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思维方式 > 思维训练 >

定性思维_如何突破打破定性思维

时间: 丽华20 分享

  定性思维把事物的量与质统一起来,明确事物规定性的思想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量的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定性思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定性思维

  先从生活小事谈起。我太太因为还在上班,所以还住在原来的住所。我个人因为脑瘤开刀,变成重度失聪,而且因为颜面神经在手术中割断了,所以造成眼眼角膜经常破皮,视力也就受到影响。不管是走路或开车都很危险。为了修炼一种上乘功法,所以在炼功点附近买了一间旧公寓,目的是为了到炼功点比较方便。

  在新购的公寓中,厨房的清洗厨具的地方,放着一个长方形网状的篮子,供放置清洗的用具。这个篮子占去了清洗槽约四分之一的空间,所以清洗小的厨具是没有问题,如果洗大的厨具,就必须将篮子拿下来,才能放进大的厨具,很不方便。考虑使用方便,我到五金行买了贴在墙壁上的挂勾,然后将那个篮子挂在清洗槽的上面的墙壁上。

  星期五晚上,我太太都会来住这里。事情就发生在我太太第一次煮饭,她看不到清洗的篮子。到书房问我,我走到厨房,指给她看。她吓了一跳,因为清洗篮子就挂在我们眼睛平视稍微下面一点的地方。

  那么大的篮子,就放在视力焦点的下方,根本没有超出视野,她却看不见。原因是:她习惯在清洗槽那地方,拿清洗用具。这件事情说明:习惯也会造成生活的盲点,使我们看不到真实存在而又十分明显易见的东西。

  国人只要读过初中或国中,大都会读到一篇叫做“习惯说”的文章。这一篇文章清楚阐释:习惯如何“扭曲”我们的知觉。这种生活上的习惯就是生活上的执著。在思考上的习惯,也会成为一种执著,有人把他称为“定性思维”。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有个路人看到老农夫将一条牛绑在一根插在地上的小小木棍。路人问:“你的牛那么大,木棍是太小了,牛只要一用力,不就脱钩跑到了吗?”农夫回话说:“没错,牛只要用力,马上可以跑掉。问题是:他从小被绑在这里吃草,小时候他也想挣脱木棍的捆绑,但是无能为力,日子久了,早期无法挣脱的定性思维让他不再想去挣脱木棍的捆绑。

  定性思维扭曲了这只牛的知觉,让他以为:他永远无法挣脱木棍的捆绑,让他看不到真相:他长大了,有力气可以挣脱捆绑。

  心理学上也有个实验:有位心理学家将实验室用一道矮墙隔开成两半,其中一半的地板上有金属板,可以通电,然后将一只狗带进实验室。心理学家一通电,狗狗马上跳墙到另一边。当狗狗学会跳墙逃避电击后,接下来心理学家将狗狗捆绑在金属板上,然后不固定时间通电,通电时间长短也不固定。一通电,狗够就哀嚎猛叫,急着努力要挣脱,想跳到矮墙的的那一边。

  可是它被捆绑,无能为力。通电次数多了,这只狗狗嚎叫声音以及挣脱的力道越来越小,最后既不哀嚎,也不做挣脱的动作了。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努力,它都无法挣脱捆绑。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只狗狗松绑后,再度电击狗狗,可是狗狗依然不嚎叫也不挣脱。这只狗狗很明显没有看到它已经被松绑了。过去的经验让它思维定性了,也因此扭曲了它的知觉,它看不出他的困境已经改变。

  佛家修炼就是要除去执著,在思想上的执著就是定性思维。因为执著会变成盲点。有了盲点就看不到真相。生活习惯或定性思维既然会成为盲点,阻碍我们看清真相。消除思维的习惯或定性思维也就会消除生活的盲点。

  逆境反应

  有位心理学家名字叫罗森维治,他编制一套测验,所有的测验题目形式相同,就是一个主画面,画出日常生活所可能碰到的挫折情境,底下有两个可能的反应。举个例子:

  下雨天你走在路上,一辆汽车飞奔而过,卷起地上的脏水,弄脏了你的漂亮衣服。然后问你可能的反应?作者已经预先替你想好两个可能的反应。

  第一个反应是:臭骂司机,开那么快干嘛!找阎罗王报到?

  第二个反应是:唉,我怎么这么笨、这么不小心,走在马路上被喷得一身脏水,如果走在走廊就不会落得这样子。

  受试者要在这两个反应中,选择一个反应。你的选择代表你的心境或心性。

  第一个反应代表你是将生活的挫折、矛盾的矛头向外,指责别人的不是。第二个反应是表示你将挫折的矛头对内,你会反躬自省。

  如果受试对大部份的的逆境反应都是矛头向外,作者将这种人称为外惩反应的人。如果受试对大部份的的逆境反应都是矛头向内,作者将这种人称为内惩反应的人。

  一个习惯将生活中的矛盾与挫折归因于他人造成,并且以牙还牙的报复。这样的人肯定人际关系不好。他自身也不会反躬自省,心性无从提高,灵命也可能继续堕落。

  观看当今人们的生活,可以揣测到大多数人是习惯这样的反应。回想小时候,晚上不小心踏到睡在门槛前的小猫,小猫大声惨叫,这时候我被吓了一跳,顺脚一踢,然后骂到:死猫子! 那个地方不好睡,偏偏睡在这里!

  踏伤了别人,不自我检讨,反过来责怪对方的不是。有多少人开车或骑机车不小心撞倒人,往往先指摘对方走路不长眼睛。用一般的俗话说:千错万错都是他人的错。

  历史上被人臭骂的的大坏人曹操说过:宁可我负人,也不要别人负我。其实凭这一句话看,曹操还知道:我负人或别人负我。那个外惩反应的人根本就没有“我负人或别人负我”的想法。错不在我!是他的定性思维。这样的人他的心性无法避免会继续沉沦。

  如果改变一下定性思维,将生活中的矛盾或挫折归之于自己,凡事向内找,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造成错误的想法或原因。这样子才有机会改正自己的缺点。提升自己的心性。

  听障之后

  个人几年前因为一场重病,失去了听觉,变成一个聋子。刚开始与人相处,还不习惯于聋人的日子,常常可以看到对方讶异的眼神,好像诉说::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你怎么没有反应?

  后来才想到我是个听障者,没有听到对方的说话。所以日后遇到陌生人,我会马上先告知对方:我是个听障者,请用笔谈,并且连声对不起!因为我的不好,增加麻烦!然后道谢连连,感谢对方的同理心、谅解。

  最近发觉:日子一久,这种向内找的人际相处方式变成一种习惯,也就是所谓的定性思维,竟然解决了我许多人际相处的矛盾,使日子过得更愉快。

  打破定性思维,出奇制胜

  人们总是习惯遵循一定的思维思考,遵循一定的方法行事。同时,也期望别人如此。这个“一定”就是所谓的“常规”。从心理学方面分析,如果对方的言行符合常规或者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则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对方的言行偏离常规或出乎自己意料,则很容易不安,甚至沮丧。1972年5月,在国际象棋冠军施波斯基和波比·菲尔雪之间展开了一场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的争霸赛。施波斯基焦躁地等待菲尔雪,但菲尔雪迟迟没有抵达。好不容易波比·菲尔雪来了,但他说不喜欢比赛的大厅,灯光太亮,摄影机的声音太嘈杂,椅子坐着也不舒服…… 几周之后,菲尔雪终于折腾得差不多了,答应比赛了。但就在双方见面的那天,菲尔雪迟到了很久;赛前新闻发布会,他又迟到了。大家都以为菲尔雪是因为怯场而不敢露面。不过,在比赛开始的前一分钟,他出现了。

  在第一局中,菲尔雪早早就下了一步烂棋,或许是他象棋生涯中最糟糕的一步,他似乎打算弃子投降。施波斯基知道菲尔雪从不弃子投降,但是,这次菲尔雪真的投降了。在输掉第一局之后,菲尔雪更加大声地抱怨房间、摄影机以及一切的一切。第二局比赛,菲尔雪又没有准时出现。主办单位只好取消了他第二局的出赛权。很明显,菲尔雪已经心神大乱了。第三局,菲尔雪看起来信心十足。在关键时刻他又下了一招错棋,但是他自信的神情让施波斯基很困惑。在施波斯基还没有弄明白状况之前,菲尔雪已经利索地战胜了他。后面几盘棋,施波期基开始屡屡犯错。输掉第六局棋后,他开始悄声哭泣。第八盘棋下完后,施波斯基终于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已经晚了。

  到第十四局时,施波斯基怀疑比赛时自己喝的橘子汁被下了药,让他不能集中注意力。他还公开控诉菲尔雪的团队在椅子上动了手脚,扰乱了他的心智。可是,即便有关人员反复检测,也找不出任何不对劲的地方。接下来,施波斯基开始抱怨并产生了幻觉,他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最后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比赛。菲尔雪战胜施波斯基的策略是什么?是打破定性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菲尔雪不是在下棋,而是在揣摩别人的心理。在此之前,他与施波斯基已经较量过多次,知道自己不是施波斯基的对手,因此他改变策略,采用心理战术:打破定性思维,改变了自己的旧有模式。于是,比赛前,菲尔雪一次次地迟到;比赛时,菲尔雪故意走错棋、弃子投降、放弃第二局的出赛权…… 对施波斯基而言,菲尔雪的这些行为很出乎他的预料,他猜不透自己的对手,于是他疑惑、恼怒,最后发挥失常。

  因为这一心理,不按常规办事往往能让人出奇制胜。尤其是在运用常规思维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它常能让人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一家菲律宾某公司的三位代表,和日本的一家公司谈判。会谈从早上八点开始,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日方代表很强势,他们试图以准备充分的资料先声夺人。他们一会儿用图表解说,一会儿又用电脑计算,荧屏显示,各式的资料来回答菲律宾提出的报价。而在整个过程中,菲律宾代表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一字不语。终于,日方负责人关掉了机器,重新扭亮了灯光,自信地问菲律宾代表: “阁下意下如何?” 一位菲律宾代表面带微笑,彬彬有礼地说:“我们看不懂这些资料和数据。” 日方代表的脸色忽地变得惨白。 “你说的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到底有什么地方不懂呢?” 另一位菲律宾代表非常斯文地说:“全部都不懂。” 日方的代表气得几乎暴跳如雷,问:“从哪个地方开始不懂的?” “当你将会议室的灯关闭之后开始的。”第三位菲律宾代表以同样的语调,慢慢答道。听了这句话,日方代表好像斗败的公鸡,松开领带,斜靠在墙角,喘着气缓缓问道:“你们希望怎么做?” 菲律宾代表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请您再重复说一遍!”·“再重复一遍?那怎么可能?”日方代表心里想着,已完全丧失了信心。的确,有谁能够将混乱而又持续长达两个小时的资料,重新来说一遍呢?最终,日方放弃说服对方,不再重复,而是依照菲律宾提出的条件成交。想想看,不按常规办事的关键在哪?在于不让对方揣测到你的心思,做出一系列看起来缺乏连贯性或目的性的行为。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不按常规办事很可能是一招险棋,但它的确很有效,尤其是你在按照常理行事之后,仍无计可施、无路可走时,更应该大胆地运用超常规思维,让你的行动超乎寻常。

  心理策略人总是习惯遵循一定的思维思考,遵循一定的方法行事。同时,也期望别人如此。这个“一定”就是所谓的“定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常规”。从心理学方面分析,如果对方的言行符合常规,则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否则,会感到不安,甚至沮丧。因为这一心理,不按常规办事往往能让人出奇制胜。

  打破标签,远离定性思维

  近日“学渣的在家地位”上了微博热搜,这是两张对比图来源于我们从小的童年回忆——家有儿女的经典片段。一张为家中学霸小雪作文竞赛得了第二名,刘梅细心开导小雪因未得第一的落寞心情,而另一张为家中学渣刘星作文竞赛得了第一名,夏爸爸第一反应是询问是不是退学通知书,而刘梅则在奖状上仔细查找有没有防伪标识。虽然带有一定的戏谑成分,但是却一语中的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难道学霸就一定每次都可以成绩优异,学渣的学业就一定得不堪入目?在我们的心中,或许对学渣学霸,已经贴上了不可置否的标签。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习惯性的对他人贴上标签,并且总是将他人的行为至于标签之下,行为相符视为理所当然,行为不符则揣度出各式各样的理由。《芳华》中的主人公刘峰,乐于助人,人们已经习惯性地接受着刘峰所做的一切,甚至已经将刘峰神化为没有私心的神,而当刘峰将心中的私欲展示出来时,文工团的人因为刘峰的“反常”行为,对于刘峰以往的所做所为产生了怀疑,甚至是恶意的贬低,就是因为他们习惯性地接受刘峰的善良,却忽视了刘峰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正如俗话所说,做坏人容易,做好人难,一个人做了一辈子的善事,临终做了一件坏事,我们就会永远记住那张白纸上的污点,而不是污点旁边雪白的纸。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标签,习惯了惯性思维,一旦被标签化的某个人的行为与其自身的标签不符,得到的便可能是毁灭性的对待。

  定性思维不可取,不仅仅是可能得到在行为与标签不符后所带来的毁灭性对待,还在于定性思维本身对于个人发展的制约。文院有一门名为女性文化学的专业选修课,在试听的时候,我看见一个男生坐在教室的最前面,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感到疑虑,女性文化学不应该只有女生才会选,怎么还会有男生选这门课呢?老师的第一节课便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女性文化学研究的是女性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主张男女平等观念的一门学问,不是说只有女生才需要了解,世界上有一半的女生和男生,如果放弃了解另一半,那么就不了解世界上一半的人。而且学习女性文化学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性别视角,去看中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如果我们一直秉持着自以为是的理所应当,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还有可能因此失去提升自己的机会。

  当然,定性思维也并非一无是处,或多或少是以往前人经验的总结亦或是我们原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它可以在某些时候给我们对待客观事物一个基本的判断,这种判断不一定是错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只会用这一种判断,不应当忽视世界原本存在的多样性。正如刘星也可以得第一,刘峰也有七情六欲,男生照样可以学女性文化学一样,世上本无绝对,又何必纠结于原有的标签。


定性思维_如何突破打破定性思维相关文章:

1.2020银行客户经理工作总结模板

2.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关系与区别

3.2020银行客户经理个人工作总结

4.银行客户经理工作报告

5.左右脑测试

6.河南公务员定义判断专练题含答案

7.湖南公务员考试定义判断题及答案

8.个人年终工作总结5篇精选

9.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19汇总

10.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十一课普罗米修斯

42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