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蔡文姬读书笔记

蔡文姬读书笔记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蔡文姬读书笔记

  蔡文姬博学有才,通音律。大家在读蔡文姬的文章时,都怎么写笔记呢?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蔡文姬读书笔记,希望你有所收获。

  蔡文姬读书笔记篇一

  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中的《董祀妻》,是最早的,也是最详细的蔡文姬的传记。文章不算太长,复述容易失真,照录如下: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璧赎之,而重嫁于祀。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供驿,作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谢罪,音辞清辨,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第一章,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篇五言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第二章是七言楚歌体:“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另外,不见于《后汉书》的,还有那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据说也是她的作品。三首诗的内容,都是写她离胡归汉时祖国之爱和母爱之爱的矛盾的。这三首诗,是否全是蔡文姬的手笔,从来就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三首诗,写得都很可爱,因而就都流传下来了。比较起来,那篇五言诗和《胡笳十八拍》,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情感真挚,动人心魄;因而后来的诗人们,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以上的传记来看,曹操之所以赎回文姬,是为了“素以邕善,痛其无嗣”---纯粹出于“义举”。郭老的剧本,则改为曹操要她回来“继续父亲遗业,帮助撰修续汉书。”这是虚构。郭老说,这一虚构,是有所依据的;那就是《后汉书》中所说的,蔡文姬全凭记忆追录出来的,很可能包含着着蔡邕的历史遗著。因而剧本中说,蔡文姬“在后汉书的的撰述上提供了很宝贵的材料。”

  可是,在上引《后汉书》本传中,明明指出,那是家藏古书,而不是蔡邕自己的著作。否则,文姬录出的如果是珍贵的蔡邕遗著,又怎能知道是“文无遗误”呢?

  当然,剧作家写史剧,是完全可以虚构一些东西的。事实上,说文姬归汉是为了写历史,也早见之于明人陈与郊的杂剧《文姬入塞》,及清人南山逸史的杂剧《中郎女》。

  陈与郊的《文姬入塞》,说曹操读了文姬从汉入胡时题在驿壁上的半段小词后,很伤感,认为“中郎有女,蔡琰无辜。待移粪上之英,仍坐匣中之玉。续成青史,完一代文章;免限黄沙,恨千秋罗绮。”这才派人去赎她的。原戏只有一折,是专写文姬入塞和她的儿子分别时的悲惨情景的。修史与否,作者没有交代,也毋须交代。

  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共有四出:赎姬、归汉、完婚、修史(?)。剧前有四句“正名”:“重文学的老奸瞒轻财全友,读父书的俊文姬女作男工,受孤凄的懦贤王抛妻割爱,落便宜的穷董祀妇贵夫荣”。剧中叙述曹操由于“海甸粗平,烽烟暂息”,感到“国史尚未篡修”,因而要选择“耆宿名贤,撰成信使”。其真正用意,则是怕他那“一片翊汉安刘苦心”。“会被后来轻薄书生,东涂西抹坏了”。因为手下无人能够修史,才想到老友蔡邕,又联想到文姬,决定赎她回来,使她担负此一重任。后来,文姬修史成功,对于曹操的评价,确实不低,说他是“英明睿智,圣武神文”。又说他“看多少狠黄巾,剑底亡;除却了奸常侍,刀尖丧;断送了逆太师,车下诛;直弄得狡温侯,阶前葵”。“觑着那二袁、刘表草头霜!抚东吴,镇蜀邦,真个是奠安汉室臻文景,谁及你谦让周文薄武汤,劻勷,压倒了万世卿和相,辉煌,勘配著千秋帝与王”!

  在这个戏里,曹操之所以要赎文姬回来,是为了让她撰修国史,歌颂自己。她完成了这一使命,曹操的目的达到了。

  而且,剧中的文姬,自觉“降志辱身”终日思念故乡,悲愁度日。因此听到赎她回去的消息,她是“暗喜佯悲”的。而离开匈奴时,,她的丈夫和一双儿女,哭得天昏地暗,她却是无动于衷,一言不发,仅仅是“略作悲哀状”而已。

  回来后,曹操立即把她嫁给她父亲的学生,过去也曾“许过婚姻”的董祀,夫妇生活,非常美满。

  因此作者虚构了蔡文姬修史这一情节,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郭老的话剧《蔡文姬》,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第一,她同左贤王的感情非常好,对于一双儿女,也是爱之如命的。不但在南匈奴,就是回到汉朝后,也是一直苦苦思念着他们的。第二,如果她的归汉,没有一个伟大而又崇高的目地,那么久绝不会使她冲淡了对于失去儿女和丈夫的悲哀的。因此,曹操为什么赎她回来,就成为这个戏的关键所在了。

  郭老也是假定她回来“帮助撰修续汉书”的。但是,如前所说,这是缺乏历史根据的。因而郭老在剧中也只是说她追录了父亲的几百篇遗著,“对续汉书的撰述,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如此而已。这就是说,曹操接她回汉的必要性,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难怪有的观众看过剧后说: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个目的,那就让蔡文姬在南匈奴追录父亲的遗著好了,何必一定非要她归汉不可呢?

  从舞台上也可以看出:凡是表现蔡文姬与儿女的难舍难分,以及后来废寝忘食地怀念儿女的场面,都很感人;因为,那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一到董祀用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劝文姬,她就大声疾呼地说:“你的话说得真好啊!”并且立即承认错误,表示一定听从劝告,改正错误时,人们就会感到:这是人为的,不可信的。

  最后,由曹操主婚,使董、蔡结合的那场戏,也是很不舒服的。戏中告诉我们:他们虽然是亲戚,但是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董祀奉命出使,唯一任务,就是说服文姬,让她归汉,并且平平安安回到邺下的。在那样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执法如山”的曹操手下做事,董祀是不可能、也绝不敢有其他想法的。蔡文姬呢,既然对自己的丈夫和儿女,有那么深厚的情感,又怎能在很短期间内,掺入其他感情呢?不错,董祀从悲哀中救过文姬,但那是自己的任务。如果让文姬憔悴而死,董祀的命运,当然是不问可知的。文姬也救过董祀,但那是主持公道,辨明是非。一个正直的人,谁都会那样做的。这里面,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别的动机。分别了八年,不通音信。忽然,出乎意外,二人见面了。更出乎意外的是:第三者挺身而出,要“替天行道”,硬将他们二人结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夫妇--这真是“惊人之笔”,但对于当事人,特别是蔡文姬,其处境确实是很尴尬的。

  戏看到这里,我就自然而然地想起蔡文姬的《悲愤诗》最后的诗句来了:“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对于曹操给他安排的婚姻,她是只有点头的;因为她是“失过节”的,是所谓“生得胡儿羞汉妾”的;更何况主婚的又是那位“怒过雷霆,喜愈春日”的曹操呢?蔡文姬离开匈奴时,是被迫的,身不由主的;最后的结婚,也是听人摆布,形同傀儡。我们同情文姬的遭遇,自然也就对于曹操的擅作威福,感到万分愤慨了。

  因此,观众就很难理解:曹操为什么一定要人家骨肉分离,抱恨终生呢?这难道能说是一个“视民如份”的“仁者”所应该做的事么?用这样一件不但不值得歌颂,反而觉得应该诅咒的事来歌颂曹操,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的。

  因此,我说,选取“文姬归汉”这件事来替曹操翻案是不合适的。

  蔡文姬读书笔记篇二

  静下心来,手捧《蔡文姬》看了起来,蔡文姬的才华真让人惊叹,但她的命运令人惋惜。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离开卫家回到老家。想不到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匈奴左贤王,生下了一双儿女。过着恩爱幸福的生活。与此同时,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得知其被掳到了南匈奴时,立即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蔡文姬痛苦的离开了丈夫与儿女,回归了故土。文姬归汉后,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蔡文姬在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坎坷的命运似乎紧跟着这个可怜的孤女,毫不放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董祀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我从心里非常钦佩她又非常羡慕她。不管怎样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真爱!人类社会如同一台大戏,在一幕幕的演出,而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一个角色,上演着悲欢离合。但是,一个人的命运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掌舵的。如果,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只是一味的抱怨与怨恨,也许只能使自己更加不幸。如果能从其中超脱出来,看淡世间的种种恩怨是非、悲欢离合,才能领悟人生的真实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超脱。蔡文姬一生虽然坎坷,可是她都能通过自己的拯救,燃起对生命的热爱。也许正以为她经历了人生的诸多悲欢离合,才使得她的人生赋予了传奇与真爱!

  蔡文姬读书笔记篇三

  今天,我读了《蔡文姬学琴》这篇文章。

  蔡文姬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女诗人。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蔡文姬也很喜欢音乐。每次蔡邕弹琴的时候,她就认真地听,并且跟着学了起来。她看到父亲有一把很漂亮的好琴,就想用好琴,可是父亲告诉她只有用普通琴练好了,才能用好琴。后来,蔡文姬刻苦的练琴,连琴的声音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终于,如愿以偿的用上了那把好琴。

  蔡文姬学琴蔡时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蔡文姬笔记相关文章:

1.读书笔记大全1000字10篇

2.读书笔记精选大全

3.读书笔记大全100字6篇

4.经典阅读笔记3篇

143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