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市场营销 > 市场营销 > 微信开店营销案例与分析

微信开店营销案例与分析

时间: 弘达781 分享

微信开店营销案例与分析

  要设计一个案例分析计划,则需要决定数据来源、分析着手点、分析工具、样板工具和联系方法等细节。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微信开店营销案例与分析相关内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微信开店营销案例与分析一

  10岁女娃开微店“羊妹家Art House”

  “羊妹家的艺术品均出自羊妹的纤纤肉手,件件孤品!”这段吆喝出自一家店名为“羊妹家Art House”的“微店”,老板是一个今年10岁的五年级小学生,名叫桑妮,“羊妹”是她的小名。

  这家“微店”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卖的是桑妮的画作和自己做的手工艺品,而桑妮的妈妈王珏则出任代理店长,20几天内,就卖出近1000元商品。

  一年级起受熏陶

  已有上百件艺术作品

  桑妮的妈妈王珏是重庆市第五十七中学的一名教师,桑妮的部分画作也被王珏整齐地收藏在学校的一间美术室。

  4月22日下午,在这间美术室里,记者看到十余幅桑妮的精美布面画作,有的是用马克笔画的,而有的则是用丙烯颜料画的。

  “每个作品都只有一个哦!”桑妮用肉嘟嘟的小手拉着记者说。

  王珏告诉记者,她也是一名美术爱好者,从桑妮一年级起,她就经常带桑妮去看一些艺术展,现在女儿的艺术作品已经有大大小小上百件。

  开“微店”卖作品

  拍照上传花了两晚

  王珏琢磨着想找一个平台展示女儿的创意,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了解到一款名叫“微店”的APP,于是就萌生了想要给女儿开家网络商店的想法。

  “当时我一说,女儿立刻激动地点头答应。”王珏说,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她则当起了代理店长,负责产品销售,而桑妮则制作产品,“但是产品的价格,都是我们母女俩商量着定的”。

  “开设微店的操作流程并不算复杂。”王珏拿出手机给记者展示,下载好APP后,通过平台上传产品图,再配上相应的描述就行了,下单、付款都能在朋友圈里完成。

  桑妮告诉记者,因为作品太多,不能每一件都摆上“货架”,于是便挑选出了其中的40多件。

  王珏笑着说,最麻烦的就是给作品拍照,整理上传图片,光是这个程序她就花了整整两个晚上。

  开店20几天

  收入近1000元

  王珏说,因为是通过朋友圈来进行传播,所以买家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朋友,从3月27日上线到现在,短短的20几天里,收入已经接近1000元了,其中最贵的一件是一幅100元的画作。

  桑妮回忆说,卖出去的第一件作品是个马克杯,价格是30元,“我现在每天在家完成作业后,除了创作新的作品,还要定期更新‘微店’的动态”。

  王珏说,自从开了“微店”,桑妮也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还有小伙伴想找她加盟,“我希望女儿快快成长,以后成为真正的店长”。

  微信开店营销案例与分析二

  微信卖菜:小农女送菜的净菜生意探索

  “小农女送菜”这个微信公共账号背后,有不少有意思的“违和”点:这个以女生自居的账号,是三个大男人建的;而作为一个在微信卖菜的公众账号,核心团队3人中有2人都来自腾讯团队,他们的卖菜生涯甚至是以腾讯大厦为起点的。

  目前主要在深圳科技园附近送菜的“小农女送菜”提供的也是半成品(初步清洗处理的净菜),而它特别的地方在于用微信卖菜。在用户前一晚用微信预订后,团队会在早上5点采购菜品,并在3点多以前完成对食材的装配,通过自建物流完成下午4—6点的配送。而用户这边则可以在下班前收到送来办公室(或家里)的新鲜菜品,到点回家就能做饭。

  试水微信卖菜,优劣都分明

  在渠道上首先采用微信,是“小农女送菜”和其他同行不同的策略。联合创始人陈喆说,他们会在一段时期内都采用微信为主的方式去卖菜。在陈喆看来,微信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快速地通过社会化增加粉丝,而且交流更亲切,还可以每天提醒用户下单。

  而从他们现实推广的结果来看,微信公共账号带来的转化率也要更高。当印有“微信卖菜”的传单到手,用户会因为好奇,更自然地扫个二维码关注一下账号。

  此外,从用户行为来看,通过手机下单更符合用户平时对设备的使用。用户通常会在晚上吃完饭以后开始考虑第二天的菜品。到晚上私人时间,没有太多人会依旧坐在电脑前,但玩手机却是常有的事(移动化趋势明显)。

  能够做到圈用户也是他们在微信上卖菜的一个优势。在账号的运营上,“小农女”正想办法让他们的每日推送看着不像广告。他们发给用户的消息并不只是今天菜品的广告,还会发一些有关饮食人文、创业想法的交流。

  在他看来,关注了账号的人可能只有三四成是真的有买菜需求的,但也要想办法把他们留住。当“小农女”送的不只是菜,还做水果零食的生意,这些用户总会存在购买的人群。

  但微信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目前通过微信送菜,“小农女送菜”只能通过货到付款的方式结账,过程不够简练。他们计划建立web网站的一部分原因,也是移动端的支付体验还没有web端做得这么好,在网站上可以轻松办到预充值的业务。

  用游戏的运营思路卖菜

  陈喆介绍,“小农女送菜”这个项目实际上在2013年5月份就开始筹备内测了,当时他和另外一位合伙人还在腾讯工作。为了让生鲜从0到1做起来,都做过微信游戏、了解社区产品策划运营的两人想到用游戏的运营思路,通过内测——试运营——上线的思路做产品、流程的优化和规范化。

  他们首先面向腾讯人开始内测的生意,一开始用每天固定30单、每单亏10块的方式去做生鲜的尝试,整个过程都与宣传打通。因为是限量的,用户需要将公众账号推送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才有机会买到9块9的菜。这给他们后期带来了不少好处:因为单量有限,问题的影响可以控制,而且可以优化;而因为内测的都是腾讯人,他们很理解内测阶段产品的不足,愿意积极提意见;内测期间积累了用户基数,不至于开门做生意时因为没有用户而感到低落(最初的信心很重要)。

  而到内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优化进入试运营阶段的时候,他们开始不限单量做测试,借此预估团队开门营业以后能够承受的单数。在这个测试阶段,社会化的营销推广也是一直进行的。

  当初很多想法不切实际

  对生鲜的想象和生鲜的落地有明显的落差,这个看起来被认为有强需求的产品有时并不是想象的样子。

  在最开始的时候,为了不分散采购能力,他们做的是每天提供用户8个菜,就像国外的一些午餐递送服务那样。但在运营的时候他们发现,用户做饭的差异化还是挺大的,8个菜根本无法满足。到现在他们已经有60—70个菜品供用户选择。而这样的转变其实并没有太影响采购,因为很多菜其实是不同食材的排列组合。

  让陈喆深刻意识到的,还有强需求的表象下,很多人买菜的习惯其实是不存在的。“如果你觉得从0开始做生鲜,两个月能做到100单,那你就太乐观了,没做过生鲜的人可能感受不到。”到目前为止,物流是他们认为最为困难的事情,生鲜对物流的及时性要求让他们在前期只能慎重再慎重地去选择配送范围和区域。所以目前他们仍只面向写字楼白领。

  点评:掘金“圈层文化”

  重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认为,“小农女”的定位准确,如今移动化趋势明显,通过手机下单更符合用户平时对设备的使用,而接受这种消费方式的群体大多是白领,与他们所推广的目标人群不谋而合。他说,“小农女”相当于是利用新型社交媒体和现代物流管理手段打了一个“组合拳”,解决了线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微信开店营销案例与分析相关内容

  

1616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