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思维方式>思维训练>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9篇)

时间: 奕玲0 分享

张桂梅老师一生扎根教育事业,爱学生如自己的子女,她将自己的一生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党和教育事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榜样事迹,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篇1

爱的馈赠,祝“妈妈”生日快乐

作为教师,张桂梅用她那母亲般的爱,温暖着每个学生的心田。她感到“爱”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纽带。她与学生没有年龄界限,学生们喜欢她、信任她,把她看成学习上的严师、生活中的慈母,对她无话不说。“妈妈”的称呼在学生间流传开来。只要是为了学生,她什么都舍得,可她自己呢,把一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元钱,省下钱救助学生。张桂梅到民族中学工作6年间,共资助了15名学生,资助金额达两万多元。她至今还为5个贫困孩子提供上学的`全部费用。

张桂梅爱学生,并不需要任何补偿。然而,在她看来,她得到的回报比世上任何人得到的都多。今年6月15日,是张桂梅45周岁生日。这天早上,她同以往一样匆匆忙忙地从“儿童之家”的“家”赶到学校上课,学生们软磨硬泡地要求到室外上课。课后返回,她猛然发现教室桌上摆放了两个大蛋糕,只听全班同学齐声喊道:“祝张老师生日快乐!”张桂梅惊奇极了,因为这是一个新接的班,她没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日。

回到家,许多原来的学生也在等候着,都来祝贺她的生日。“儿童之家”的孩子们也为张桂梅送上一张自制的贺卡,上面工整地书写着“桂子飘香,梅花御寒。祝妈妈生日快乐”几个字。

张桂梅的心醉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

张桂梅认为,自己是流向沙漠的一条小溪。这些年来,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山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越走越艰苦。然而,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越发感受到做好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要。

张桂梅到华坪后先是在中心中学任教。这是当地一所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但这时,她腹部疼痛,到医院一检查,肿瘤,需要手术治疗。张桂梅痛苦极了,这是丧夫后的又一打击。哭了一夜,张桂梅把诊断书锁进抽屉,去学校上课。从此她一边一把把地吃着止痛药,一边把工作量加到最大,一直坚持了3个多月,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学校领导说明病情,搭车去昆明做手术,切除的肿瘤重达两公斤。医生要她休息3个月,但第24天,她又站在了讲台上。而这次,她是站在刚刚成立且条件较为艰苦的民族中学的讲台上——这是她主动要求的。

到民族中学工作后,张桂梅用整个身心呵护着学生。她未痊愈的身体,在无休止的消耗中再次出现病症,肿瘤以极快的速度增长。1998年7月,当把又一批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张桂梅才去做了第二次手术。几年来,病魔从未一刻离开过她,疼痛常常让她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现在病灶已转移到肺部,医院诊断为“肿瘤并发转移”。疼得受不了时,她就吃把止疼药;吐血、便血了,就吃些止血药。她就以这样的方式对付着病魔。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侯,张桂梅就开始了忙忙碌碌的一天,病魔全被抛在脑后,“我要通过顽强的抗争,让病魔从我身上溜掉。”这就是张桂梅,不可思议的张桂梅,勇敢坚强的张桂梅。

她没有孩子,可她现在是54个孩子共同的妈妈

1999年6月,美国“妈妈联谊会”(一个华侨民间团体组织)想在丽江地区建一个孤儿院,当听到张桂梅的情况后就相中了她,决定在华坪建院,但一定要张桂梅出任院长。2001年3月,张桂梅不拿一分报酬地干起了第二份职业——“华坪儿童之家”院长,54个孩子们的妈妈。

每天,在城西边的民族中学上完课后,张桂梅拖着疲惫的步伐匆匆赶回位于城东边的这个大家。再累,看着孩子们甜甜的笑脸,看着孩子们撒娇、任性的模样,张桂梅就特别满足。她不无自豪地说:“丈夫去世时曾担心我的生活能力,现在我居然撑起了这样一个大家,让这些可怜的孩子都有了归属。”

孩子们的生活费全靠社会捐助,为了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穿得好,张桂梅一分一毛地算计着。每顿饭三菜一汤,一点都不浪费,孩子们的衣服扯布来做,少数民族孩子还做了民族服装,那几个年幼的孩子更是被打扮得像花朵似的。从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出来的孩子,没有人能看出他们是孤儿。

1996年5月7日,正值初三年级进行大连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她的孩子却因连续数天满嘴生疮,舌头烂得布满白洞,哭闹着折腾她一宿未睡。第二天早晨,她仍像往常一样抱着孩子急匆匆地向706路车站奔去。当她好不容易挤上车时,车猛地一开……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篇2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张桂梅,但对于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来说,张桂梅却是改变她们命运的人。2008年,张桂梅创办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免费接收贫困家庭的女孩。十多年的坚守,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所学校走出、走进大学,也走向她们更广阔的人生。

张桂梅的坚守,源于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仰,源于对教育扶贫的信念。华坪女子高中的办学成绩,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贫困地区孩子缺的不是天赋,不是智慧,而是缺少优质教育资源,缺少像张桂梅这样呕心沥血付出的优秀教师。当他们遇到像张桂梅这样的燃灯者,兴趣被点燃、潜力被释放,也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而且,发展乡村教育,帮助贫困地区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还具有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

所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了国家共识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方向。不可否认的是,受限于客观条件,乡村教育仍面临人才下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据统计,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教师中,研究生的比例是9.8%,而OECD国家达到45.5%。

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需要教师自身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也需要给乡村教师一份坚实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只有让乡村教师的腰杆更直、钱包更鼓,切实为在最边远、最贫困、最艰苦地区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解决收入、住房、医疗保障、职业发展等问题,让他们可以为乡村孩子付出的同时更好实现人生价值,才能让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此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乡村教师职业发展、职业供给、地位待遇保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瞄准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痛点,也反映了广大乡村教师的心声。希望各级政府落实政策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善待乡村教师,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篇3

教育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可以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了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通过知识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滇西深度贫困山区,无私投身教育事业,帮助无数大山里的女孩圆了大学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贫困地区大多存在教育短板,常常会陷入“越贫困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越贫困”的恶性循环。过去一段时期,受自身教育水平和认知的限制,一些贫困家庭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女孩的辍学现象非常严重。在“女孩子如果有文化,她可以改变三代人”等理念的支撑下,20多年来张桂梅执着地投身教育扶贫事业,既“雪中送炭”又“授人以渔”,帮助1600多个农村贫困家庭改变了命运。“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张桂梅的这句表白,让世人看到了她的力量来源。

张桂梅的力量,来源于她对教师职业的崇高信仰。一名好的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人生,张桂梅便是如此。她仿佛黑夜里的灯盏,照亮了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成长之路。在全省各地,还有许多像张桂梅一样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坚持用知识温暖孩子的心房,用梦想点亮孩子的希望,用行动改变孩子的命运。教育,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带来观念上的改变。

张桂梅的力量,来自于她对教育扶贫的深刻认知。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文化知识,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女孩有受教育的机会,她每年寒暑假都会深入大山做家访,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带进大山;为了让孩子们都有成才与出彩的机会,她默默付出,辛苦耕耘,帮助学生们铺平前行的路。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学生个体的人生轨迹,更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作出贡献。

为梦想燃灯,为希望开路。张桂梅就像一盏灯,点亮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像一团火,温暖孩子们的心房;像一颗星,启迪孩子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像一面旗,引领孩子们奔向更美好的未来。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我们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积极主动作为,立足岗位建功,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篇4

张桂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她是华坪县女子高中的创办者,华坪县孤儿院院长,少年丧失母亲,青年丧父,中年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到肝脏,身患重病却始终坚持上课……

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她是那些贫困山区孩子求知的“指路牌”;更是130多名孤儿的“妈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过19年的努力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她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行动向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课,她用实际行动让贫困女孩华丽转身的“天使”。

与榜样相比,认为忙忙碌碌、按时上班、仅仅得意于能够做好本职工作的我们,也着实让我们有些无地自容,因为她是在拿命去奉献和付出的优秀人民教师。

她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像她那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上。要克服一切困难,像母亲般关爱全部学生,不仅生活上关心他们,还积极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业余爱好

学习张桂梅老师,就要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传授做人的道理。现在有些家庭的宠爱、溺爱,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太阳”,从小就养成了事事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所以教师在自己热爱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让每个学生也学会去爱别人、欣赏他人。

服务好每一位学生,我们要做到不但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学生,也要关注学困生,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对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都要细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对学生就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多与学生沟通,要热爱学生,热爱生活,艰苦奋斗;要有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培养更多新时代的新人,担当起民族复兴重任。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篇5

张桂梅,中共党员,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是媒体多年关注报道的一位先进典型人物。作为一名教师,她心系困难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教育扶贫行列,在她的努力下,华坪县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的视频时,我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的:当她寒暑假走了那么远山路只为了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只要考上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高中,就能免学费就读时;当她夜晚在手脚关节处涂完治疗风湿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条椅上时;当她面对镜头,说出唯一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两年,把这些孩子送入大学”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为教师,自问难以达到张桂梅同志这样的大爱无私的品德和高尚奉献精神境界。

自己和身边许许多多的人一样,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而我本身也出生在极其贫困的农村。早在我在大学时代,我也有幸参加过一次为贫困山村的贫困群众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对贫困有非常直观的感受,心中萌发出了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的真情实感;而在我毕业之后,我坚定回到了农村教书,一晃眼,几年过去了。我身体力行的投入到了教育工作中,将“所想”变为了“所做”,不仅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也体会和了解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辛苦,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却显得相形见绌了。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应该向张桂梅老师学习,学习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学习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学习她执着奋斗、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要以张桂梅老师为榜样,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密切家校联系,与帮扶学生家长进行经常性沟通,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努力形成在校老师“帮”,在家家长“促”的良好共育局面。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篇6

张桂梅原本是出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村家庭里,因为母亲过世的早,从小就跟着哥哥姐姐生活,正好赶上祖国建设的浪潮,她跟随姐姐来到了云南省,一年后成了林业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她没有捧着金饭碗不放,来回辗转了好几个部门,最后考入了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深造,并认识了她的爱人,但在结婚后的第5年,丈夫查出胃癌晚期,最终留下了她自己。

为了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她孤身一人来到大山深处华坪县,这里贫穷又落后,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更别说接受教育了,她把自己省下来的钱用作教育经费。

后来她又感受到这个地方人们思想的落后,尤其是重男轻女,她决心要拯救大山里的女孩子们,终于在2008年9月,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学校免费开学了。

十年多的时间里她走访了10万多公里,走访贫困家庭1000多户,培养贫困女大学生上千人,她每天早晨准时叫孩子们起床,晚上等孩子们睡了再去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已经身患17种疾病。

但她还在坚持着,就是为了让女孩子们都接受教育,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而不是在还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已经结婚生子,一辈子就只能做全职妈妈。

教育是烘托向上生长的底层力量,因为物质基础是人生活所需,知识就是力量,就像大学生一样,在大学里学习过某专业后,既增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素质,等到毕业找工作时也有一技之长,对于社会所贡献的也就越多。

张桂梅老师把此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教育事业,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篇7

就是这样一位“暴君”,今年夏天出现在央视的《面对面》节目里。她建起的女高,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去年有159个女孩参加高考,考上本科的是150人。再往前数,从20__年女高成立到现在,一共有1804名女孩考上大学,离开这里——在西南边陲的小县城,这可以称作一个奇迹。七八月份,张桂梅为此接受了两次群访,13家媒体的记者围绕着她,网上都是“女英雄”的称呼。

在华坪,张桂梅的名字其实20年前就传开了。成为女高校长之前,她是带病上课的民族中学老师,也是当地孤儿院“儿童之家”的院长。时代变迁里,她的故事变得越来越魔幻,随意问起路人,人人都知道她,一位上了年岁的婆婆说,在电视上看到张桂梅骑着骆驼去深山里家访,劝女孩们回来读书——实际上,华坪压根儿没有骆驼,张桂梅骑的,是一匹马。

在那些过往的语境里,张桂梅已经成为一个全身心奉献的、伟大的党员——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一生无子。她日日往返于女高和儿童之家,连远在东北的哥哥、姐姐相继去世,她都没有时间回去。她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像一个完全没有缝隙的人——直到她登上微博热搜的那天。

那是今年10月,张桂梅的一个采访引发了热搜。视频中,张桂梅讲述因为学生当了全职太太,而不愿意接受她捐款的故事——“我最反对当全职太太,你滚出去”,将张桂梅置于舆论中心,“全职太太也需要尊重和理解”的声音,一时之间淹没过了“女英雄”。

在这之后的一个月里,张桂梅拒绝了不断前来约访的媒体,直到11月份的一天,她才出现,穿一件黑色羽绒服,党徽戴在胸前,打开羽绒服,里头是黑色毛衣,在同一个位置,还戴着一个党徽。“红到心里去了。”她伸手去遮,有些不好意思。

有媒体问张桂梅,你觉得自己现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女性状态吗?你希望学生们成为怎样的女性呢?

张桂梅轻轻摇了摇头,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又提到女性了,算了。”

“全职太太”事件之后,她面对媒体有了些谨慎。那天,包括《人物》在内的一行人来到她面前,她看着县委宣传部的人,说你怎么又来了,是揶揄的语气,也是她一贯的说话方式,直接、干脆。

她说她的想法最初是从自己的女学生出发,后来到深山里的女性,“能救一个是一个”,希望女孩们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前,还可以读书,高考,离开这里,给下一代一个好的环境。

“真的是重要,家庭的背景,家庭的环境,母亲母体的肥沃”,张桂梅正讲着,我们大笑了起来,母体的肥沃?多么新颖的表达。

“我说的是知识的肥沃,土地的肥沃……”张桂梅赶紧解释,但也跟着笑,“我又不好好说话了。”

那些围绕着张桂梅的“女权主义者”的称谓,华坪县妇联主席刘安萍并不认同。她和张桂梅认识好几年,觉得对方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救山里的女孩,救一个就是救三代,“可能我和她接触多,我也认同她的这个想法,我觉得她的这个朴素的观念就是这样,如果一定要把她和什么概念联系起来,是不是有点过度解读了?”

女高办学路上曾经最坚定的反对者、曾任华坪县教育局局长的杨文华在采访时主动提起了那个视频。很多人谈独立,谈自由选择,不见其语境。他觉得张桂梅反对的不是全职太太,而是反对她的学生们去当全职太太。“这些学生就像她亲生的一样,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她们10年前就是结婚生崽,生一窝的那种。”他激动地侧着手掌砸了砸桌子,“她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老师,把你捞出来,救了,你又回到原点了。”

王秀丽在华坪县电视台工作,是最早关注和报道张桂梅的记者之一。作为记者,她最开始书写张桂梅,并非是那种歌颂式的报道视角。“因为我觉得不管对她的评价有多高,其实她是个非常普通的女人。”她是张桂梅在华坪唯一的好朋友,她们会各自搭着摩的到餐厅会和,相约吃火锅和披萨,喝几杯云南干红,偶尔也在办公室偷偷喝饮料、吃零食。张桂梅和她说起自己年少时的男友、去世的丈夫,以及后来可能成家又被她拒绝的机会。

她们也会争吵,常常其中一个摔门而出,十几天不联系,直到另一个打来电话。女高建校那年,王秀丽接到一个电话,张桂梅在那头说,我都要死了,你还不来看我。“她也有她的烦恼,她也有她的委屈。”

跟着张桂梅去家访,王秀丽会帮忙拍一些镜头,家访的视频会放给学生们看。但有时候,王秀丽不愿意拍,她觉得女孩们会自卑,并不想展示出来。张桂梅固执地要拍,她说,我不这样做,她们就以为她们像公主一样。王秀丽还是举起摄像机拍了,“一个人撑了那么大一所学校,还要努力地让这些孩子出去,不要让人家看她们的笑话,至少要让她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那时候她可能稍微有点暴躁,有点尖锐。”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篇8

12月5日,对年轻的南航乘务员朱静怡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在飞机上偶遇一名乘客后,她难掩激动给她写了封信:您为这些女孩在荆棘重重的道路上开出了一片天,督促她们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您将爱给了山区的女孩子们,让她们看到了更广阔美丽的风景。我从心底敬佩您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

朱静怡碰到的,正是张桂梅老师。她告诉记者:我在网上看过张老师的事迹,感动到泪流满面,所有褒奖词语都不足以形容张老师万一。收到信的张老师下飞机时给她一个拥抱,对声音哽咽的静怡说,“没事的,没事的”。

这就是张桂梅——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点亮了一千八百多名大山里女孩子的梦想,把她们送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刚刚被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影响也已超越国界。多少素昧平生的人了解她的事迹后,把她作为“人生灯塔”。是什么,赋予一位山区人民教师如此力量?

陈法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华坪女子高中入学时那张贴在床边、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她是女高第二届毕业生,如今是丽江市永胜县一名民警。

20__年,陈法羽初中毕业,没达到高中录取线。父亲对他说:“自费读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种地,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嫁了。”那一年,陈法羽十六岁,反复咂么父亲的话,一个几乎注定的命运将她笼罩,真是欲哭无泪。此时有人告诉她,华坪建了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贫困山区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读高中可以去试试。这让陈法羽抓住了救命稻草!

开学报到来到宿舍,床已经铺好了,崭新的被褥整整齐齐,床位边贴着同学们的名字。陈法羽找到自己的名字,抚摸着那张字条,忍不住哭了。“这张小床让我感到安全和温暖;这张纸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陈法羽说。

几乎每个华坪女高毕业生,都有和陈法羽差不多的感慨,她们对张桂梅的敬重难以言表——有什么比改变命运和点亮梦想更重要的?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张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她为了毕业班的孩子拖着病体上课不去住院;她把丈夫的遗物一件毛背心送给了生病学生;为了帮助山里穷学生她节衣缩食舍不得吃肉;为了学生课堂兴趣她常常唱首歌念几句诗……至今,张老师还每天五点半就起床,为女高学生开灯赶走路上小动物,怕孩子们胆小害怕。

泛爱众,而亲仁。对山区学生的爱也让张老师深思:如何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女子高中的初心从此发生。

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着我!

1996年丈夫去世,对未来无望的张桂梅从大理调来华坪教书,后来自己又身染重病。华坪民族中学的老师们把她当家人:她不想吃药,同事亲属煮好中药劝她喝;老师们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不忘给她送去些;她病重,女老师晚上就到宿舍陪她休息;为让她多些乐趣,大家找借口约她去唱歌

得知张老师生病,学生们上山给她采野核桃,剥了满满一大盆核桃仁,双手黑乎乎的;有学生家长去山上采野灵芝,磨成粉让她拌在饭里吃。他们认为,吃这些能治病……

“云岭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篇9

云南华坪女高的一天,从清晨的喇叭声开始。

女高就建在半山腰上,天还没亮,五点多响起的高亢喇叭声,是来催促起床的,女孩们揉着眼睛往外走,一个女人的声音穿透过喇叭:"傻丫头,快点!"到了教学楼,喇叭声也不间断:"时间快到了,迟到了的扫球场去!"

课间操的音乐响起,喇叭声继续从人群中穿过:"脚抬高点呗!"到了吃饭时间,喇叭里传出的是震耳欲聋的红歌,吃完饭的女孩们赶紧往外跑。到了深夜,喇叭声喊着女孩们的名字,让她们赶紧上床睡觉。拿着喇叭的女人就站在楼下盯着,按照规定,宿舍的门不能关,谁要是玩手机或者聊天,她马上能听到。

这个木兰王牌的小喇叭始终握在女高校长张桂梅的手里,在它之前,她已经用坏了十几个一模一样的。喇叭的主人强硬,脾气挺大,不好对付,掌控着关于女高的一切。

在这所寄宿制学校,性别特质是要被抹平的,女孩们必须剪齐耳短发,短发洗起来节约时间,也节约水,吃饭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每周放假只有3小时。开学时要抄党章,看革命战争片,周六有一堂思政课,张桂梅会拿着喇叭在台上讲,作为一个女性,一定要坚强,要独立,要读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有高三的学生,把书码得高高的,在那儿低头打瞌睡、照镜子,张桂梅发现了,一股脑儿把桌上的书扫到地上,把镜子直接砸烂。还有学生11点多下了晚课,被张桂梅揪出来说藏零食的事。按照规定,私藏零食是要退学的。女孩倔着不认错,张桂梅就要求老师和她一起盯着,有时候僵持到凌晨一两点,6点多上课,老师快坚持不住了,还是得陪着张桂梅"演戏",分饰黑白两角,一定要让女孩认错。

女高的毕业生陈法羽回忆说,上学时看到张桂梅站在那儿,她和同学们都不敢往那边走,干脆绕点远路。女高的学生几乎不敢抬头和她对视,上课没注意听讲要被骂,成绩下降了要被骂,负责打扫的区域有灰也要被骂……

在女高当过三年志愿者的殷鉴告诉《人物》,自己能待这么久,是个意外,跟张桂梅在一块,必须处处自觉。他看着之前许多去女高支教的志愿者,有人想指导张桂梅搞素质教育,还有人夜里贴黑不溜秋的面膜,让女孩们看见,也模仿着买三块钱的面膜,把脸弄过敏了。这些志愿者,基本都被张桂梅轰走了。

女高老师的情况也是如此。20__年,张红琼读大四,在云南师范大学见到了张桂梅,她和同学们被张桂梅的讲演感染,找到了张桂梅住的旅馆,说想来女高当老师。张桂梅强调,要能吃苦。她想,自己后来被选上,可能也是因为看着强壮。

来华坪面试那天,张红琼看到,校址上只有一片草地和一个厕所。5个月后的9月1日,凭着一栋4层楼,女高开学了。在两个大教室各放几张床,男老师住一间,女老师住另一间,学生们住在二楼,宿舍也是教室改造的。晚上学生上厕所,就由一名女老师和一名男老师陪同,到旁边的民族中学去上。

刚办学的时候,张桂梅要求老师们五点钟起床,分成四个小组打扫整栋教学楼,到七点钟,还要打扫干净院子。张红琼说,他们一点也不情愿,觉得她太压榨了,违反了《劳动法》,十几个老师还写好了联名信,签了名,要抗议张桂梅的行为。一年之后,17个老师走了9个。

卫生交由学生打扫后,张红琼是学校团委书记,负责每天站院子里看着学生打扫卫生。有一次,她没看学生扫地,出门吃饭了。吃着饭,接到张桂梅的电话,她赶紧坐个摩的回学校,但还是晚了,张桂梅在院子里劈头盖脸批评了她一顿:你现在回来干什么……张红琼一边哭,一边走回去继续看学生打扫卫生。

早上要跟卫生,中午要跟,晚上还要跟,后来张红琼怀孕了,她想,以后孩子出来我怎么办啊。一天早上,她决定"软抵抗",就在宿舍睡着不出来了,想以此退出这个工作。张桂梅找到她,她说,卫生不想管了,我要更多去关注一下孩子。张桂梅同意了。但之后两年,她明显感觉到和张桂梅的关系疏远了,"为了家庭疏于工作的这种人,张老师就不怎么欣赏"。

16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