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读书笔记:符号互动论的米德和戈夫曼

时间: 莉莎1168 分享

  学习啦: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以下是作者在研究符号互动论时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谈及符号互动论,不得不言及米德。米德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哲学思考的,他的思路是,通过对心灵与自我的社会生成过程的描述,进一步探索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心灵(自我的内在精神活动)、行为(个体的外在实践活动)、社会(群体意义上有组织的人类活动)逐级展开的背景下,进行他的思考。

  简单来说,米德就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方式,研究社会过程中的个体的活动或行为,根据个体作为其社会成员的整体行为,来理解个体背后的特定社会情境。那么,也必然会采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其中也论述了行为主义的纲领,也就是通过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对个体的经验用特定的情境表达,以便完成一般性的研究与陈述。这些通过心灵的作用,对各种事物产生一组特定的特征,并使用符号来指涉事物内在的意义。这其中自我与交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每个人所使用的符号都是共相,也就是每个个体的态度和互动过程都是自成体系的。对于不同人的意义表达是不同的。

  需要提及的是“自我”的概念是,在社会情境中,每个人的自我指向他人而活动存在的。也就是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自己对于他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我。这个概念在戈夫曼的“拟剧论”中发展为一整套“印象管理”艺术的社会表演。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尽可能地获得对方的信息,这背后的一个目的就是想着预先知道对方的期望是什么,以及已经对他寄予什么样的期望。戈夫曼区分了每个人的表达有着两种不同的符号活动,一种是给予的表达,一种是流露的表达。第一种表达一般是以言语为方式,传递某些广为人知的信息,是较为传统意义上和狭义的表达。第二种符号表达一般是以非语词的形式,象征更为广泛的行动。戈夫曼是较为关注第二种符号表达,即流露的表达,不管这种表达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而且人们一般用第二种符号表达,来观察对方言语与行动上的一致性,来检查其言词的真实性。比如文中戈夫曼举了一个设得兰岛中,女主人在款待客人时,会观察对方的吃饭的表情与速度来验证客人说的“美味可口”是否是真实的。

  为了维持情境定义与个人身份的稳定性,一般人们会选择一种对自己有利的符号表达以及竭尽全力去维持。这也就产生了两种原则,一种是要求他人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来评价与对待自己,另一种是自己需要付诸行动来保持言行一致。因为情境定义具有明显的道德特性,这也就对于其中的每个个体都产生一定的约束力。

  而在维持这个情境定义的过程中,人们会用“防卫措施”来保卫自己的情境定义,用“保护措施”来保全他人的情境定义。这两者结合起来,也就构成了维护个体在他人面前的印象管理的技巧。说到底,这种印象管理也就是在他人面前,他往往会有许多动机试图控制他人对当下情境的印象。

  通过由个体的印象管理发展到一组人,也就形成了由多个参与者共同维持,相互配合的“剧班表演”。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个体还是剧班中,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不是为了自己或者他人的利益,他人或者其他的剧班也有义务帮自己维持某种情境定义。

  戈夫曼在其中运用了“框架”的分析,是指描述一组特征的,共同构成了一种框架,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前台、后台、戏剧实现、理想化、神秘化以及误传等。在不同的剧班与中存在不协调角色,也存在不同角色的沟通,这也就设计了“污名”——即,个人身份受损。戈夫曼区分了丢脸和会丢脸两种情形,前者是既成事实,后者是在某种突发情况下,其实质也就是信息控制,如何让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现状。其中也有从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上三种情形来描述可能存在的污名化。与之相关的,也有一些共谋者帮助蒙受污名的人顺利进行身份遮掩。当然也有成功,也有失败的表演。

作者:文天夜

  公众号:文心斓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