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关于《远山淡影》读后感5篇

时间: 美怡21215 分享

  从情节上讲,它淡漠而琐碎,并无剧烈的起伏开阖,人物情绪的变化也都以一种克制的气氛叙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远山淡影》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远山淡影》读后感一

  从技法和故事的角度去解读,已经很难像后序一样深刻了,我想,远山淡影这部小说里还有些别的什么触动我,这份触动如同第一次读杜拉斯的《广岛之恋》一样,令我产生了一种淡淡的共鸣,或许,这正是“历史”这座远山在我们心头留下的“淡影”吧。

  书中对于二战后的态度,对比最为强烈的是悦子的公公“绪方先生”和在报上登了文章的松田重夫二人,这两个人侧面体现了当时日本战后思想状况混乱的局面。与当时大兴土木的“向前看”重建工程不同,战后思想处于急需重建的状态下。一方面,军国主义思想在战后被视为“教给孩子们可怕的东西”,“不能看、不能问”的极权思想被认为是战争失败的缘由, 在他们看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近代化”只停留在物质、技术层面,在精神上并没有确立“个体独立”,没有完成“民主化”的任务,这样的“残留”与极权主义结合便构成了战争的根源 。另一方面,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勤劳致富”的观念依然存在,战前担任校长的绪方先生为代表的接受战前思想并且拥护和传播的人,却认为打败仗不过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而非日本正统价值观出现的问题。显然,‘为工作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心血’是旧时期人们的原罪,战争在当时给国家带来的只是朝气蓬勃的希望。还记得宫崎骏在《起风了》当中描绘的堀越二郎,在制造飞机的喜悦和作为杀人工具的残酷之间,受蒙蔽的民众自然是无法得知这一切的,于是,一切都是勤劳、心血、努力,同时也是罪恶的果实。

  当然,这不是历史小说,这只能是从中窥见的一丝历史的气息罢了。书中的藤原太太仿佛代表着战后努力让生活轨道恢复的一批最乐观的人,虽痛失亲人,但是藤原太太还是礼仪得体、亲切待人。“那种地位的人竟然去开面馆”,可是战争的阴翳仍然不断地不断地覆盖着,虽然悦子不断地说着好话,仍掩饰不住绪方先生的唏嘘之声,这或许也是本书那淡淡基调中的忧伤吧。而佐知子,或者说悦子的代言人,在藤原太太的面馆打了一段短工后,便徘徊在去美国和留在国内的伯父家的决定中,一方面,佐知子是不愿意在这充满痛苦和战争阴云的土地上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的,她那样宝贝那套浅白色的茶具,正是她向往繁华舒适生活的体现,而美国,正是这样一个她向往的港湾,那里有丰富的物质生活,那里可以重新开始。一方面,佐知子却又无法依靠一个丑陋的花花公子在美国生活,这会使她不安定,一切又使她犹豫。战后的日本充满着佐知子这样的人,或许我们都曾见过一些为了躲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人,景子,或者万里子这一代战后度过童年的悲剧,不仅是战后国家居民的悲剧,或许也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历史伤疤。

  《远山淡影》读后感二

  读远山淡影的时候一直在想,作者到底是不是女人,不然文笔怎么能够如此细腻。就像山水画一样,一切真相都朦朦胧胧的隐藏在记忆的薄雾里,全凭读者的想象和理解。

  我想,佐之子和悦子并不只是同一个人的阴暗面和光明面,她是女主角在不同的时期的样子。其实在女主角回忆的那个时空里,佐之子才是真实的她,而悦子是早年前的她。她只是不敢面对佐之子那样的自己,而把真相掩藏在迷雾中。

  可以想象,当她还是悦子的时候,她是一个还算幸福的女人。有一个能干的丈夫、一个待出生的孩子。或许是战争,她被迫寄居于伯父家,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她的内心越来越扭曲,对待孩子越来越忽视。她想要逃离,所以委身于一个酒鬼,只盼望能带她们出国。

  其实作者写的很模糊,我们并不知道那个美国人,究竟是不是她现在的英国丈夫。或许她只是为了掩饰,把英国说成了美国。或许她真的在之后的日子遇到了一个英国人。书中没有一句关于她第二任丈夫的描写,只知道他已经去世。

  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在想,悦子和佐之子这两个女人,似乎像同一个人。而全书的高潮无疑是佐之子溺死小猫之后,悦子去找孩子的时候。

  “你是怎么了?”我说,“你为什么这样子坐在这里?”

  “我不想走,明天我不想走。”

  我叹了口气。“你会喜欢的。每个人对新事物总是有点害怕。可你会喜欢那里的。”

  ……

  “不管怎样,”我接着说,“要是你不喜欢那里,我们马上回来。可是我们得试试看,看看我们喜不喜欢那里。我相信我们会喜欢的。”

  这是全书第一次,在悦子和孩子的对话里,出现“我”和“我们”。在“佐知子”与“万里子”发生溺猫冲突后,对话的双方突然间转换成了悦子与“孩子”。这很像一个人在情急之下说漏了嘴,也更能衬托出,“我”和“孩子”在走与留之间的矛盾。

  其实佐之子一直知道,万里子,也就是景子,去了英国不会幸福。是她想要过新的生活。她强迫孩子跟她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认一个讨厌的男人做父亲。景子死后,她很清楚这是她的错,她反反复复的回忆,看到荡秋千的女孩想到景子,又在梦里梦到女孩。我一直觉得她的本性就是悦子,只是可怕的战争摧毁了她的优雅、从容和爱。她为了生计,只能变得冷酷。

  在景子还在她的肚子里的时候,她还是个幸福的女人,幻想着当一个好母亲。是战争让她变得冷酷。她为了逃离,赔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区别是在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妮基和景子在小时候一样倔,性格也很像。可妮基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女性,而景子则郁郁寡欢,最终自杀身亡。

  应该说悦子这个母亲要负很大的责任。景子在小孩的时候,得不到妈妈的关爱。妈妈为了去和美国人约会,让她一个人待很长的时间。她不能去上学,又被其他的孩子欺负。她的倔强让她咬牙坚持。在她宠爱小猫的情节里可以看出,景子其实就是个可怜又可爱的小女孩。她恳求妈妈让她抽奖,只为了给小猫一个篮子。她其实很想回伯父家的,安子也答应让她继续养小猫了。而悦子为了去英国,狠心溺死了小猫。景子作为一个小孩子,也只能冷着脸站在一边看着。

  每每想到这个情景我都觉得心里很痛,一个倔强又得不到爱的小女孩的形象在我脑中迟迟不肯散去。读完这本书,我想了很久。我想一本好书就是真实的展现复杂的人性,似乎人人都那么可悲,你不知道该去责怪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悲剧的发生。或许该责怪的是残酷的战争吧。

  最后我想说一想悦子的丈夫。她的丈夫是一个很自私的人,或许我没有资格这么说。他的思想受到战争的冲击,与他的父亲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在表面上是个孝顺的孩子,对父亲恭敬有理。他与父亲下棋,来了两个客人,他们痛痛快快的聊天。客人走后,父亲请求他把棋下完,他看着报纸说累了,改天再下。其实一个人能伤害到的,都是爱自己的人。年迈的父亲需要人陪伴,他却只能做到表面上的敷衍。当后来发生争吵后,父亲提出要离开,他表面上说好可惜,才有时间可以陪陪父亲,心里又是希望父亲赶紧走。他对待妻子也是如此,他们在家从来没有什么深刻的交谈。这样的男人,何其多啊!

  远山淡影这本书不仅仅写了一个女人和孩子,还有日本战前战后普通家庭的生活,父亲与孩子的矛盾,新旧思想的矛盾。

  本书的语言也很有特色,我们常常能看到一句话重复三四遍。安子来找佐智子的时候,反反复复说该走了,父亲会担心的。佐智子反反复复的强调都是为了孩子好,当母亲的一定是为了孩子。只有一个人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时候,他才会无力的反复强调吧。

  悦子在我心目中有点像黄菡,单纯、优雅、善良。当佐智子出于倾诉欲,逼着她问美国人的时候,她居然问了一句,“他长什么样子?”她的善良让她不忍心问使人难堪的问题。这么好的一个女人,在战争的摧残下,变成了佐智子那样的“鱼眼珠”,可悲可叹!

  《远山淡影》读后感三

  日本人的小说看得不少,这一本其实也和我看过的大多数日本小说类似,看似漫不经心的、干净的叙述里,穿插着一些小心机、小绝望。作者用不华丽的语言,就能渲染出夏天长崎的山坡,闪着光的那一小片海。下雨后泥泞的土地又被太阳晒得干燥了,回忆里那个当着秋千的小女孩,以及其他的美好的不美好的景色与回忆一晃而过。情节对于一部好小说并不那么重要,特别是事实部分,事情本身是如何发展的,阅读本小说是并不可能发现的,因为本书全部的叙述几乎都来自回忆、来自对话,相信哪一部分,不信哪一部分,基本上读者说了算,所以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也都来自对话,不用有太多的描写,就可以基本上对人物勾勒出一个轮廓。总体来说,是一本好小说。

  但是好坏与自己的好恶无关。如果说很喜欢本书,那也的确是谈不上,类似的穿插倒叙、一人分饰两角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旁人的话表现人物内心的小说,应当是太多了。另外,本书的情绪渲染也是淡淡的,像是得了抑郁症似的,爱与恨都不很明朗,而是混沌着,漂浮着。相比于杜拉斯《情人》,那种被压抑的爱与深深的绝望,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读书体验。简言之,就是我并不很喜欢这种温吞吞的叙述。所以个人认为本书是不值得评五星的,甚至四星也很够呛。如果说本书有什么喜欢的地方,那应当第七章里面,日本小说里特别常见的那种神定气闲的感觉,以及很切题的“远”与“淡”。看本书的时候正值隆冬,夏天的样子似乎被简单几笔勾勒出来。如此强的画面感还是需要很多笔力的。只是一整本都这样写,未免就有些乏味了。

  《远山淡影》读后感四

  石黑一雄也没逃出亚裔作家卖弄母国文化的怪圈,灵感来源于侨胞难民的口述,这是一个别人的故事,只在最后章一个微小细节点醒了读者,“我邻居”就是我。

  作为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独白式的叙事和作品立意都与后来的作品有很大的差距。

  叙事线很单调,佐知子和万里子在日本盼着去美国做美国人,景子和“我”在英国一个抑郁自杀,一个搞不懂混血女儿妮基已经西化的生活和思想。

  景子的自杀让“我”想起了出国前颇为不堪的过去,“我”只能借由佐知子的身份回忆起景子从一开始对移民的反抗情绪。同时,佐知子也在不断为自己辩解“是为了女儿”“女儿的前程”。最后回到现实中时,“我”的心理防线的崩溃便是忆起景子最开心的一天。

  “我”本质上也是孤独的,通过和妮基的相处她意识到虽然自己一直对这个国家向往且扎根多年,但是依然是一个异类,具有文化的隔阂。这个国家的现代人想用自己不愿想起的过去作诗,这个国家的丈夫膜拜自己一直想摆脱的文化,她和景子一样,母国的根一直纠缠在她们的血液里。不同的是,景子用自杀的行动符号化地展示了“异国风情”,“我”只能在故事中里找回自己。

  在景子短暂的生命中,“我”和她像两棵彼此孤离兀立的树,但在异国泥土的覆盖下,她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她们把根纠缠在了一起。

  《远山淡影》读后感五

  悦子的女儿妮基,来到悦子在英国乡下的住所。 在落雨的窗前,两人谈论起自杀的景子,像谈论一个很久以前的朋友,陷入悲伤,又有点躲闪。 故事转入二十年前的日本长崎,那时悦子是个怀孕中的日本女人。战后的长崎,城市重建,高楼迅速立起,人们刻意回避战争话题,但伤痛如影随形:独自抚养小女孩的单身母亲,经营面馆的丧夫丧子的老妇,还有虽未明说,但凭着只言片语推测到的,在丈夫死去后重组家庭的悦子。 作者石黑一雄是日裔英国人,但他着重强调,所有的故事与殖民无关,与历史无关,与文化冲突无关,长崎只是主题和故事构思完成后,他最后为故事寻找到的合适的地点。所以,尽管读者都难免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日本二战后的余殇,但既然作者解释了,就不要过多执着于对故事背景的解读上了吧。 “回忆”是石黑一雄几乎所有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重要形式,《长日留痕》中,一位英国管家在旅途中如穿珠子似的,回忆在贵族城堡中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往事;《被掩埋的巨人》中,一对公元六世纪的不列颠老人,在寻找出走的儿子的途中,也逐渐找回了丢失的记忆,随着所有人记忆的找回,不列颠和撒克逊两个族群的仇恨重新被唤起;《远山淡影》中,悦子在英国的乡村别墅中与英国女儿妮基的对话,让她回忆起二十年前发生在长崎的一段往事…… 悦子的回忆模糊不清、充满矛盾和混乱: 悦子在怀孕时遇到一对母女,女孩因在战争中见到了残忍的一幕而变得诡异和敏感;母亲不顾女儿的抵抗,执意跟着一个丑陋的美国人去美国,虽然口口声声说一切是为了女儿的未来,但谁都看得出她的自私。 悦子是个善良淳朴的日本女人,对这对母女给予无私的帮助,但联想到二十年后英国的境况,不难想到:那个自私的母亲就是悦子自己吧,美国也不是美国而是英国,而那个诡异的女孩就是她强行带到英国的大女儿景子。 从小就遭受精神创伤的景子,被母亲强行带到文化差异巨大的西方,母亲很快再婚并生下二女儿,新家估计也没给景子太多的关怀,她最终在英国崩溃自杀。 石黑一雄说:“我喜欢回忆,是因为回忆是我们审视自己生活的过滤器。回忆模糊不清,就给自我欺骗提供了机会。作为一个作家,我更关心的是人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人心复杂,会美化回忆中的自己,甚至会扭曲回忆以求心安,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那就是事实,悲痛、悔恨、仇怨,这些不好的情绪好像就能被掩埋似的。悦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传统的日本良人,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回忆那对母女——其实就是自己和自杀的大女儿——的故事,正是表达了作者的意图:人不愿直面自己的不堪或痛苦,于是借别人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 整本书是由悦子一个个回忆片段拼凑而成的零散故事,读者要靠自己的想象填补回忆的空白,纠正回忆的错漏。 人物之间,维持有距离感的互相关怀,最亲近的人,也礼貌而克制。有很多对话,但不浓烈,带着物哀的美感。神经质的女孩、带有象征意义的猫、溺死的婴孩……估计因为套用了日本的背景,石黑一雄的行文风格和意象的使用也有意或无意地贴近了日本。 …… 我们看书,会震撼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的波涛婉转,会佩服文字运用的老到,震惊于作者人情的练达、思想的通透。但有一些书,不在此列,不好描述,喜欢上,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切切实实存在,不喜欢一个人,是没“感觉”,喜欢一本书,是有“感觉”。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上大学时看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也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忧伤又低徊的。可能多数作家的处女作,都凝结着作家最初始的纯真幻想和不带匠气的才情。 《远山淡影》用极其寡淡的文字,构建了一个云山雾罩的场景,木屋边的河水、窗玻璃外淅沥沥的落雨、树林和山岚……如此多带水的景物一笔带过,但反复提及,不知不觉间,便生了湿漉漉的意境。 正如书名,从远远淡淡的文字中,我们捕捉到一点远远淡淡的东西,如山,如影,很远,很淡,又很幽暗,侵入肌理,令人陶醉的忧伤况味。 这个故事,细小潮湿,读完如清晨徒步归来,不知去了哪里,通身沾着雾气,久久不散。

  疯狂迷恋这种无处不在的lost之感,仿佛身体和精神同时失落于遥远的异乡,于凄风冷雨中谛听反复吟唱的安魂曲,用他者的伤情浸润自己的灵魂。可说是轻度自虐的快乐。

  如此潮湿的女性故事,如果不注意了解作者信息的话,很可能会误认为是个女作家写的。受它影响,我又马上找来石黑一雄的另外两本书——《长日留痕》和《被掩埋的巨人》,结果什么鬼啊,一本长句子满天飞,充满西方老式小说的古板调调,另一本虚虚实实竟有点像卡尔维诺——失望。果然,作家风格一成不变是罪,风格百变也是罪。

4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