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杨炯《从军行》的教书笔记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编者按:杨炯,初唐四杰之一。对于杨炯的《从军行》,你有什么想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一、作者杨炯

  杨炯,位居“初唐四杰”的第二位,然而他的存在感不仅远远低于王勃,也低于骆宾王。在童年时期,孩子们就早已熟读王、骆的诗,熟知这两位天才儿童。其实,与他们一样,杨炯也是一位天才儿童,他10岁应童子举及第,11岁就待制弘文馆;然而成年后仕途并不顺利,遭遇贬谪,最在死在盈川县令任上。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四杰》中说“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四杰的生平遭遇,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志向。在诗歌创作上,他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他对自己的才华亦相当自信,听闻初唐四杰的名号,曾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但从其现存作品观之,其成就似不及卢,更不及王。

  二、诗歌解读

  1.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其内容多反映军旅战争生活。杨炯以旧瓶装新酒,创作了一首严谨规整的律诗。一般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本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且同一句中也对,整齐的对仗,使得全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2.“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境战报传来,激起了有志之士的报国热情。“烽火”二字充满画面感,表现出了军情之紧急;“照”字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一个“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得知国家有急之时油然而生的激情与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责任感、使命感彰显无遗。

  3.“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牙璋”本指兵符,此处代指出征的将帅;“凤阙”本是汉武帝建造的宫殿,是当初长安城的标志,此处代指长安。“牙璋”“凤阙”典雅庄重,表现了朝廷为出征将帅壮行的庄严场面,这种壮怀激烈的感觉不仅能使现场的每一个人心有所感,亦能使千百年后的读者心有所用。第二句“铁骑绕龙城”,笔触一下子跳到了边关,上一句还在京城辞行,这一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跳跃的节奏充分体现了大军长途奔袭的迅猛之势。此外,一个“绕”字将王师的赫赫声势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无须所谓策略与谋划,堂堂王师,就凭着强大的实力盖过对方的势头。正如兵法所言“十则围之”,唐王朝兵多将广的气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4.“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战场上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这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战场环境之恶劣;狂风呼啸,其中夹杂着大军进攻的鼓声,这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唐军将士冒着严寒风雪与敌军顽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上下两句,视听结合,从大处着笔,并不拘泥于战斗的细节,“虚而不浮”,风雪中搏斗的模糊画面更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5.“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的结尾,直抒胸臆,直接喊出了从戎书生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喊出这样的口号是容易的;主人公亲历了战场艰苦激烈的战斗,却更加增添了对这种战斗生活的热爱,宁可驰骋疆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意做置身书斋的书生。这种为国家而战斗的豪情,展现了唐王朝读书人的英武之气,也是中华民族刚健、奋进之民族精神的写照。

  三、主要的艺术特点

  1.抓住整个过程中最富代表性的片段,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

  2.采取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到另一个典型场景。

  3.视听结合的描写方法。

  4.严谨的格律。

作者:陈浩
公众号: 教书匠陈浩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3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