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13篇

时间: 张洪21135 分享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作之一,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把主人公阿Q自我安慰、封建迷信和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描写地淋漓尽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13篇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1】

自从鲁迅先生作了“正传”,阿Q便名扬华夏,连那些打骂过他、嘲笑过他的人也随他一起出了名。观看此文时,心像是泡在五味瓶中。读阿Q可悲、可笑、可愤、可思、可省。

毋庸置疑,鲁迅先生的笔锋是利的,二十世纪初中华国民的病态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时代铸成了国民的劣根,在国将不国之时民众依然没有醒悟,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导致类如阿Q、王胡此等文盲到处都是;即使是读过书的,像赵太爷、白举人这些伪君子,也是凭借读书为一种通往上层社会的手段,大凡是考取功名后,便将所学圣贤之道封存起来,此在也不会用到,剩下的任务便是研究如何搜刮民脂民膏。第二个原因便是当时社会之动荡,列强侵略,政府无能,国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还有什么心思去关心知识,生存都是一个问题。也正是这许多的原因导致国民病态。

观古思今,也许我们投给阿Q的不应是嘲笑,我们更应该反思,其实只要你仔细回味你会发现你也是一个阿Q,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阿Q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所以劝各位不要笑的太轻松。

无独有偶,现在的一些官员也沾着过去的污浊。不同的是,现在官员是将所学暂时封存起来,因为在上级视察之时还可用到,依今比古,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上奴颜献媚,对下百般刁难,对上一副小人之态,对下一股恶霸之风。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以古为镜,可知兴亡。”吾辈宜加倍努力,以跳出“其兴也渤鄢,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一起努力吧!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2】

革命——造反,在阿Q看来是自己时来运转的好契机,不能错过。其实,他是被革命风暴中的沙粒迷住了小眼睛,正浑浑噩噩着呢,就一下子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里。不是革命党,却被认定为革命党。官老爷们指鹿为马的能耐的确“不同凡响”,砍起脑袋来也确乎“毅然决然”。阿Q在急着立功请赏的官老爷面前被快刀斩乱麻了,稀哩糊涂地替混进革命党里的败类——只是打着革命旗帜而实则干着打家劫舍的人背了黑锅。只是经过三次审讯,浑浑噩噩的阿Q就被拉到街上游街示众,最后在人们幸灾乐祸的哄笑中被剥夺了生命。

在小说中描写最细致、最发人深思的部分就是阿Q见到官老爷们时,膝关节立刻就会自然而然的宽松发软,就会习惯性的跪下去;被关进牢狱,他竟不怎么当回事,竟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候总要在纸上画圈圈,总要被抓进抓出的。就在被拉出游街示众并准备当作杀一儆百的角色时,他居然还能泰然自若,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是要杀头的,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是要游街示众的。在死神扑来时,他还能使用自己特有的精神疗法了以自慰。不过,最后的生死关头他终于还是看清楚了恶狼一样的眼睛,既诡异又锋利。

诚如鲁迅所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的,我们的主人公——阿Q就是在沉默中灭亡的。在阿Q身上所折射出来的五彩斑斓,以及世态炎凉的挖掘可谓入木三分,针砭时弊可谓一针见血。阿Q所生活的那个封建社会就是一个黑色的大染缸,往劳苦大众的骨子里灌输了多少劣根性?不难想象得到。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3】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作之一,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把主人公阿Q自我安慰、封建迷信和不敢面对现实的性格描写地淋漓尽致。

阿Q是一个典型的贫穷流浪者,过着整天被人欺负,又不能还手的生活,可就是这样他也能过得逍遥自在。作者在第二章《优胜记略》中写道:“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村民,他都不放在眼里。”

正是因为这样,阿Q才无论遇到谁来欺负他,他都能自我疗伤,即使被迫说自己是“畜牲”,他也能认为和第一次当秀才一样。刚赚来的大洋丢了,他第二天就能忘。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4】

“精神胜利法”至使他苟且地活了一生,专门受人欺压,而自己却不会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他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是专门给别人调侃的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他根本翻不了身,因为他是不会懂得一种外在与内在都胜利的感觉,他只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胜利。

阿Q的心中是期盼革命的,因为只有革命才能使他有新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和一路“革命人民”一起闹“革命”,可是他在土谷祠的“革命”就等同于土匪强抢他人财物,这也正因为他独特的一套心理医疗法所致的思想:极端地认为真正的革命就是这样的。其实不然,正和他想象的相违背,在他的一生中,缺乏的不仅仅只是钱,还有感情方面!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5】

像我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看过一本书之后还要写读后感,感觉好奇怪,一定会有好多人笑,这我知道。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我所知道并会运用的词语真是廖廖无几,不过也没有什么丢脸的,勇气可嘉。

《阿Q正传》,如果没有导读,看完了这本书,我只会觉得阿Q这个人好让人看不起,失败都不敢承认,自己欺骗自己,真是一个既卑微又渺小的人物,这种人有什么可写的?还会因为他而使这部短篇成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怪异。由此可见,我的大脑还真是有够平滑的,只看到表面的东西,怪不得一天到晚能吃能睡的,原来是因为想法太过简单。

通过导读的帮忙理解,我才知道,鲁迅不愧是鲁迅啊!像连环画似的一部作品居然有这么深层的含义,批判的是中国人的这种阿Q心态,不得不承认,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着阿Q的影子。这部作品不只是一种揭示,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醒,鲁迅先生适时的给中国人打了预防针,消除阿Q心态,让阿Q的形象仅仅是回忆中的典型。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6】

我要看《阿Q正传》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寒假里趁着为数不多的日子细细的读完了《阿Q正传》。总觉得,我与阿Q曾经有过在一起生活的时光,而不是那么的生疏,躺在床上左思又想,我到底在什么时候与阿Q在一起过呢?最后我终于没有想出来,可是我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发现鲁迅先生所再现的是当时中国人堕落的典型,更是现在的中国人的典型,难怪我是觉得怎么如此熟悉啊!

阿Q无名、无姓、无籍贯,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也是当时社会中被压迫、被剥削的最最底层的人。

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失败,却未能激发阿Q的斗志,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心理平衡。

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鄙视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就讥笑未庄人的“未见过世面”;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还反映出某些民族共性。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7】

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不禁思考如今的社会情况。在鲁迅笔下《阿Q正传》中的“看得人们”、“闲人们”、“大宗”同样有病。病差不多有四种:自私心、虚荣心、看客心和势利眼。在书中,阿Q以为革命是为自己谋利益的有效手段,等于造反,等于抢钱。反观如今,又有多少人忙忙碌碌,无非是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便是自私心的表现。谋求个人利益不要紧,还要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于是,耳边会经常听见,我认识某个人非常厉害,就像阿Q所说那样“我们先前可比你们阔多了!”接着你比我吹撞出火花,于是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的场面也经常涌现出来。就像阿Q对小D和王胡,这便是虚荣心膨胀的病状。真动起手来,像阿Q那样求饶的并不多,算是比他倔多了。

但在公共场合起哄的人、爱看戏的人恐怕是不少,这便是看客心。而势利眼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器官”,看看现在社会中的典型现象,我们便对阿Q和赵大爷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诸多的阿Q病存在于周围人群中,有些风气又如何不同于阿Q了,于是这就有了开头的例子。

例如遗传病也好,亚文化也罢,至少我们目前不能否认他们的存在。我们远离了那个时代,但阿Q的病离我们似乎并不远。

我想,似乎应该到了下猛药的时候了吧!

我真心希望大家远离这种病。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8】

《阿q正传》是出悲剧,是个让人发笑却又发人深思的悲剧。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它拍摄而成的电影《阿q正传》更是影坛上不可多得的立体鉴赏素材。

影片中的阿q是个去过几次城却封闭落后的农村流浪汉。他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的具有无知﹑狭隘﹑愚昧﹑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甘屈辱﹑自轻自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和麻木的“精神胜利法”。无论别人怎么说他,怎么骂他,他都会以他独特的方式战胜别人。

那个社会很残酷,这主要体现在酒店老板和赵太爷对阿q态度的几次转变上。影片一开始阿q去酒店喝酒,老板不让他赊账。当他调戏吴妈被大家知道后,便更让人不拿他当回事,去喝酒时老板及客人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漠。而因为也姓“赵”去赵太爷家贺喜,被赵太爷呵斥“你也配姓赵!”可见他是多么地被人瞧不起。后来阿q从城里回来,有钱了,去喝酒老板主动提出“可以记在账上嘛”,客人们也主动和他套近乎。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9】

刚刚读过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的一段《阿Q正传》。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说阿Q这个人,欺软怕硬,每每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就会非常不服气。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会欺负他。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描写的是阿Q,但是这篇文也体现了当年社会产生堕落的中国人,阿Q这个主人公主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堕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庸俗。但是,在这段文章里,最深刻的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界带给自己的压力与挫折,他只能想尽各种办法俩逃避现实,用这种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己。

阿q,这一个人,代表了当年整个中国的形象,同时鲁迅先生也生动的表达了阿Q这个人的特点。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10】

瞳孔里的世界,不规则,不完整。

——题记

(一)

说实话,我真的害怕看到对面这个人的眼睛——犀利,透彻。他总能一针见血地看出我的种.种然后将我批得仅剩下一堆残骸,嶙骨。

阿Q也是如此:

一个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乡下人;

一个不知道为何姓的荒.唐人;

一个血液中流淌着卑微的奴隶;

……

我不敢在往下写了,仿佛有人在背后紧紧地扼住了我的脖子,越来越紧,无法呼吸。

(二)

面队这个旧营垒中杀出来的斗士,我注定要被囚禁于万劫不复的地狱。周遭的人,哦不,应该是鬼令我毛骨悚然,虚伪,懦弱,愚昧,成千上万的阿Q向我的袭来,我奋力挣扎才偷得一息苟延残喘。斗争,是我唯一的出路。

终于明白:我所要告别的就是“人生至此,将何以堪”的喟叹;我所要面对的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高唱。

也终于明白:可以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可以是乌衣巷口,暮古晨钟;亦可以是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一切的一切只是需要我有一颗果敢、仁爱、向上的心。

(三)

闾秋露薇说:“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没有了就真的没有了。即使后来进行复制,也不可能真实地代表人类那段历史。被切断祖先历史的人们,没有前身,如同被丢弃在没有重力的世界。”是的,我已经失却了小桥流水的未庄,也忘却了字正腔圆的未庄人的语言,然而阿Q的灵魂却像场瘟疫遍地蔓延,并且愈演愈烈。悲哀,在这个宁静而平常的子夜,泣不成声地划过一条时隐时现的轨迹,虚伪一如既往在墙角冷笑,乐此不疲。

曾经的如椽之笔,锋芒万丈,杀敌无数,但逝者难再,此时此刻,我只能汲汲于拯救自己。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我平庸的生命泛起涟漪,像一阵疾风,撕开种.种借以遮羞的创伤,将一切正常,平常,同时也十分庸俗的自满生态,最终剥离其渺小猥琐的内核,仿佛在期盼希望的前夜被钉在了毁灭与新生的十字架上,用拼搏和挣扎抗拒懦弱,用追求与信念期待涅磐。

终于学会在社会的急流中颠簸,在生活的泥淖中搁浅;

也终于学会实实在在,不装聋作哑,不故弄玄虚地生存。

阿q死时才三十出头,他短暂、并不富裕的一生虽常有不顺,但基本上是快乐自在的,着得益于他的“精神胜利法”。这让我们明白了人生有时是需要“精神胜利法”的。

感谢生命!

再见阿Q!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11】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述,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此刻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我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终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能够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劳,痛苦。人们都不爱国,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国,成了奸细。

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可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我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祠里落脚,然后务必强迫理解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十分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能够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可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就应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提高。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12】

鲁迅先生喜欢嬉笑怒骂,讽刺是他常用的写作武器。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刻薄的人。他的嘲讽用在那些不识时务的政治家身上比较贴切,而用在那些本应在世间受到怜悯的可怜儿身上就不尽人情了。看看鲁迅先生写的每个章节的标题:优胜纪略,恋爱的悲剧,从中兴到末路,大团圆……让人看了只能赶到无奈而又无力的微笑。

他是一件工具,在家务繁忙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他的存在,他是一个被人遗忘在角落的社会最底层人物,他很可怜,但又不至于让人们对他像对祥林嫂那般产生怜悯,因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他虽然会迫于生计去做短工,但也是得过且过,对于与他的命运那样悲惨或比她更不幸的人们他采取的是其它人对他采取的态度――侮辱、欺凌,是个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实在我看来阿Q是未庄所有人的缩影,又或者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愚昧无知,阶级思想严重,没有人权意识,具有嘲笑别人的不幸从而达到自身心理平衡的精神胜利。但这又怪得了谁呢?当时的人们都没有知识或思想上的觉悟作为武器,来抵御压迫。

他是一个小丑,在人们空虚到百般无聊的时候,便去招惹他,将他仅有的自尊心都踩在了脚底下。俗话说,狗急也还会跳墙。阿Q被羞辱后本能地与别人打了起来。他打不过而他也终究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气最后还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败了,在精神上,他还是个胜利者,以他的想法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样一句话就能让他心满意足地离开。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怜又恨的人,因为小事丢了工作,赔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唯唯诺诺地受摆布,受压迫,还能麻木到将变卖家当所剩的几文钱拿去若无其事地喝酒。我真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灵魂!他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外,过的日子都是糊里糊涂,后来,他到城里作了贼,偷了小东西回到未庄,身价就一下子涨了不少,但好景不长,因为参加了“革命”被捕,成了杀鸡儆猴的替罪羊。但鲁迅先生终究是睿智的,他将阿Q的愚昧借着去杀头又深刻地,血淋淋地刻画了一番。最精彩莫过于文章最后两段,将民众的麻木地平淡描述了一番。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篇13】

今天,我看了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他笔下所描述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的堕落的中国人民的典型。

《阿Q正传》主要写了一个叫阿Q的流浪农民,他身受剥削和压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阿Q没有家,只能住在土谷祠里,每天只能给人家做短工。

我有时候很可怜阿Q,因为他总是受人欺凌,而有时又很讨厌他,因为他很不争气。对阿Q满足于现状,鲁迅先生在文中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每次被人打了之后,就幻想是“老子被儿子打了”,斗不过假洋鬼子时他就把气全都撒在了小尼姑身上,或挑衅比他更弱小的小D;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人们所说的“阿Q精神”。

说到“精神胜利法”,其实我也不该去嘲笑阿Q,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例如有一次在学校,我跟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因为打篮球争地盘而吵了几句,就开始打了起来,打得不可开交,你一拳,我一脚,可凶了!突然,那个人使劲推了我一把,我的脚没站稳,重重地倒在了地上,大哭了起来。随后,那个人便溜之大吉了。我一边擦眼泪一边心里想:“哼!太可恶了!不就是年级比我高,力气比我大吗,还比我矮大半截呢!说不定年龄还比我小,弟弟打哥哥,不成体统!”现在想来,也觉得自己很可笑!

这篇《阿Q正传》就是鲁迅先生为解剖中国人的国民精神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环境下一些中国人的病态。可悲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病根依然未除。

17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