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范文

时间: 邱妹21268 分享

  《平原上的摩西》是那种读起来很酣畅的小说,这一点和余华的《兄弟》很像。从写作风格上来说,两人的文字都相当平易。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范文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范文一

  《平原上的摩西》写的好,这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不需要我再人为堆砌溢美之辞。

  这本书出来的时候,现实主义的风再次让市场心旌荡漾,似乎写颓了的作家重新发现了一片田地,即使这地已经被刨过好几轮。

  应该说,余华那辈作家和导演都从现实题材里谋到了好处,他们是经历过动荡的一代人,而到了70后,80后,现实却成了笼中之犬,空余在远处狂吠的份,但不能走近,走近丧失美感。

  如果有人悉心观察每天的社会新闻,一定会发现,在中国,现实即魔幻,魔幻即现实,所以并不用费力编故事,遍地都是光怪陆离的故事,其重点在于拼接与组合。

  可以说,《平原上的摩西》第一个震惊我的是结构,其次是语言,故事案件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处处密布巧合,巧合容易沦为俗套,如何拆解,使之变得面目不可憎,这是一个问题。

  双雪涛在创作谈中几次三番的提到,他在写完小说后会不断的删改,力求不留水分,通常写一个中篇,却有长篇的密度,这其中,当然有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作祟,但又全然不是欧美谱系的风格。

  仔细看全书的语言风格,其实和阿城的《棋王》一脉相承,平淡叙事里的非凡起伏,往往是一些看似日常的对话(其实机关密布,字斟句酌,你乍一看觉得现实里的人的确是这么说话的,仔细一想,不可能,有说话说得这么带劲的,但少,你不可能强求一个修车师傅句句都是滴水不漏的人生哲理,这里头存在一个技巧,如果是搬上银幕,这些台词直接就能拿来用,我想这也是《平原上的摩西》易于被改编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会有人说,一个底层劳动人民怎么处处展现知识分子似的智慧,我觉得这倒没必要深究,本质上还是小说,还是故事,还是传奇,经过深度加工,拿出来给你一看,你嗅到的都是天然味道,这就够了,没必要较真,较真丧失美感。)

  《平原上的摩西》乍看是以每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来串联的,但肉质紧实均匀,没有肥腻之处,没有流水账,一句话可以牵扯十万八千里的罪案,这就是在访谈中,双雪涛所提到的时间,时间是故事的利器,它有本事将日常裁剪出惊奇的底料。随便举两个人物,就说庄增德夫妇,开头仅写其交往过程,以水面暗喻两个人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但作者不急,临到故事渐入佳境,才抖落包袱,告知所有人:原来丈夫于妻子有着杀叔之仇。

  到这个时候应该洒狗血了吧?怎么想也觉得是八点档电视剧了,但老司机很稳,老司机说“你要开,你开,这把我不开。”一个“克制”拔高了全书的基调,本可以拿出来做文章的戏剧点我做掉了,轻描淡写的做掉了——在时间里,在大时代里,人们的悲欢喜乐不值一提。

  写人物,必须把人物的八辈祖宗都想透了,这个人是什么人,她的父辈做过什么,她的下一代如何,这本身就是故事,是个人史,《平原上的摩西》里遍布个人史,每个人的故事串起来就是时代,这也是路内《花街往事》和颜歌《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好看的原因所在。

  在回归现实叙事的过程里,有的作家找到了方向,有的作家直接走丢了,如何能在现实肌理里走得更远,这和作家本身的秉性有关,和个人的审美情趣有关,和其在现实里走到的深度有关。

  我觉得不必去看双雪涛的小说,光看其在现实生活里微妙的发言就可窥得其创作观,他应该可以走得很远,比所有人想象的更远。

  导演需要有点儿“迷影”情结,作家需要点儿“迷书”情结,我时常想起双雪涛说他在银行里上班的寂寥岁月,没事的时候就打开文档看小说,一遍一遍的看,我现在也是如此,在泥泞中独行,希望得到解放,在困境中找乐子,找到一点是一点。

  .S. 我一向对有希望的东西心存宽容,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本书不能归到什么大师那么玄乎其选的说法里,但至少存在着真正意义上打动人心的动心,这便足以。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范文二

  第一篇惊艳,平原,摩西,粗粝的寒冬,荒凉的土地。东北在文学和影视里成了萧瑟的符号,成了中国另一处角落。构成一张图的那几个人,在人生漫长的冬季里,等待着以为的目的地,他们谁都知道那不是春天。

  第二喜欢安德烈,笑出声,但结局又回到平淡,像无数自以为是的青春小说,人生不过是死或疯。后面几篇从高峰直落,成了平庸。

  本想写短评,超了字,就多写点

  双雪涛还没像如今出名我就认识他,因为那个华文比赛我也参加过,我听说一个银行职员拿了首奖,心想说不定我也有些机会,就投了也是速写成的<死囚的等待>,第二屇还是第三届,结果当然落选。

  他是沈阳人,拿了头奖,同样在金融系统工作,结果他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位置,我还在瞎混。很久很久不读同龄人的书,要不就老子牛X,要不就是文青的无病呻吟,80后吃奶期太长了,真格起来,全身疼。

  读这本书有拍案叫绝,也有失望不屑,但更多是希望,对他,也是对我。

  不出意外,我的第一本实体书将在年内出版

  希望这迟来的长大,尽早些来。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范文三

  《平原上的摩西》是那种读起来很酣畅的小说,这一点和余华的《兄弟》很像。从写作风格上来说,两人的文字都相当平易。双雪涛给人的感觉是每个人都坐在那儿平静地讲述自己的生活,也许每句对话都很平淡,但每个人把自己的那一块拼图拼上之后,故事的全景便赫然耸现。惊叹巧合之余,不得不佩服作者逻辑缜密。

  《平原》开头部分颇像多年前热播的刑侦剧《重案六组》。随着悬念一步步解开,一群小人物的命运也一一呈现。很难说谁是这篇小说的&ldquo;主人公&rdquo;,也许这正是作者有意回避的问题&mdash;&mdash;在时代面前,连高大的毛主席都得让步,而平凡的大众,那些在底座上保卫主席的战士,什么时候当过主角?也许多角度叙事的目的之一,就是给予每个人平等说话的机会。与传统聚焦&ldquo;主人公&rdquo;的叙事相比,这种方式暗含了作者对每位小人物同等的尊重。

  回到人物本身。双雪涛讲述了两代人的故事,虽然每个人的性格都刻画地相当出色(如生活上粗心大意、但醉心文学的傅东心,一&ldquo;粗&rdquo;一&ldquo;细&rdquo;,看似矛盾,实际非常真实),但对话部分略显单一,没能达到&ldquo;一开口就知道是谁&rdquo;的效果。下面说说我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mdash;&mdash;庄树。有人说,在优秀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庄树就是一个很能引起我共鸣的人。他从小顽劣,没能成为&ldquo;父母想要他成为的那种人&rdquo;,但他&ldquo;执拗、认真、苦行,不易忘却&rdquo;,有自己的想法和信条,&ldquo;想干点对别人有意义,对自己也有意义的事儿,这样的事儿不多&rdquo;。现实的残酷每天都无情地碾压这每个人的个性,正如双雪涛本人所说,&ldquo;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时,就会越来越发现,坚持自己是多么困难。&rdquo;也许是旁观了父母那一代人个性遭到压抑,庄树选择当刑警的&ldquo;反叛&rdquo;似乎体现了80后身上某种&ldquo;个人意识的觉醒&rdquo;。可以说,两代人之间的差异被刻画得很微妙,与毛主席像被推倒所象征的时代变迁相呼应。

  时代变迁在小说中既有明显的标志(&ldquo;1995年&rdquo;,2007年,&ldquo;红旗广场的主席要毁了&rdquo;,&ldquo;盖了一半的鸟巢,一片狼藉,好像被拆了一半&rdquo;,&ldquo;95年在深圳打工&rdquo;),也有隐约的暗示(如庄树和其父母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用庄德增的话说,&ldquo;那几年好像一晃就过去了,好像都是一年一样&rdquo;。双雪涛没有刻意去表现时间的流逝对人的影响如何,只是不经意间把许多小人物的生活轨迹勾勒出来(如五个被杀司机的人生经历,孙天博母亲出走之后的生活轨迹,主席像前狙击的退休职工等),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深意。

  小说的结尾于平淡中给人以希望。两人对话的郑重气氛最后被&ldquo;平原&rdquo;背后的双关所打破,它既连接起现在和过去那段温馨的生活,又寄托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湖水可以变成平原)。一切仿佛都是命运和时代玩的文字游戏。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范文四

  平原上的摩西

  看完觉得不过尔尔

  细想觉得有很多多余的线,也有一些很不圆融的地方,作者把它当作电影来写的,所以有些就是糊弄过去,而不是考究过去。要说有什么新的,那就是 把画火柴盒图案这种工作呈现了

  大师

  总觉得模仿阿城的棋王,以及有小时候看故事会呀那种90年代小说的感觉,有点和这新时代隔阂。

  我的朋友安德烈

  更加隔阂了,不上不下的那种心情

  总结

  故事大开大合,但结局小而又小,是评论们说的那个样子:宽阔宏伟而归于平淡。

  再有一点就是犀利劲儿,和现在青春纯爱不一样的口味

  跛人

  作者亲临着那些边缘人边缘事,边缘的工作&hellip;&hellip;

  在我们才觉得人生不可能完美如人意的时候,给我们看这种从一开始就千疮百孔从未有过完美可能的

  又想起小学时候听说的一个大姐姐的名号:夏丽芳子。我很艳羡的说初中就要这样一边外面混一边好好学习。

  长眠

  这篇,我想我为什么写东西的时候一根筋轴着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呢?我要是放过自己这一点应该会轻松写文很多

  无赖

  无赖,无奈。写着么惨的故事是有什么用呢?我的父母幸苦经商,让我们能不这么狼狈混沌的物质生活。不是这么惨的人生就写不出人性了?

  冷枪

  实话,有些描写的地方我跳过去的,只看故事。啊,讨厌这样的故事外衣,当然内核是很屌的,也是我想写的,只是我写不出这样的外壳吧。

  大路

  我的经历真是苍白缺乏,说不出什么吊炸天的故事。这一篇打动我,为什么而活。&ldquo;我只是活着,看看会不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rdquo;

  走出格勒

  哎,想起我苍白疏离的童年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范文五

  周日下午,一口气读完整本书。作者的短篇小说集,第一篇同名小说最精彩,是个很好的悬疑剧本,腰封上也说在筹拍电影。

  故事的细节会给东北出生的80后带来很多共鸣吧。不是艺术加工里的东北记忆,大红大绿的审美,二人转的乡土唱腔或者赵家班的幽默,而是那些你以为已然忘记实则早就融于生命的记忆碎片。

  童年时并不能理解,为什么颇有才情的长辈生活忽然潦倒起来,姑姑家里怎么那么多纺织厂出品的秋衣秋裤。

  也听到家长里短,讨论谁家的男人醉倒在雪地活活冻死,谁家的女人不会过日子净整些没用的。

  也有同学忽然说不念书了,去当兵,去打工或者接了父母的班。还曾在街上遇到辍学去蹬「倒骑驴」的同班男生,远远地拉低了帽檐。

  还有粗暴的老师,寻找新的打骂方式和捞外快似乎是他唯一的乐趣。

  以及第一次去满是「磕头机」的油田城市,惊异于本地同学的家长基本都在一个体系。

  共和国长子的落寞,改制给底层人民带来的烙印,地域文化中抹不去的对体制权力的向往,都在作者平淡的讲述中展现。

  最有感触的一个细节是《自由落体》里的配角,银行下班后会去学校停课,问其原因,这样「感觉明天也不太可怕」。

  非得经历过绝望与无聊,才知道那些看起来没有意义但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事情的意义。
 


平原上的摩西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圣经读后感范文5篇

2.《奇风岁月》读后感范文5篇

3.《名人传》读后感范文5篇

3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