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读后感>

余秋雨历史散文读后感3篇读书心得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余秋雨历史散文读后感1

  近日,抽空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山居笔记》,但当读完最后一篇《历史的暗角》后心情尤难平静。

  这是一篇专以揭露和鞭挞“小人”的散文。文章以欧洲的一名爱搬弄是非的长舌妇使得一村人都成了仇敌的例子开始,又举出费无忌在奉命为楚平王的儿子迎亲过程中,设法把新媳妇变成了平王的夫人最终使楚国灭亡的故事。由此,作者为“小人”总结了八大行为特征,即:小人见不得美好,小人见不得权力,小人不怕麻烦,小人办事效率高,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需要博取同情,小人必须用谣言制造气氛,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与此同时还把“小人”分成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等四种类型。但在铲除和防御“小人”上作者却犯了难。余先生认为,小人所以难以防御,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特殊需要为小人的产生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外,社会群体还有五大原因,即观念上的缺陷,情感上的牵扯,心态上的恐惧,策略上的失误以及灵魂上的对应。

  读罢此文,我的第一感觉是余先生肯定是碰上了现实中小人的纠缠,使他心生忌恨,不吐不快。但在“鼓噪”(余先生词)一番之后,又对如何防范感到无奈。所以我又想:这真是何苦呢?

  孔老先生当初把人划分为两种:君子和小人,标准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余先生好像也赞成这种划分,我们当然认为余先生也是君子了。但是,当小人为“利”纠缠余先生的时候,以君子之“义”是不是要以牙还牙呢?当余先生对小人“鼓噪”以后,你的“义”又如何体现呢?况且,从古到今,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有智慧的用智慧,有力气的使力气,有谁能把君子和小人分得清呢。刘邦当初是无赖,属小人范畴,但后来作了皇帝,你说他是因“小人”的卑劣获得成功呢,还是以仁义取胜的呢。

  “量小非君子”。一旦遇到所谓“小人”诽谤或纠缠的时候,上策乃是:不理不睬,沉默应对。

  正是:

  当红大腕事缠身,何以偷闲鞭小人。

  张罗八罪祥描脸,防范五难知费神。

  惯见贤愚共奔竞,岂凭好恶划疏亲。

  英雄无赖常流转,可记刘三昔日贫?

  余秋雨历史散文 读后感2

  最近读到余秋雨的散文《历史的暗角》,感触颇多。多年积怨,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本来早该写下这份材料,可每每拿起笔来感觉非常艰难,因为陷入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一片“混沌、暧昧、肮脏”(p.285),在它面前只是茫然、郁闷、愤恨,却不知所措。终于余秋雨点出了这个关键:“……处于弥留之际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死不瞑目,颤抖的嘴唇艰难地吐出一个词汇:‘小人’”(p.286)

  余秋雨文章中对小人的行径、心态一一作了文学上的描述,所用素材基本是有史可查的,人所共知的故事、案例,对没有经历的人来说可能觉得有些遥远,不关痛痒;可对有过经历的人来说,伤痕累累,真是有切肤之痛。下面我想结合我的经历,对照前物测室主任宋文的表现,不择冒昧,对余秋雨这篇文章作一导读,一部活生生的典型的小人史,可说是为余这篇文章作个注脚。

  一、 发迹:卖主求荣

  《暗角》文章在解析小人的产生时一段精辟的文字:“每一次主子的更换就意味着对以前的彻底毁弃,意味着对自身官场生命的脱胎换骨,而其间的水平高下就看能否把这一切做得干净利落,毫无痛苦。”(p.294)卖主求荣是小人发迹的最大资本,有奶便是娘是小人得势的行为准则,看看宋文的发迹史。

  物测室前身,ZHAO任主任,W与他有矛盾,宋文站在W一边。ZHAO调走后,W任主任,宋文得到W赏识,受到提拔。这其间多次脱产学日语,出国进修(占用其它职工享受教育培训的公共资源),去深圳等地开会(时特区刚刚开放,去趟深圳还是很奢侈的事,类似公款旅游。并且这次去深圳是利用W原定让zhang去的名额,宋文趁W出差不在室里,利用他自己当副主任的机会,自己去了深圳。)……总之,宋文仗着W的青睐,平步青云,占尽物测室一切好处。

  后来W又与ZHEN所长工作上有摩擦,宋文审时度势,又再次看准机会,反戈一击,把物测室分成物测、标准化两个室,自己当上了物测室正主任。从他的发迹以及后来的表现,他为自己赢得了大家背后送他“太监”的绰号。

  二、 小人搞承包

  时值搞改革承包,权力下放,本是为了鼓励职工的积极性,出台了“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政策。再好的政策,到了小人手里,立刻会走向他的反面,打着承包的名义,承包在他手里变成了他捞取个人私利的法宝,变成了他打击异己的利器。

  1. 大搞派性

  派性既是宋文发迹的资本,也是他赖以生存土壤,没有派性也要人为制造假想派性,在物测室不允许有独立人格,你不依附我,就必然我的敌人。我因为在物测室资历比较老,目击了其中的是是非非,对派性敬而远之,不愿插足。于是按宋的逻辑,我成了理所当然的敌人,宋文利用拉拢打击,挑拨离间,造谣中伤等等卑劣手段,把我制造成子虚乌有的王一边的人。另外还有一个诱发因素,宋文便天然地把我作为打击挤兑的首要对象。

  2. 谁恶劣谁拿钱

  凭着卑琐人格和下作手段得到位置的小人,一旦与权力结合,会产生怎样的癌变呀。物测室成了一个独立黑社会,宋文仗着业已取得的势力、地位,把政策所指的主体——全体职工,偷换成他的个人意志,打着承包的名义破坏承包的规则,身兼裁判员、运动员于一身,承包的目标、过程、结果、分配标准、分配方案……,完全由他的个人意志决定。他一人说了算,同时又出尔反尔,变化无常,制造混乱。

  按宋的规定,承包后每年年初按岗订指标,作为年终奖的分配参考方案。我的岗位原有我和Y两人,不久Y调走,年初定的2人指标由我一人完成。宋文为了压低别人奖金自己多分钱,把我岗位原定的2人指标算作一人指标。(后来,虽然Y调走,我拿的奖金可以不分他。可按我清白做人的做人原则,宁可人负我,我不负人,我这点奖金还分了Y一半。按别人理解,也许是要作好人的虚荣心,日后成了提供别人瓜分我奖金的资本。)当我指出宋文这个算法疏忽时,宋恼羞成怒,怀恨在心。从此同样一年工作下来,没有任何特殊事件,宋年年把我的奖金作为室里的垫底,奖金相差好几倍。(起码相差五六倍以上,还不算他们暗自从黑道白道不同渠道弄的钱。)我一方面是他们瓜分利益的肥肉,一方面被用作其它被拉开奖金差距的人的心理安慰剂,因为别人拿的奖金差距再大,也比我强。

  我不得不不厌其烦地整段地抄下余秋雨的描述:“小人不会放过被伤害者,小人在本质上是胆小的,他们的行动方式使他们不必害怕具体操作上的失败,但却不能不害怕报复,设想中的报复者当然是被他们伤害的人,于是他们的使命注定是要连续不断地伤害被伤害者。你如果被小人伤害了一次,那么等着吧,第二、第三次更大的伤害在等着你,因为不这样做小人缺少安全感……,小人不会怜悯,不会忏悔,只会害怕。但越害怕越凶狠,一条道走到底;”(p.291)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禁怀疑余秋雨是否认识宋文,怎么会描写得这么到位,这么形象?

  他的“具体操作”是怎么操作的呢?首先是账目混乱然后是计算混乱,只要按他原定公式算下来不是他的分配意愿,他就推倒重来,别人都一头雾水,谁也弄不清他公式怎么来的,好像造成世界金融危机的华尔街金融高管都不如他会算。更压根儿没有公开透明、民主协商一说。那几年物测室一到分奖金时就翻来覆去折腾好几次。其实他的算法很简单:奖金与工作无关,只与他的无耻无赖和贪得无厌有关。我干一年,奖金远远没有歇产假的拿的多。其它如长工资、评先进,我充其量只能为他们当分母,培训开会这些类似福利的事连想都不用想。可室里年轻人结婚凑份子、给灾区募捐,甚至献血,都一定想着我,这时我又从分母变成了分子。我在他眼里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活该被欺负的下三烂。

  看到媒体上报导拖欠民工工作的事件,感慨民工被欠了工资,还有媒体可以援助,还有法律可以伸张,可宋文在国企改革的名义下,把权力下放认同为擅自滥用的合法借口,把任务承包异化成肆意胡为的正当手段,把道德、原则、良心、法律通通踩在脚下,剩下的就是一副流氓嘴脸。他把捞来的利益建筑在弱者的老实厚道上,谁老实厚道,谁就该给他发奖金。你钱即我钱,简直等同于明火执仗的强盗,谁恶劣谁拿钱。他的人生哲学是不捞白不捞,剜到篮子里的就是菜。

  流氓当权没有道德底线,强横、恶心、蛮不讲理,在他面前一个正派人被整得焦头烂额,束手无策。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说清这种小人行径,我十分感谢余秋雨点出了这种小人特征:“他先泼你一身脏水……就像拉进一个泥潭翻滚得谁的面目也看不清,(让你说不清楚,是小人最大的撒手锏。)……因此,小人们用他们的肮脏,(通过造谣、污蔑、打小报告)摆开了一个比世界上任何真正的战场都令人恐怖的混乱方阵……在很多情况下小人不是与你格斗而是与你死缠。(在找宋文理论时,宋文也是胡搅蛮缠,一脸流氓相,张嘴就瞎,话。)……他们也许看到过古希腊的著名雕塑《拉奥孔》,那对强劲的父子被滑腻腻的长蛇他终于緾到连呼号都发不出声音的地步,”(我喻作粪坑文化)(p.302)其实被小人欺负的人脚丫里的泥,都比欺负他的小人高贵得多。对

  3. 腐败的症结:小人作祟

  私欲人人有,其它单位大概也有不尽公平的现象,可像宋文这么恶劣,这么恶心,这么明目张胆,连伪装都不要……,没见过有达到他这地步的。如果他是普通群众,也不指望他讲不讲理了,可他身为干部,利用他的职权,发挥他的能量,对无意得罪他的人恨之入骨,并把整治伤害一个人变成习惯和乐趣。我被宋文整得没法儿时曾经说过一旦发生战争,我就在背后打他的冷枪。口碑自在人心,这个人混得这种殊荣,也说明他做人做得够可以的了。

  依我看,现在人们深恶痛觉的官员腐败现象,一直解决不了的症结,是因为小人扰乱了我们的视线,腐蚀了制度的健康,整治腐败打错了地方,找错了目标。一切政策制度本身都是愿望良好、措施合理的,包括改革承包、高薪养廉(小人没够,是无底洞。)……,就是有小人作祟,把政策弄得面目全非,把工作引人歧途。任何方法有正有斜,就看你心正不正。如《暗角》书中所言:“许多响亮的历史命题逐个变得暗淡、紊乱、荒.唐。他们起到了如此巨大的作用,但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p.285)小人对体制的破坏,与体制本身完全不搭轧。

  三.整人的影响:私该档案

  掌权的小人造成社会风气的污染,芸芸众生趋炎附势,也只能用流氓手段求生存,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气人有笑人无,自私、狭隘、委琐……,一团腐浊之气。为避免打击面,我不想把这些归结为起主导作用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只举一例,说明宋文整人的影响。

  “小人见不得美好,他们总是眯缝着眼睛打量美好事物,眼光时而发红时而发绿时而死盯时而躲闪,只要一有可能就忍不住要去扰乱。”(p.289)在小人的现实世界中,哪怕不是什么美好,只是再正常不过的、每个人本分应有的东西,小人也要眼儿气。

  管档案的杨京萍,看得我被宋文整成下三烂还嫌不过瘾,小人的乐趣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欺负倒霉蛋儿不欺白不欺,占老实人便宜不占白不占。于是她跃跃欲试,积极加入这场痛打落水狗的狂欢,要把我从档案履历上,从原本的本分上,就变成一个下三烂。她利用她掌管档案的条件,私自把我的工龄减了三年,把职称改为技术员,这些是被我发现了的,到底我的档案里被篡改了多少,至今我也不知道。

  我在这种环境中能混到退休时全身而退,不像我的同龄人T、C(她们也是欺负人也被人欺)那样一个个倒下(一脑瘤一脑血栓),真是一个奇迹,其实也憋闷出好多内在的病,只不如她们那样明显罢了。

  四.派性的另一端:失去价值的工具

  在宋的派性划分里,我处于要踩乎的地位自不必说,那对于派性的另一端,他要拉拢的对象,他又是怎么对待的呢?这样可以较全面地看看这个人。

  L,室里唯一的研究生,宋文很会因材使用。先是看他刚出校门,头脑简单,在派性斗争中拿他当抢使(跟W闹),同时以他学历最高的名义,假装重用,分他高奖金,作为他自己多分钱的掩护,L奖金排名第一,宋文第二。等到宋文申报高级职称交论文时,宋抄袭L的论文,L不服气,向有关论文审核的老同学告发了。于是紧接着出现了L工作马虎损坏设备的事件。这L才认清了宋的面目,说宋“真够狠的!”到此为止,作为宋文的工具,L已失去利用价值。L也意识到形式不好,自动申请调离,总算脱离了粪坑,还算得个善终。

  这个事件首先折射出的抄袭问题,虽然现在已有蔚然成风之势,可宋文凭着他的“机智聪明”,早在上个世纪就赢得了打开风气之先的殊荣,并且不是从书上网上抄,可以直接抄旁边的同事;这个事件进一步可以折射出宋文的价值观:我想用你时,你干什么都是No.1;我想废你时,像变魔术一样,空中一抓就是你的错。余秋雨语录:“他们像玩杂耍一样在手上交替玩弄着诬陷、造谣、离间、偷听、恫吓、欺诈、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引蛇出洞、声东击西等等技法,别人被这一切搞得血泪斑斑,他们却谈笑自若,全然不往心里放。”(p.298)“他们是真正的适应者,把自身的人格结构踩个粉碎之后获得了一种轻松,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碍了。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一一抛开。”(p.295)这些描写,在宋文身上都一一有具体对应。

  五.领导在宋文眼里,也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

  宋文眼里,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他攫取利益的工具,包括对他的下属,也包括对他的上级。

  G总是个正直平和的好干部,可是向他反映宋文的问题时,G总却不爱听,G总似乎全盘认可宋的一切所为,连向一向正直廉洁的ZHAN纪委反映情况时,ZHAN纪委反而说:“给你的够多的了!”蹊跷的是,在所的述职会上,G总却检讨工作中对职工分配的敏感问题未加重视。不知道宋文是如何蒙蔽领导的,对上糊弄,对下欺压,每回所里开会他都不通知我,既表示对我的蔑视,也阻止我了解所里的情况。

  让我百思不解的是,所级干部的工作每年还要述评,宋作为作为中层干部却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粪坑上高枕无忧,宋犯的错误让领导去承担,而他自己却逍遥法外。从结果来看,宋把领导置于股掌之间,到最后,把领导卖了,领导还为他数钱呢。

  六.写信缘由

  以上我列举的事例,当事人如果能诚实面对的话,均可作证,只是大家都是聪明人,也许各有解读。但我声明,我对我说的话,负全部责任。毕竟我作为打击孤立的对象,所能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凭着宋文这种素质,背后还有什么勾当,工作往来间还有什么龌龊……,我没证据不能说,但这种素质的人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坊间流传一个讽刺腐败严重的段子:“把当官的排成队,全部毙了,肯定有冤枉的;如果隔一个毙一个,肯定没冤枉的。”百姓为了出气采取一种情绪化的偏激说法,但如果作一理性分析,把后半段改成“如果枪毙其中那些人格龌龊的,肯定没有冤枉的。”这种说法虽然说起来拗口,却是有坚实理据的。

  在写这份材料的时候,非常艰难,就像被放在痛苦的油锅里又炸了一会,我深深理解余秋雨的一句话:“谁也不愿往小人的世界深潜,因为这委实是一件气闷乃至恶心的事。”(p.239)这其中的艰辛无奈,我不会表达,只好再借用余秋雨的一段话:“中国社会流行的那句俗语‘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实在充满了无数次失败后的无奈情绪。谁都明白,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躲盗贼,不是躲灾害而是躲小人。”(p.303)余秋雨这篇文章是一篇启蒙的智慧的文章,如一缕阳光,照亮历史的暗角,文章一出,反响很大,一时引来各种评论研究,过去那些隐藏在人们视角之外的、如深埋于冰山一角之下的部分,终于被昭示出来,使人们认识事物有了更深入的维度,不论对身处其中的芸芸众生,还是对搞组织管理的领导干部,都是有帮助有意义的。

  另外一点,让我再次感动了曾经在前公司党吴仪那里感受到的对比反差,在此绝非讲恭维话。遇到Z所长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一股不同于那种附浊之气的清新之气,身为领导,不拿架子,平等待人,有见解,不是非不势力,对人没有成见……,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相当于那种落后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意识)的真正的知识分子。对比我原来在室里墙倒众人推,被破众人捶,弃之如敝履的下贱处境,Z所长身上的这股清明之气让我非常感动。把这些积郁已久的东西拿出来晒一晒,不为别的,只为认识小人。联想现在社会上风行的种种管理学热,以我的切身体验看,其中忽略了很这样的一点,一切命题先要看他的前提和基础,,脱离前提基础,一切努力都不得要领,不讲前提基础,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把好事变成坏事。这个前提基础就是小人形成的前进中的“暗角”。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耽误你好多宝贵时间,深表歉意,因为那些臭事很零乱,所以写得很乱,我也想尽量写得简洁明了,可是又怕说不清楚,不得不引用大段余秋雨的文章,写得很啰嗦,实在对不起。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这份材料能不能给现在与宋文共事的CH看看,对陈的工作也多少有点帮助。我虽与CH接触不多(我退休时他调来),但感觉CH年轻有为,与宋不是一类人,只是宋很会做人,不同情况下他佩戴不同的面具,内心里却从没对哪位领导同事真心真诚、尊重或服从过,在宋的字典里,没有同事、朋友之类的词汇,有的只是利益关系,在他眼里所用人(上级、下级、同级)都是他的工具,看看他那些令人恶心的前车之鉴,一目了然。与太监共事,不得不提防。所以想让CH多些了解。

  余秋雨历史散文 读后感3

  其人,其文,始终是我心头的情感的沉积;其思,其忧。更是我精神所皈依的图腾。

  面对秋雨先生,面对秋雨先生洋洋洒洒、纵横春秋、谈古论今的浩然华章,我的心情始终是惶恐的。这种惶恐让我每一次拜读其文时,都不禁要正襟危坐,每一次正襟危坐都把心交给先生一次次地冲浪于历史的危峰与低谷,同着那五千年的文化蹒跚于历史的风风雨雨;而每一次冲浪,都带给我莫大的震撼,每一次震撼都让我在我们古老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面前更加的惶恐。

  也许,早就该写写这种难以用笔触形容,表达的情愫了。对秋雨先生,我只是一个读者,而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泱泱的中华文明,我又是一个炎黄子孙,又是一个和秋雨先生有着同样的思索和感触的中国人。正是有了太多与秋雨先生同样的关于中华历史的记忆,有了太多的关于中华文明的烙印,我和秋雨先生之间,才少了几分生疏,更多了几分默契;才在那种默契中少了几分麻木,多了几分思索;才在思索中多了几分惶恐,多了几分崇拜。由惶恐和崇拜出发,去探究去拷问,想去推动这个千年的文化去前进、发展。

  我宁愿称这种探究、这种拷问为千年的思索——这种思索从鲁迅先生开始,再有秋雨先生接过,再不断的扩展,扩深。这种思索让整个中华文明开始有些不安,多了几分沉思。这种探索,不应该仅仅是鲁迅先生或者余秋雨先生的,更是所有的、每一代中国人的,更是在这块奔腾着黄河、长江,绵延着长城与息息不灭的精神,耸立着五岳与昆仑的大地上沉淀了数千年的文化的千年的思索。

  中国的历史走了太远了,中华的文化也沉积了太久了,迎面是一个新的千年,一个新的世纪,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也该抖抖身上的征尘,盘点一下自己的包裹了。秋雨先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

  他的面前是一个繁衍、昌盛了数千年的民族的数千年的文化的沉淀,那么,注定秋雨先生的这个思索将是整个民族的,整个民族的历史的,整个人类的。这个思索纵横了五千年,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而秋雨先生就在这样的时代平静一下自己内心的情绪,整装出发了,纵马思想,游走于整部民族的千古春秋---------

  在敦煌,他怀着无比的热情赞美民族代代相传承的对美与善的艺术的追求与表达;也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面对"道士塔",揭开民族的伤疤,目光黯淡地心痛于近代内忧外患中民族精神的沦陷和流失;他驻足桃花、春雨、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面对"白发苏州"怆然发问——现代的中国社会中,从那些紧闭的老房子里"应该走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文化与传统应该怎样的保留与传承"才可以使"中国的文化在人格方位和地理方位上实现双相自立";才可以使那些飘荡于都市喧嚣见的惆怅的乡愁不再日夜吟哦"日暮乡关何处是";才可以让那些充载着"家"的温情的江南小镇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向充实?

  他告诉我们,我们的江南小镇的重生、我们的历史归属感的重生、我们的民族归属感的重生,需要"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需要"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的安适的书斋",需要"一点足以使这些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他喟叹,我们这些智者与灵魂,却正在大都市的人海中领受真正的自然意义上的倾轧而疲惫不堪,叫苦连天。

  在西南贵州,他考察古老的傩戏,拷问我们对传统的态度,发问——怎样才能找回我们民族的自我复归和自我确认。

  在青云谱,他思考——艺术的不朽与精神的永恒应该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的体现";在都江堰,他有感而发—— 不朽的流传来源于贴近大地贴近苍生的精神。

  在"白莲洞"中,在"狼山脚下",他感喟中国文人的命运多舛,历史的造化弄人;在"天一阁"卧听风雨,他静静回想中国文化与精神在传承中的风风雨雨、一路坎坷。

  在西湖,在故乡乡下的牌坊下,在信客与酒公的一生经历中思索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文人、名人、普通人、乡下人所有的劳动者赋予生命的美——生命之美。

  他反省整个民族,整个民族的文化。他从"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评论一个民族的饿兴衰、一个文化的盛败的因由。在晋商大院、在"历史的暗角"思索民族软肋与精神天然的缺陷。他关心文人的命运,关心孕育这些文人的我们的母语文化,关心我们的文化的根源,更关心我们文化的发展,并且关心着所有的文化的发展。他为所有游离在本土文化荒漠中的人们发问:"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他比所有的人看的更远、更真实、更深邃……

  在这些思索面前,也许秋雨先生是兴奋的,也许是有更多的无奈的,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却忘记了去继承?为什么我们要让我们的文化在那样的"江南小镇"里渐渐萎缩、褪色?这也许就是秋雨先生要问我们的,也是我们应该思索的。

  也许我的民族文化就需要来一次这样的思索,这样我们在前进中才可以走的更远,这样我们的根在黄土高原里才可以扎得更深。

  那天看了电影《洗澡》,总以为"父亲"的毫无征兆的死和"傻儿子"竭思底里的狂都是必然的。也许导演也不知道我们在与历史传统前应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既然在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接口,那么我们只能在两者中选择一个,我们不幸选择了后者,于是"澡堂子"——积聚了老一代人精神投入澡堂子——只好拆了,于是梁思成先生的北京也坍塌了。我们的现代人开始在水泥森林里游走、呻吟-------

  我们应该怎样走出心灵的荒漠?我想,正像秋雨 先生说的我们的文化才是我们的绿洲。母语教育最近搭着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车提的很响,压抑了这么多年的母语文化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毕竟我们是从黄土高原上走下来的,毕竟一百年后,我们还是我们,英国还是英国,美国还是美国,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将会跟随我们这个民族直到世界的末日。我们的根在黄土高坡上,汲取黄河的水而成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刻的感情,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就包含着深情;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保持清醒,我们的前进就会一帆风顺;只要我们的中华文明不败,我们的民族就不会失败。

  应该感谢余秋雨先生!感谢您的"文化苦旅"!

余秋雨历史散文读后感3篇读书心得

余秋雨历史散文 读后感1 近日,抽空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山居笔记》,但当读完最后一篇《历史的暗角》后心情尤难平静。 这是一篇专以揭露和鞭挞小人的散文。文章以欧洲的一名爱搬弄是非的长舌妇使得一村人都成了仇敌的例子开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7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