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词语大全 > 典故 > 言不由衷的典故

言不由衷的典故

时间: 郭佳664 分享

言不由衷的典故

  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言不由衷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言不由衷的典故: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也就是郑桓公。他在郑地很受百姓爱戴。周幽王即位后,任他为司徒。周幽王荒淫残暴,郑桓公预计西周王朝将要垮台,便听了太史伯的话,把部族、财产及其家属等迁移到东貌和郐之间的地带。不久,周幽王被申侯联合西部的犬戎族杀死,桓公也在这次动乱中被杀。后来,他的儿子郑武公攻灭了东虢和郐,建立了郑国,国都在新郑(今河南省境内)。

  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一个新兴的强国。后来逐渐衰弱,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为夫人,叫做武姜。生了太子寤生和叔段。郑武公死后,寤生继位,他就是郑庄公。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俩先后都担任过东周周平王朝廷的卿土,很有权势。当郑庄公任卿土的时候,周平王同时又信任另一个贵族虢公,让他分掌一部分权力。郑庄公对此十分不满,怨恨周平王。

  这时周室衰微,郑国又正处于鼎盛时期,周平王不敢得罪郑庄公,便对他说:“没有这回事!”想以此平息郑庄公的怨恨。但空口说白话不行,所以周、郑互相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狐到郑国当人质;郑庄公的太子忽在周朝作人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因为太子换父早就死了,所以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就是周桓王。周桓王准备把大权交给虢公。郑国人一气之下,便肆意挑衅,借故向周人发泄怨恨。

  这年夏天,郑国的祭足(郑国大夫,即祭仲)带兵把周朝京都地区内温地(约在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抢割一空。秋天,郑国人又收割了成周一带的谷子。周朝和郑国从此结下了仇怨。《左传·隐公三年》在记载了这件事情以后,评论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维能问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言语不发自内心,即使互相派了人质也是没有用处的。双方如能设身处地、相互谅解,然后做事,又用礼仪来加以约束的话,就是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破坏得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信不由中”的“信”,这里指人的言语;“中”同衷,衷,是“内心”的意思。成语“言不由衷”就由此而来。

  言不由衷的典故造句:

  1) 他素来诚恳,今日言不由衷,其出有因。

  2) 言不由衷的话不是你这种纯真的人说得来的。

  3) 他可能受到威胁,所以说了这些言不由衷的话。

  4) 当他自觉这话言不由衷时,脸不禁红了。

  5) 他说这话时态度怪怪的,显得言不由衷。

  6) 他的话言不由衷,听起来真不舒服。

  7) 这充其量不过是种言不由衷的辩解,不能成为未提醒用户和未征询用户意见的理由.

  8) 何傻子言不由衷、磕磕绊绊的说道,因为他这辈子最不擅长的事情就是说谎。

  9) 之类的话,只是言不由衷的欺人之谈。

  10) 莫问言不由衷,其实他对医药比对武艺和法术感兴趣,但他不想承情拿到宝鼎。

  11) 柳辰嗫嚅道,那么的言不由衷,那么的饱含悔恨。

  12) 看他这言不由衷的样子,就知道他不是诚心要帮忙。

  13) 他虽满口应下,但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言不由衷。

  14) 他们这些话,有些是真实的,但大部分是言不由衷的。

  15) 我看你是喜欢上王先生了,才会言不由衷地假意批评他。

  16) 是不是因为在虚伪的环境待久了,他说话变得很言不由衷?

  17) 在那种场合,大家谈的都是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18) 我最讨厌这种假惺惺,言不由衷的人。

  19) 生活中有太多无可奈何的选择。社会就像江湖,总是让人身不由己,言不由衷。

  20) 坚持公道正派,要坚持不做跑风漏气的泄露者,不做小道消息的传播者,不做封官许愿的讨好者,不做搬弄是非的坏事者,不做言不由衷的虚伪者,不做信口开河的胡说者,不做人云亦云的学舌者。

  21) 只有后者才最能鼓动梦的工作,前者仅限于光天化日之下作出夸张的自我表现,发一些言不由衷的议论罢了。

  22) 柳下惠闻言点了点头,欣然接受刘日胜对自己的褒奖,虽然他也清楚刘日胜说的话是言不由衷的,说不定嘴上这么说,心里还想着事后怎么整死自己呢。

39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