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市场营销 > 市场营销 >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经典案例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经典案例

时间: 弘达781 分享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经典案例

  对于市场,没有仔细的分析就没有发言权,企业作为市场的一部分,案例分析理所应当的被企业越来越看重。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案例,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案例一

  车便利:从渠道商到服务商的转型之路

  在“互联网+”的形势下,从全球范围来看,B端电商作为本质上的渠道商,必会面临一次大的战略转型。毋庸置疑,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的可能。但渠道商如果不做战略上的转型和调整,不拥抱互联网,不进行上下游的资源链接,那么其生存的价值将不复存在。

  而车便利的模式,对于经销商而言,可谓是另一种新的转型与整合模式。

  线上平台与线下渠道的链接

  车便利是由新日电动车的郑州经销商宋永正与另外两位电动车经销商(一位是爱玛经销商,一位是雅迪经销商)共同发起,他们三家基本占到了郑州市电动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据宋永正说,萌生车便利的想法是在2011年年底,2012年12月31日批文下来,正式开创了车便利品牌,定位为汽车后市场的运营平台。

  在当时还未出现“互联网+”,车便利就已打出了线上线下的概念。

  车便利的主业设置以售后服务为切入点,具体展开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线下统一形象。车便利整合了多品牌的服务店面,将其改为统一的商标和统一的形象,把原来比较散乱的组织形式改为一个统一的模式对外传递线下服务体系。

  第二,线上发布APP。车便利的线上服务软件,基本模式与滴滴打车相同,目的是打通线上和线下。入口有轻量级微信端和重量级APP两个,任何消费者通过车便利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出一个指令(比如修车),在线状态的所有网点维修技师,包括内部技师和社会技师,都可以对它进行响应。通过和技术公司的深度合作,车便利可以精确定位到1米之内的范围。后台通过数据进行匹配,用数据决定谁来抢单,而不是人工抢单。交互点评、网上商城的功能,也都围绕着维修这一业务而展开。

  第三,跨界服务。数据累积到大数据可以操作的程度时,车便利会进行服务外切。

  1.快递服务。目前申通快递与车便利已签订合同,在申通覆盖不到的地方,车便利线下的网点可以代其设置收货点,承接申通落地的功能,同时车便利也可以为其承接派送服务。

  2.网络线路。车便利将来还会代电信局装宽带,做线路的基本维护。

  3.线上商户。车便利还是淘宝线上电动车配附件的郑州落地商,负责淘宝商城电动车产品的配送和组装服务。

  4.车辆租赁。目前仅限于两轮车。车便利也研究了纯电动汽车,在杭州做了第一轮调研,用互联网方式租,直接交付用户使用,但暂未投放市场。

  目前,车便利的核心是必须把服务做好,把品牌打响,以爽点快修业务为切入点再进一步延伸至其他业务。

  金融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在宋永正看来,所有工作做好才可能产生金融,金融是企业的最高表现形式。车便利目前主要的金融表现是支付,等到爽点快修APP和微信端上线后,车便利将全部改为线上支付。

  目前车便利的线下网点已整合37家,登记在册的有136家。宋永正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在郑州、杭州、北京、武汉这4个城市展开;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拓展10个省会级市场城市;第三步,拓展到地级市。整个周期分为3年,从2016年到2018年。宋永正的最终目标是在一个省会级城市分布到200家线下网点,一个地级市50家,而这些都是线下的加盟体系,通过线下体系确立品牌存在感,以线下为基础,以线上服务为灵魂,把有形的和无形的共同结合起来——线下网点为附近用户服务,也是员工休息的驿站和配件中转地;有形的店面经过郑州200家店面的测试,能够实现15分钟内响应线上指令。

  问及社会资源整合的难度,宋永正说,服务质量的管控,就是依据消费者点评。连续一个月3次投诉,3个月超过6次投诉,就不能再进行抢单服务。还有暗访和第三方测评,以此把电动车行业的服务标准制定出来,不需要社会资源给出任何承诺,穿车便利的工装,使用车便利统配的车辆,按照车便利的运营规则即可。

  基于消费者角度的考虑,车便利产生了大整合的体系。对于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信誉支持和体系规模服务的品牌,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的散、乱、差,修车没有任何质保和承诺,如此一来,车便利减少了运营成本,提升了服务速度,消费者也增强了服务信任感。

  任何一家企业未来要想真正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个体思维转向联盟思维,从封建思维转为民主思维,把自己的品牌当作社会的品牌,把自己的服务当作社会的服务。

  而B端仅仅作为渠道商肯定是要被稀释掉的,究竟它会以什么形式重生呢?除了车便利的服务商转型模式以外,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形式出现,只要你想生存。让我们拭目以待。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案例二

  电动车新常态 呼唤产品主义

  下滑,下滑,还是下滑!电动车行业经历20年的发展之后,到2013年达到顶峰,产量达到3695万辆,2014年,电动车行业开始进入新的拐点,2015年,相关调研显示,全行业同比下滑10%—15%。对于行业整体下滑的问题,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下滑有利于行业的结构优化和长远发展。

  电动车行业步入新常态

  客观来看,下滑对电动车行业未必是一件坏事,一方面,从产业集中度来看,行业内的企业仍然太多,从成熟的行业来看,赚钱的企业不会超过5家(很多行业是双寡头局面)。另一方面,在高速增长阶段,企业拼的是存量,这在营销运作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企业拼渠道、拼传播。在行业整体下滑的态势之下,企业不得不拼存量,这迫使企业进行营销创新,尤其是在产品上,实际上从2015年的天津展和南京展,我们也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个趋势。一些领军企业已经开始展现出产品主义的况味,一些领军企业的产品,无论是设计、工艺还是创意,已经深深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这正是电动车行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至于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认为,所谓的产能过剩,主要指的是落后的产能,对于先进的产能,不仅不是过剩的,反而是稀缺的。央视曾经报道过某服装品牌,成功实现了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平衡,在服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这是一个不颠覆自己,就被别人颠覆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电动车更需要产品主义精神

  上海一电动平衡车企业负责人在看了专题《“互联网+”下的电动车智能革命》(详见本刊2015年第9期)之后,询问笔者如何平衡技术先进性和成本增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家企业对供求的思考仍然处于分离状态。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技术或者其叠加,消费者需要的是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正如德鲁克所说,消费者要的是墙上的洞,而不是打洞的锥子。笔者建议这位负责人思考,如何通过产品的创新,深化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从交易到交易关系的关系转换。

  实际上,上述过程或者做法,就是产品主义。所谓产品主义,就是将产品本身作为企业的战略,围绕产品来配置各种资源,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在公司上下形成一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

  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动车行业更需要产品主义精神?相比之下,在工业时代,我们强调的是技术和规模,不断地强调营销的重要性,因为产品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较多,消费者和产品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要被商家的广告或营销引导,才能最终完成购买行为。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厂商、产品之间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连接到了一起,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被彻底颠覆。

  消费者在互联网上可以瞬间聚集和分散,这既是巨大的商机,也是巨大的挑战。即使曾经如日中天的品牌,如果无法持续开发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有热度的产品,所谓品牌,可能也仅仅是一个logo而已。

  这个时代,更加印证了我们一直以来的主张“产品是皮,品牌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产品主义是内生式增长的必然要求

  产品主义更深远的含义在于,随着“黄金十年”的落幕,电动车行业必将面临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外生式增长转变为内生式增长。

  所谓外生式增长,主要指依靠整合外部资源的方式,来实现规模和质量的增长。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内生式增长,即内部通过不断创新(比如研发创新、组织创新、提升供应链组织效率、提升人力资本等方式),不断进行产品的迭代,从而实现一种内涵式的增长。

  如果说在电动车“黄金十年”中,企业更多依靠整合外部资源来获得增长的话,那么在未来,电动车企业必须适应依靠内生式增长的方式来取得市场。

  在内生式增长方式之下,从表面来看,企业之间是产品之争,其背后实际上是不同产品链组织效率的拼争。

  很多人认为,电动车行业主要面临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其实,产品只是表象,其背后的问题实质是:供求分离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产业链的效能和产业组织形式仍然比较落后,供应链不能做到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未来,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动车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实现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之间的平衡。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案例相关内容

  

1319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