杂志《RedHerring》将康盛创想评选为2006年未上市“亚洲百强科技创新企业”,这是创新公司被资本市场关注的一个标志。

  2008年3月,因为涉及了Google的市场披露,康盛创想的第二轮融资被关注,实际上第二轮投资在2007年已经完成,具体数目仍然没有公开。涉及的注资方除去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equoiaCapitalChina)之外,还有晨兴创投(MorningsideVentures)和Google。晨兴创投是晨兴集团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晨兴集团是香港陈氏家族于1986年创立的一个多元化投资集团。陈氏家族于1960年在香港创立恒隆集团。晨兴创投于1992年开始投资中国大陆的高科技、媒体、通讯和生物工程项目。至于Google,具体投资额为100万美元,戴志康解释,谷歌是策略投资者,其融资只占此次融资的一部分。

  2008年4月,第三届中国站长大会“网站如何拿到投资”的主题论坛中,戴志康谈了自己的看法:“自己多少也要赚钱。赚钱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的投资人教我一个观点,无欲则刚,VC是否投都死不了,有钱赚,投我是你的机会,很幸运,但是不投我也无所谓。”而在这之前,他谈到:“因为我们测算了一下,上一次融的钱,我们一个月的成本两三百万的规模,这次披露出来所融的钱大概可以让我们花三年零八个月左右,如果在盈利情况不太好的情况下。”

  戴志康他们做的是一件有理想的事情,这件事情可能会消耗相对来说比一般公司长一点的时间。他们可以保证的是,不管有没有对业绩的要求,他们都会保证团队是100%,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事情里来。

  创业中遇到的五个槛

  第一个槛,戴志康当时觉得特痛苦,因为他在学校里面是一个挺好的学生,还当过学习委员。戴志康真正开始创业的时候放弃了很多东西,因为他这个人做事情比较投入,而且他只能干一件事情。是要一个大学的文凭,还是要做自己的事情?现在看来,戴志康觉得大学文凭真的没有什么,反倒认为没有大学文凭更容易出名。但当时不是这么想的,因为当时看不见的因素太多了。费了半天劲考了一个大学,一个学期挂五门,他们学校是挂了六门就开除了。每天在想到底是得到这个好还是得到那个好,这是戴志康当时特困惑的事情。戴志康其实拿到大学毕业证了,很多媒体说他没有毕业,其实他毕业了,但是绝对不是考毕业的。在大四的时候所有挂了的科目在那儿重新考一遍,反正费了半天劲考大学了,就考一遍吧。戴志康走访了很多老师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他没有打游戏,他是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感动了一大批老师,于是戴志康就拿到了毕业证。

  第二个槛,公司在成立三五个月的时候招不到员工,没有钱。当时戴志康自己拿了三五十万,但是这个钱在北京不算什么,当时公司设在很偏远的农民房里面,挺受打击的。戴志康住在一个特别小、特别黑的小屋子里,50~60平方米,而且是民宅,特别老的楼,因为便宜。戴志康穿一个大裤衩,穿一个拖鞋,有时候光膀子或者穿一个背心。面试的人会在开门的第一瞬间说你这是公司吗?扭头就走掉。有的小姑娘还会说骗子。戴志康连着8个月没有招到人。虽然他的公司也是合理合法成立的公司,却连个人都招不到。租一个写字楼几个月就把钱花完了,戴志康第一个员工还是从他大学的同学里面找的,起码知根知底,他知道戴志康不会骗他。

  第三个槛,公司在成立一年左右的时间,服务器遭到攻击,在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比较黑的手段,游走在一些法律的边缘。他为什么攻击戴志康公司的服务器呢?因为戴志康卖社区软件的时候,里面有一个社区的虚拟主机的服务。有一个人来跟戴志康谈合作,说你这儿不要做了,我们合作。这个人挺横,所以戴志康就没有跟他合作。因为这个人是某地机房的管理员,他就每天发来东西把戴志康公司的服务器堵满了。戴志康公司的服务器被攻击5个月,每天接的电话都是退款,每天上网看到的全都是骂戴志康的信息。戴志康通过网站做服务,网站要是挂了的话,就惨了。很多的网站寄存在戴志康这个地方,访问不了他也很急。戴志康赚的钱都花了,也没有办法赔他。戴志康公司创始的五六个人,每天都在接电话,别的什么都干不下去,他们在机房里睡了一个多月,一开始希望通过技术的手段解决。后来机房都赶他们走,他们都成过街老鼠了。当时最快乐的事情是中午正吃饭呢,突然有一个人喊能访问了,他们马上把筷子扔了,就跑过去看。

  第四个槛,还有五个月,他们的Discuz一开始是免费的,中间经历过一段收费的过程。戴志康当时创业的过程很简单,他的想法是要比大学同学强。因为他原来是学生会的,他听说谁又找了一个年薪5万元的工作,大家非常的羡慕,感觉鲜花掌声都来了。他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东西。所以当时的目标就是找一个年薪10万元的工作。戴志康当时想怎么能够年薪10万元呢?上一个研究生,上完了也就是那么点,他还不愿意上学。要不就是大学自己做一点东西,将来找工作的时候,戴志康学习是不好,但是他做的东西有那么多人用,就容易找到一个年薪10万元的工作。做Discuz最开始的动机就是为了找工作。等到大三的时候,年薪30万元的工作也来了,让戴志康十分的诧异,是不是你做的这个事真的有人认可了?感觉很舒服,但是回过头来,怎么实现这个商业价值,他每天花十几个小时给人做服务。戴志康在哈尔滨装了两部电话,一个是销售,一个是客服,两个都是他自己来接。一天上好几个QQ,一个叫客服1,一个叫客服2,一个叫客服3。最后戴志康练成了一个特别神奇的能力,就是一边接待电话一边写程序。戴志康每天把最费脑子的事情在早上完成,写程序,脑力活的在一般接电话的时候写。戴志康在2003年的时候感觉这样实在是太累了。他那个时候还想招一个人,一个月给他500块钱,让他跟着我干,相当于收一个学徒一样。但他也没钱啊,他一个月就500块钱的生活费,吃饭吃掉300多,租一个房子300多,每个月还有200多块钱的赤字。戴志康把这个定一个价,他想把这个软件商业化,在中国这个决定蛮草率的。在中国,一个免费的东西变成收费的,这绝对不可容忍,但是收费的东西免费了,有人叫好,但是不会像骂你的人那么多。整个的过程中大概从2003年初,到2003年底,不仅一分钱没有赚到,戴志康每天上网,那论坛上全是骂他的话。后来戴志康跟同事说:当你被骂,骂到涉及到你的名誉权、肖像权、人格、道德观、价值观的时候,你发现你一定要成功了。“你这个白眼狼,骗我们用,等我们用上马上收费。”下面跟一个,“你掉钱眼里去了。”一楼还能看,二楼不能看了,第三楼简直要呕吐了。戴志康也是一个勤奋的人,法律上讲,他自己做的东西他付出劳动了,他愿意定多少钱都可以,但是在不违反市场规律的情况下。整个一年钱没有收着,骂挨了不少。戴志康每天在置疑做这个事到底有没有前途。干活的人总是要被游手好闲的人骂。他们那个学校没有太多令他怀念的地方,但是最令他怀念的地方就是建于1990年的游泳馆,他那个时候一天能游两次泳。当时有一个同学,他们两个人到门口吃烧烤或者是吃别的东西,喝点小酒,回来感觉特好,也不看了,他就在写程序。基本上有半年的时间,早上起来看一下论坛,把电话一拔,他就干他自己的事。

  第五个槛,戴志康认为他最为黑暗的时间就是在2003年那一年,他每天活在置疑声中,他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事情。最后这个事情是怎么改变的呢?他发现指望中国人掏钱买他的软件确实不容易,他以前还挺能写作文的,他写作文还发表过。戴志康奋笔疾书了几篇《中国用户版权意识之怪现状》,后来发现也没有用。戴志康找了几个外国的朋友,跟他们聊天还能学一些英文,翻译得不对还能请教他们。戴志康遇到国外的一个用户,戴志康说你帮我把它拿到北美去卖一卖,反正卖得也很便宜,一百美金、两百美金都可以,真正的销售市场是在国外市场打开的。Discuz这个产品在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英国都有卖,而且当时第一批几十万的收入里,有60%~80%是国外的用户卖出来的。戴志康就当赚老外的钱贴补国内的亏空而已。

  当一个创业者每天受到的心灵的压抑和挑战是挺大的。当他每天都挺痛苦的时候,戴志康当时一点高兴的事情就是看论坛里面一屏都是骂的,突然有一个声音在说,我发现Discuz这个软件版本做得还是不错的。戴志康就能够高兴两天。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蜜罐里面,戴志康就觉得自己生活在酱缸里面,又臭又苦。偶尔看到一点希望的时候心里还是蛮高兴的。

  猫一般的机灵

  戴志康去朋友公司,在一旁用心听人家怎么跟员工谈话,内容和目的是什么,隔几天打电话去追着问,谈话效果怎么样。有员工最近态度不好,要找他来谈。谈之前想好,到底是针对他的性格、价值观,还是物质利益去谈,谈的过程中注意其表现,眼睛一眨、嘴角一动,就知道对方内心怎样想的。这样活得累,大部分时间都在想别人是怎么想的,但积聚多了,点就连成面,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随时用到。

  轻视技巧。戴志康不看好的一种方式,就是看起来很聪明却有话不好好说,非要绕来绕去。他说这时常是最傻的做法,因为技巧是让别人更费力,浪费大家的时间。最原始最简单的才最有效。戴志康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对不喜欢的做法,他会当面说出来:“我不喜欢。”

  决断。23岁那年,要买辆车的念头一天早上突然冒出来,第三天,他就把车开回了家。24岁打算换辆车,有了想法后的第四天,他开着银灰色的宝马上路了。后来他在北京海淀置办了一套大房子,看房子可比看车复杂,可从有这个想法到拿到钥匙,不过10天。2005年1月,他第一次把闷在心里、思前想后近半年的决定告诉手下:“我决定产品完全免费,你们讨论怎样执行吧。”

  决断需要威信做后盾。“我比较独断和固执,说完了就要执行,所以威信极为重要。”新员工,一定要让他先认同自己。大多数员工是搞技术的,要在技术上树立威信。戴志康是社区软件方面的“一流高手”,一旦发现员工有不懂,就马上从头到尾讲一遍,从不吝啬把最好的想法、最先进的技术告诉他们。他清楚以后搞管理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如果很长时间不搞技术,就会落伍,以前的那些经验就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了。所以就趁还没有太落伍的时候把所有东西告诉大家,既树立了威信,也传承了经验。

  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总可以把机器搞定。戴志康说,技术上没有他搞不定的,难的是与人沟通,如何花更多精力去培养、提高员工。最痛苦的是招人,要大规模扩张,人才是第一位的。以前是出不起好价钱,现在是出得起好价钱,找好的人还是要费大量的时间。戴志康现在成天都在招人,从公开招聘渠道里来的人都不理想,还得从认识的群体里去淘。“相马”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见了十个也不见得碰上一个。

  管理和财务上的,随时碰到不懂问题他随时学习,去网上搜,或者买书看。什么样的问题他都遇到过,招聘的技巧、赏罚的技巧,怎么开会、怎么树立威信,怎么建立制度、怎么使制度执行下去。要应付不同性格的人,有些人喜欢激励、有些喜欢成就感、有些喜欢生活上保障、有些喜欢教给点技能。现在员工也不多,都是经过筛选和磨合过的,有共同价值观,有天然的凝聚力。

  戴志康感谢父母从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陷入网游不能自拔的年轻人就是因为以前没有自主性,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一碰上诱惑就被死死黏住。戴志康看来,正因为存在这个缺乏免疫力的阶层,网游才得以能够爆炸性增长,但随着他们免疫力的提高,增长会逐渐回归到一个合理范围之内。而戴志康认准的,是那些能够积极改变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方式的网络服务,比如社区,他相信互联网的革命意义,并竭力在其中寻找一个位置,哪怕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角落。

  执著

  戴志康在没赚到钱之前不喜欢赚钱,但赚一次钱后就喜欢了。

  在戴志康眼里,执著是最重要的创业素质,执著是贯穿始终的原动力。执著是为了一个一直都看不到前途的事情干上三年。戴志康的父母从小给他很大的空间,这让他学会坚强和独立。当时他做的时候,还有好多家都在做,但其他人都没有坚持下来。

  到目前为止,戴志康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他的执著和勇气。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要太自我。“你可以很有天分,很自信,但是还是要有那种能够去改变,也能够被改变的能力。这种年龄,应该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可塑性。”

  戴志康出生于大学教师家庭,父亲是博士生导师,所以他接触计算机比较早,1993年开始研究计算机,1995年和1996年就自己编写一些程序,还参加一些计算机竞赛,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2001年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低潮,那时候BBS不是互联网的一个热点,也不是投资商的一个焦点。戴志康敏锐的观察到了这方面的价值,开始开发Discuz!软件。

  那时的戴志康20岁,上大学,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2002年,Discuz!在技术层面上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并没有给戴志康带来经济效益。虽然戴志康在这个软件上花费了自己几乎全部的时间,但是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根本没有为一个软件付费的概念。这直接导致戴志康三年来没赚到一分钱,这样的挫折让他差点放弃,开始怀疑这个产品的价值。

  后来网友开始讨论戴志康做这个软件是不是从一开始研发就有一个特殊的目的,是不是想赚一大笔钱,这个产品是不是个有价值的东西,并且这种讨论迅速上升为互相的攻击,有人认为Discuz!根本卖不出去,说戴志康的价值观有问题。这样无休止的争论和攻击使戴志康变得灰心和懊恼,再次对自己产品的价值产生怀疑。

  执著的方向正确了就是坚定不移,方向不正确就是“傻”。回首以前的艰难岁月,戴志康说:“对很小的公司,在市场很差的情况下进入,最直接的好处是没有竞争,有足够多的时间做原始积累。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等市场转暖,开始收获。”“我是一个做了决定就不会改变的人,执著不是为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奋斗三年,我心中的执著是为一个看不见的目标奋斗三年。当初有好多人也在做相似的软件,但其他人都没坚持下来。”

  按照戴志康的说法,到他35岁时,他的公司从成立算起就有十二年了。如果到那时公司还活着,应该是一个很稳、很成熟的公司了。企业也是有生命的,正如一个人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得病一样,企业的发展也很难预知。“我不想证明自己有多成功,我只想证明自己能走多远。”戴志康希望能走到尽可能远的地方,走不动的时候自己就会停下来。创业,他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怎样从“1”到“10”,从“10”到“50”?戴志康明白这个过程很艰难。

  他一直用爱迪生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大家都想弄出个发亮的东西,只有爱迪生成功了。他反复琢磨,反复实验,终于找到了钨丝。爱迪生的成功靠的是多思多想,执著去做,坚持不懈。”“你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你做到的,别人未必能做到。”这是戴志康的信念。

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例子相关文章:

1.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故事

2.三线城市互联网创业项目

3.靠谱的网络创业例子

4.90后网络创业的例子

5.适合三线城市的创业项目

69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