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活法读后感

时间: 乐平763 分享

  《活法》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原书由日本SUNMARK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日本21世纪励志第一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阅!

  活法读后感篇1

  第一句,首先是(作者励志名言)“吾等定此血盟不为私利私欲,但求团结一致,为社会、为世人成就事业。特此聚合诸位同志,血印为誓。” ——稻盛和夫。顿时感觉有种生逢乱世,与众人歃血为盟的英雄豪气。不为私利私欲,刚读之际,觉得不可能。熟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打拼,莫非为了财权。但求二字道出了定血盟的目标。尤其是看到文章后面,更能体会稻盛和夫先生所言非虚,句句皆真情实感。崇拜钦佩之情悠然而生。

  正文第一句,也是第一段:身居乱世之中,重新审视“活法”。犹如大地惊雷,轰然惊醒梦中人。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劈开一个火闪,刹那间犹觉一股电流充斥全身每个细胞,感觉太对了。就好像心里有某个想法,一直没有跟人提及,也一直没有跟自己讲。一直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突然之间好像有个上帝之音跟你讲话了,犹如梦醒后起身坐于床上,尚有三分未知。身居乱世之中,这是个什么样的乱世呢?乱者,手忙脚乱,紊乱,忙乱,心乱如麻,交通乱,股票市场乱,工作情绪乱,头发乱了。人们的心灵已经太久没有得到安宁,太乱了。忙着赚钱,忙着应付工作,忙着应对生活烦琐事。但是,大家忙乱过后还是忙乱,理不出头绪,摸不着头脑。在紧张都市节奏的强压下,乱,太乱了。静,平,稳,安,谐这五个才是我们需要的。因此,要重新审视活法。看看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怎么样去活才算是活,什么样的活法才算没有白活。

  人类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疑问,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炼灵魂。许多人说活着的目的是为了钱,为了权,为了名。其实这些都是过眼云烟,当岁月蹉跎,百年之后,这些又算什么呢?一切都是过眼的云烟,虚幻得如浮云般。但是多少人为了他们殚精竭虑,也处心积虑,不顾一切争名夺利,到头来一场空。人们说:方向不对,永远无法到达彼岸。人要过得幸福,只有把活着的意义参透了,才会真正的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心存感激之情。追逐钱名利之徒,犹如追日之夸父,安能追上。所谓欲壑难填,永无休止。当有天发觉自己已经太累的时候,可能虽有物质许多,但是否真的感受到快乐。提高心地,修炼灵魂。这八个字真是经典,人最大的快乐就是提高心地,即不断从每天的生活中学到新的方法、哲学、思想、创新,不断的超越自己。灵魂,需要修炼,现在虽然看不见,但是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你,影响着你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身体某天会消逝,但灵魂却会永恒。没有灵魂的人,只是行尸走肉。一个有魅力和魄力的人,就是因为在灵魂深处有着金子般的气质,所以,修炼灵魂,亦是重中之重。

  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经营、孜孜不倦地修炼,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每天勤勤恳恳的工作,孜孜不倦,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地和修炼自己的灵魂,我们就会一天比一天更充实和快乐。劳动对人类来说是具有更深远、更崇高的价值和意义的行为。劳动有战胜欲望、磨炼精神、创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获得生存所需粮食。获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只不过是劳动的附属功能而已。

  必须“极其认真”地过好每一天。生命只有一次,万万不能浪费,要“竭尽全力”、毫无疑问,全身沾满汗水和泥土、坚持劳作的“田间的精进”,已经潜移默化,扎根于内心,陶冶了人格、砥砺了精神,人品也达到了更高境界。真挚、认真地活着----继续这种看似朴素的生活,平凡的人不久也将旧貌换新颜,变成非凡的人。要课以自己比他人更为艰苦的人生,并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必不可缺的。努力、诚实、认真、正直….严格遵守这些看似简单、容易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或人生态度的不可动摇的根基

  这些语言都让我深深的反思自己,又让我深深惭愧。审视活法,我们得为之而改变,像老鹰重生,凤凰涅槃一样,脱胎换骨,改变过去不好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改变过不不对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改变自己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这样,方能重新活出活法!

  活法读后感篇2

  《活法》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原书由日本SUNMARK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日本21世纪励志第一书。稻盛和夫是日本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和KDDI的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他是季羡林认为稀有的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的人物。《活法》的思想主要源自儒家和佛教,结合稻盛和夫经营的经历与感悟,形成了一个思想体系。

  昨天下午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浏览一番,被“简单”、“锻炼灵魂”、“人生哲理”、“天意”、“感恩”、“和谐”等词汇所吸引,然后花了一天多的时间仔细阅读了这本书。我对这本书中的观点有肯定的部分,也有否定的部分。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我对这本书的感想。

  1. 借鉴明朝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我大学时期阅读过关于心学的一些材料,觉得稻盛和夫的思想体系与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有相似之处,心学的核心理念在于“致良知”,而稻盛和夫的也对人们本来的善良、诚实、勇敢加以肯定和推崇,我试着从历史上分析这种借鉴的可能性。

  首先,在此书121页有如下记载“…中国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著作《呻吟语》中也明确提到:‘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辨,是第三等资质。…’”这说明稻盛和夫是接触过中国明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化的。其次,我们从时间上进行分析,吕新吾(1536-1618),公名坤,字叔简,号新吾,万历二年进士,历官山西巡抚,留意风教,举措公明,擢刑部侍郎。十五读性理书,欣然有会,遂孜孜讲学,以明道为己任。再看王守仁个人简历,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故从时间上看,同为明朝的人,吕的思想受“心学”影响颇多,而稻盛和夫的思想部分借鉴了吕的思想,关联性很显然。最后,我所知道的王守仁的思想在近代已经传到了日本,并被日本大多数所接受,我来举个例子:十九世纪,日本军国主义时期,被誉为“军神”的日本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1848年1月27日-1934年5月30日)深受阳明学影响,据姚业鑫著《名邑余姚》所载,东乡平八郎随身携带的一颗印章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七字,可见那个时期王阳明的思想在日本,至少是军界还是很被认同的,这也侧面反映出稻盛和夫是有可能接受过心学思想的。

  2. 劳动的价值

  如157页文中说“单纯把劳动视为一种获取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手段,是一种错误。如前所述,劳动中蕴藏了磨练心志和培养人格的重大意义。”这我很认同,当年我在大一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劳动是获取智慧的源泉,劳动可以丰富人们的心灵。同时,我在劳动中也能感受到快乐,也能产生灵感,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

  3. 关于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思维方式决定人们努力的方向,当然了,人总是会向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那些没有方向跟随别人行动人云亦云的人我们就不考虑了,也许他们就浑浑噩噩过自己的一生),而人们的思想就会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思维方式是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文中说思维方式是指人的心态和生活态度,这点我基本同意。如果人们的思维方式出现了偏差,则即使拥有聪明的才智和持之以恒的热情与毅力,也不会做出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事情。比如,恐怖组织,索马里海盗,我没有见过这些人,如果在相信各种新闻媒体报道的基础上看待这些人的话,那么他们对人类的和平与安定,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稳定构成了威胁,他们便是走错了方向,即使他们拥有聪明的才智和超强的能力。但是,人们的思维方式是由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人生经历所决定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多么重要啊!在工作中,我们要切合公司的价值观与理念,以持之以恒的热情和毅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公司做出自己的贡献。

  4. 平衡定律和吸引定律

  在我的思想体系中,平衡乃是天地万物之道,吸引是人与人、人与事凝聚在一起的表象反映。《活法》这本书18页说“…心存善念的人,会展开美好的人生;心存歹念的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这是为“你所想的就会实现”这个标题做论述的。其实,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可以看见心存善念的人并不一定活的很好,单就这句话来说,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在后文中,作者稻盛和夫完善了其思想,提出要“用心渴望的目标才能达成”、“愿望要强烈到充满全身”等做的方法,这就是我思想中的吸引定律,我也认为当你的意念或者愿望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吸引相同属性的人或者事物,我解释不了这种现象,但是这的确存在,比如你是一部门经理,那么你巧合遇到的陌生人很可能也是部门经理或者管理级别的人。

  在本书118页“日本人为何丧失了美丽的心灵”这一节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型企业的领导者、干部或官僚,这些全都是拥有高人一等才智的人。然而,他们为什么会让种种丑闻和贪污渎职的事件一再重演?”文中解释说“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才智视为私人之物。他们不认为自身的能力是向上天借来的,而是私人所有之物,于是将才能发挥在逞其私利与私欲之上,而不是在为公众谋利益”。责任与权利,先有责任,后有权利,既然人民给你了权利必然是要你尽到责任,如果尽不到责任,必受其害。用平衡理论说就是,你的付出与得到已经完全失衡,没有尽到责任必然受到没有付出,而自己却得到很多私利,此等违背自然法则之事,必然会遭到惩罚。如果,你的付出能大于等于回报,则不会出变故。

  5.厚德载物

  文中提出“领导者可以无才,但不能无德”,越是居于领导者地位的人,在才能及口才之外,更需要一个明确哲学为基础的深沉厚重的人格。此所谓“厚德载物”,我们学校的校训就是这个。德行仿佛是一种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但是,德行深厚都能承载物品的话,那就说明德行修为很深。只有那样才能够领导众人,有大将之风,带领员工或者部门或公司走向辉煌。

  6. 知行合一

  这也是心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同时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当年极力推崇“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在《活法》这本书中,关于这种论点信手拈来。“要执行到底才有意义”、“宁可损失也要坚守到底”、“身体力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凭一股傻劲迎向困难和挑战”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勤奋好学,将所学到的业务知识和编程知识迅速的运用到实际开发工作中去,注重细节,踏实肯干,让自己在公司成长更快。

  同时,这本书中也有我不认同的地方。

  1.书中关于“老天爷”“造物主”的说法

  关于这种说法的标题如下“要奋战到老天爷出手相助的那一刻/049”、“你听到老天爷的话了吗?/059”、“造物主会伸手来推我们一把”、“默默行善的人,神明不会弃之不顾”。我不认为老天爷、造物主真的存在,我想我是个唯物主义者。如果说你在努力中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把理由归结为老天爷或者造物主功劳,我倒觉得是因为个人努力或者团队努力把握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获得成功。

  活法读后感篇3

  在朋友极力的推荐下,拜读了这本书.本以为此书乃着眼于人生观,处世方法之类,原来,以阐述企业管理与运营方面知识和理念为主.此前,我并未读过此类书籍,尤其是日本人写的此类书籍.总是听说,日本公司的管理模式很有一套,日本人的敬业精神也是相当之震撼.如今,从这本书中,略有感受,并且能够理解为何日本能够在二战之后做为战败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

  老实讲,我并未接触过日本人,也从未在日本企业工作过,对于日本人的了解仅限于网络,电视,影视.我对这个民族的感觉好奇多过崇拜或鄙视.无论从哪个渠道所了解的日本人,给我的感觉他们骨子里都有种认真坚韧的品行,甚至在做一些我们看来不道德,不合理的事情的时候,他们由里而外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执着是很让人佩服的.

  <活法>我花了整一天的时间读完,老实讲,也许是语言翻译问题,读来相当之拗口,甚至感觉有些混乱,很多地方在我看来文笔相当之幼稚.不过,这不是文学,不需要过人文采.这本书的作者想必也并不会拿这本书去参加个什么文坛评选之类的活动.这本书属于纯粹的市场需求,商业运作的产物.它之所以存在,必有其理由.用句俗了的话:存在即合理.因此,抱着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心态读了这本书.

  贯穿此本书始终的是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我想,这也是我们很多人丢失很久,或是遗忘很久的东西.也许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如此相似,让我们以为这便是生活,是什么支撑我们日复一日的重复和轮回,是所谓的惯性么?是什么让我们甘心忍受孤独寂寞,是所谓的无奈么?是什么让我们从一次次挫折中站起,是所谓的本能么?是什么让我们在成功时再接再厉?我想,就是这个看不见,但却感觉的到的东西—信念.信念可以是个遥远的目标,也可以是个近期的计划.无论它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它都有相同的作用,鼓舞人前进,给人精神上的支撑,是动力,是解决所有困难时力量的源泉.是对未来目标的强烈渴望和巨大信心.相信自己能够也一定能够实现的对于未来的美好计划.信念相对于理想,多了分信心,多了分意念.是人对于未来计划的巨大信心和愿望的集合.为了这个信念,我们努力,奋斗,在此过程中迸发出超乎平常的勇气和能力.

168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