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精选3篇《边城》读后感

精选3篇《边城》读后感

时间: 温凤1188 分享

精选3篇《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边城》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一幅黑白色的人物山水画卷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欢。凤凰含章新出版的《边城(纪念版)》汇集了沈从文老先生最著名的一篇文章《边城》和其他九篇短文,主要都是写人物和感情的,细读下去,很能使人深思,令人思考,给人启迪。

  说到沈从文,就容易想到湘西,,毕竟沈从文老先生是湘西人,又写了许多关于民国时期湘西的文章,让大家特别是未曾去过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知道湘西的人文地理状况,就象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向你细细诉说着湘西的一切。

  《市集》主要讲述的是在湘西市集赶场的情景,底层社会人物的形形色色的表现。《静》写的是两个孩子在辗转途中暂居别处等待家人团聚的焦急和期盼心情。《槐化镇》主要是对槐化镇这个地方的地理描写。《屠桌边》、《夫妇》、《萧萧》和《三三》写的是民国时期湘西各种底层人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地苦苦挣扎生活下去,象一部旧时湘西生活记录片,记录着湘西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如蕤》写的是一个家境富有的女大学生的一段感情经历,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对爱情、家庭的理想定义和感受。《绅士的太太》,我感觉有点象浓缩版的《金粉世家》,写出了民国时期妇人在当时的婚姻里种种状况,能够体会出那时的女人所处在的社会现实状态和生存状态。

  《边城》是这本书中的重中之重,我想喜欢沈从文作品的人肯定都看过这篇小说,也一定都会喜欢这篇小说。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跟着爷爷在溪边撑渡船讨生活的女孩被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却因种种原因和状况,到最后只剩下女孩孤身一人还在溪边撑渡船,开放式的结局令人遐想连连。不知道别人心目中的结局是怎样的,但在我心目中这个结局不一定是Bad End。我个人认为,其实沈从文老先生已经在书中给出了他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横竖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尽管爷爷在翠翠嫁谁的问题上有点优柔寡断而造成悲伤的后果,但老人坦荡的风骨还是令我敬佩:“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儿,结实一点儿,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整本《边城(纪念版)》都是写的小人物、小地方,他(她)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行动,只是在小地方凭着本能生活着,却也让人看到了许多美丽的瞬间,人性的真、善、美的一面,也让人对湘西的自然风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宛如一幅黑白色的人物山水画卷。

  《边城》——她并不如意,她足够美好。

  ——它具有的“人性美“光辉,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

  平凡、琐碎中的故事,涤荡出琉璃般的存粹与凄美。

  带着崇敬,我小心翼翼的翻开了这本书;对它溢美之词,不言他说,如上面的介绍一般真实且不刻意;

  同样真实不刻意的还有这部小说中刻画的每一段文字,温暖祥和,如茶峒边城的那条清澈的小溪,其实边城里描述的倒不多,留下印象的只有那吊脚楼、赛龙舟、酒庄、船总顺顺的家、还有最后篇幅里出现的碾坊。这是一篇围绕小溪上渡船开始和结束的作品,生老病死,四季交替,吵闹和平静构成的生活,普通到不能再普通;

  沈从文的文章带有谦卑,带有对最真实湘西世界的崇敬之感,文字小心翼翼般一个个走进我的心里,像溪流般平静甘甜。

  自然朴实的乡野生活和边城生活的碰撞,却不见火花,更多的是让人惋惜而曲折的心里对话,爷爷和翠翠还有那只小黄狗,终日为来往的人渡船,在热闹的节日里,也会去往喧闹的茶峒去赶个热闹,喝个小酒是爷爷的最爱,他的热心耿直,受得十里八方的尊敬。爷爷唯一的心结,便是翠翠妈当年的过往,在翠翠身上,他想更多的是为她找个靠得住的好人家,

  他一生在为小溪两边的人渡船,也何尝不是为翠翠在渡船。

  镇上最有出息的大老、二老都中意翠翠的时候,当二老和翠翠都心有爱意的时候,却发生的大佬的事故,产生了莫可名状的心里隔阂,这挥之不去的念头占据着船总顺顺、占据着二老、更占据着爷爷脑海,时不时要出来挣口气。

  这隔阂也源自两家对自己亲人最自然的爱,爷爷爱他的孙女,顺顺爱他的儿子,二老爱他的哥哥。变故的产生好似在平静的小溪丢下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打破了彼此心照不宣的过往,除了爷爷死皮赖脸的为翠翠,谁都不愿提起;

  你可以说,大老的死源于爷爷的拒绝;

  你也可以说,爷爷的死源于顺顺家和二老的拒绝;

  但这个世界找原罪容易,解开心结却无比艰难;

  那确实是一个闭塞内向的乡野世界,所以才能让我们用最靠近的心思去体会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我们仿佛在那条渡船的小溪,伴着淼淼的水汽,若有若无的看到翠翠娇羞的身影,她小心翼翼的看着远方,还有身旁一直想要保护她,那个不曾离开的小黄狗。

  最后的结局,那个浪漫的二老,那个曾在月光下为翠翠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慢慢扶起的年轻人还没有回到茶峒来,他可能仍觉得对不住大哥,或者是觉得对不住爷爷。。。

  也许,他不会归来,也许就在“明天”。

  渡船的人依旧在守候,溪水依旧平静不起波澜。心照不宣的四季过往。这也许才是那普通而真诚的生活——她并不如意,她足够美好。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脱线的风筝

  “春天日子是极长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做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这是沈从文短篇小说《静》中的一段话,最合适用冲淡二字形容。

  其实在几年前,我也曾经买过一本《沈从文选集》,奈何书太厚,且我太年轻,随手一翻,密密麻麻的小字,就像水一样流过来,又像水一样流回去。我仅仅记住了书中作者年幼时,拿着铜板走在雨后的青石板街上,散漫的逃学时光。

  书,厚一些是物有所值,薄一些也是好的。薄薄一本书,你可以把之前被压缩在角落里的一篇小故事,重新审视一遍,发现它的亮点。所以在这本以《边城》命名的小说散文集里,我看到了它以外的几篇小故事。

  短篇小说《静》,写了岳珉一家人逃难到小镇,等待着父兄的接济。同翠翠一样,女孩岳珉也陷入了漫长的等待。长长的白日,盛开的桃花,初尝人世艰难的岳珉,上了晒楼,这时脱线的风筝偏偏斜斜地滑过去,而母亲在床上咳血。她那张营养不良的小白脸,不知所谓的微笑着,平静地接受所有苦难。看上去可怜可爱的画面,其实还可以用一个残忍的比喻讲出来,那就是《屠桌边》中的那段:“案桌上放的那一方坐墩肉,精的地方间不好久又跳动一下。好奇使她注了意……这时必定知道痛,单不会哭喊”。

  短篇小说《夫妇》,写了一个城里人璜到了乡下,村里人偶然捉到白日野合的夫妻,像看到交配的狗一样兴奋,把他们两人捆在一起进行侮辱,“人人皆用‘那城里人也见到了’的神气,互相作着会心的微笑”,猥琐、粗野、愚蠢,这类词汇用来形容他们,一点都不过分。最后璜去见了团总,终于救了这对夫妇。璜本来还很享受乡下安逸的生活节奏和秀丽的风景的,可经此一事,发现“地方风景虽美,乡下人与城市中人一样无味”,于是预备明后天就进城。

  与其他写人性美的故事不同,《夫妇》却写出了大部分人的人性缺失。秀丽的风景,璜也升腾起了野合的欲望。这种人性是发乎情的,却并不是止乎礼的,所以遭到众人诋毁、侮辱。城里人没有,乡下人也没有,仅有一点人性的夫妻,大概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短篇小说《萧萧》,写了女孩萧萧做童养媳的故事。抱着不到三岁的丈夫,十二岁的萧萧喊他“弟弟”,这样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景象,在当时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小说开头一段写到“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嫁作他人妇就像熟了的桃子要被摘下来一样自然。少女萧萧偶尔做些女学生的梦,祖父的玩笑话,她居然认真去幻想。生活看上去有无数可能,然而被束缚住的萧萧却没有任何可能了。她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是被花狗诱奸。这个选择的对错与否不提,反正并不高明。

  之后茫然的她被迫接受沉潭或改嫁的命运,却因为生出儿子而留了下去,并和长大后的丈夫圆房,那个私生子管他丈夫叫大叔。一家人就这样相处了下去,这种听天由命的态度,《边城》中也有同样的叙述。茶峒地方,河中春水大涨后,沿河的吊脚楼被大水冲去,而“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然而如果萧萧生的不是儿子,结局会怎样呢?想到此,头皮发麻。

  沈从文的小说,总是喜欢写静,写波澜不惊,写流水一样的日子,好像生命总是那样顺理成章,那样沉默,可是这只是表象。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才是生命的真相。就像那脱了线的风筝一样,飘在空中时,也是好看的。摔到地上,骨架破碎的景象,只能你自己去猜了。

396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