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时间: 珮妮822 分享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巴金寒夜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一):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本书中的故事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一家平民百姓。汪母是是属于旧社会的人,缠足,年轻时的生活是典型的儿媳一切听从婆婆,而他的儿媳曾树生是新一代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她们的婆媳关系一直都是紧张的。而汪文宣作为儿子和丈夫在这两种爱与被爱当中饱受折磨。

  看似简单的一家,生活在其中却是如此的复杂和艰难。归根到底是他们爱的狭隘以及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汪母爱儿子以及孙子,但一点也不喜欢儿媳妇曾树生,她见不得儿子爱老婆,更无法忍受儿媳在外面工作,不听从婆婆。曾树生无法忍受婆婆对她的热潮冷讽。她们两都爱着汪文宣,却又不能和谐相处。她们的爱也是自私的,不能为了文宣去接受他所爱的人。曾文轩也都爱着这两个女人,但又无法调节两人之间的关系。痛苦就在这一家里存在着。

  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当着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但是处处被人看不起,在单位里辛辛苦苦工作,却只拿着一点点工资,养家糊口都成问题。若没有曾树生的那份“花瓶”工作,家里也难以维持。

  在抗争时期,生活的磨难已经把他们的理想和意志消磨掉。爱、艰辛、自私在纠缠着。汪文宣得了肺病后被单位无情地辞退,而曾树生为了她的生活和“自由”离开了那个家。虽说在经济上她一直支持着这个家,但是在精神上带给汪文宣的痛苦和伤害也在另一个程度把他推近死亡。汪母本人口口声声说爱儿子,但是在对待儿媳的这方面上也在把儿子逼近死亡。汪文宣本人也没有做出反抗,对于任何人都是逆来顺受,对于他的病的医治也没有主见,只是听从母亲。有求生愿望,但最后还是痛苦地死掉。在艰苦的生活面前,理想与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汪文宣忠厚、老实,但是命运确实如此不公。妻子离去,临终前也没有见到。两个相爱的人得到的是这样的结局。

  这也要怪当时的局势。日本人大肆侵略中国,人人生活在恐惧当中。中国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物价飞涨,一遍又一遍地洗劫着劳苦大众。

  其实汪文宣一家的命运是当时人民的生活写照。在当时的条件下,人民只能接受命运的不公,而无法去改变什么。

  汪文宣是在人们庆祝抗日胜利的时候去世的,欢庆与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对国民政府统治的控诉。抗日胜利后书中后面写道人们的谈话“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的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遭了胜利糟。早知道,那天真不应该参加胜利游行······”这是国民党统治的腐败的最真实的反应。

  《寒夜》是对广大劳苦民众真实生活的反应。揭示了抗日时期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二):

  读完《寒夜》,汪文宣那个瘦弱的身躯、苍白的面容以及临死前轻得不能再轻的呼吸声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感慨,他一个有志青年为什么偏偏死在庆祝抗战胜利的前夕?巴金这么安排是不是有些残忍?如果他亲眼看到抗战胜利的场面再瞑目的话会不会好点?

  汪文宣是个孝子,他孝顺到可以委屈自己来成全母亲的意愿。在第六回他下班回家,心情很不好,没有胃口吃饭,但还是一口一口地咽着饭,一筷子一筷子地夹着红烧肉。他在母亲面前永远是个温顺的孩子。这样好的人,偏偏上天又捉弄他,她的妻子,严格来说只是他的姘头,树生非常不受他母亲的欢迎。

  但是一家人的开销,几乎都是树生赚来的。所以汪文宣夹在里面很难做人。他既没有能力解决她们的矛盾,也没有勇气在她们之间选择一个。

  虽然汪文宣处处显得懦弱,但是树生很理解他。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成的。如果他活在国泰民安的社会里,大可以施展拳脚,毕竟他是大学毕业的,对办教育怀有满腔热情。现实很残酷,出于种种压力,两人的爱情最终破灭。

  关于破灭的原因很多,各有各的说法,在这里仅谈谈个人看法。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三):

  读完《寒夜》,有一种狭隘、逼仄、压抑的感觉,而那空气中也仿佛有无数小细菌,使汪文宣得病,也使读者难于呼吸。整个小说有好几个地点,但无论哪里,都无不使我感觉昏暗、晦暗不明。尤其是汪文宣的家中,客观上可能是窘迫的家庭条件所限,只能住着不宽敞明亮的房子,只能点着昏黄的灯,但是更重要的是家里人与人之间的气氛构成了这种阴暗感。以至于不要说儿媳曾树生不愿意呆在家里,连我也有些惧怕跟着主人公的脚步回到他的家里。因为那里虽然有母亲的爱,却毫不能给人温暖和安慰,却往往意味着争执、分裂,以及让人无法面对和承受的过于强烈的母爱。可是离开主人公那让人难堪的家,又何尝有其他明亮的去处?他在办公室,让我想起《日出》中的黄省三;他在酒馆,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感到主人公的脚步越来越疲惫,我同他一起都不愿意面对彼时彼地的每一幅生活场景。读《寒夜》的时候,几次有不忍卒读的感觉,不是因为小说乏味,而是作者塑造的整个环境实在让人毫无希望、透不过气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应该说是成功的。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伟大的爱的故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可是在我读来,它也是一个很“恐怖”的爱的故事。因为爱给人带来的应该是美好,可是这个故事中却正是由于爱带来的矛盾冲突,毁灭了一个家庭,毁灭了一个人(可能不只是一个人,汪文宣的死很可能也会毁灭他的母亲,同时也会给他的前妻和儿子带来重大的影响)。作者是残酷的,却也是负责任的。因为他不虚构一个美好的结局,他没有吹捧爱能弥合一切,他将活生生的现实放在人面前,给人们看无节制无调和的爱的危险和可怕。汪文宣是爱树生的,树生对汪也有感情,但是汪无法满足她的物质、精神需要,使她徘徊和犹疑;汪母是深爱自己的儿子的,但是她同样无法满足汪文宣真正的精神需要,她只能给与他最传统式的母爱,却无从得知在当下这个时代汪文宣需要什么。更为难的是,汪母和树生对汪文宣不同理念的爱导致她们永无休止的争吵,她们为了要爱这个人,却同时在深深伤这个人。当然,婆媳争吵并不是只有那时才有的事情,只不过在一个新旧观念撞击的时代显得格外无法沟通罢了。

  作为一个青年读者,我当然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两位中青年主人公身上(尽管故事中汪母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小说中他们多次提到他们也曾经身怀“教育救国”的理想,他们也曾经梦想用所学的知识大有作为,但是在那个情境下,他们显然只能把这当成永久的梦想了。所以我似乎也在作者笔下看见,现实怎样以人为不可控制的力量摧残着理想,并且使人渐渐麻木。当汪文宣在酒馆麻醉自己时,他显然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抱负;当树生跟着陈主任飞赴兰州时,她也不再是个追求人格独立的新女性了。而悲剧性正在于,他们并不是有意这样做,是生活一步步使他们走上这条路,这让我想起《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说,苍蝇飞了一个大圈子,仍旧回到它的起点。鲁迅在20年代这样写,巴金在40年代这样写,这个问题显然也超出时代。

  至于汪母,我暂时不想多做评价。虽然理性上我知道问题的责任不能全归咎于她,但在感情上我仍然不能不对她起一种反感情绪。她的盲目而显得专制的母爱孕育出一个懦弱的儿子,她却继续着这种在我看来不明是非的爱。

  总之,我认为《寒夜》的成功在于作者很好地营造了一种与故事十分吻合的阴郁的氛围,能将读者带入小说的情境中去,并且构成这个小说中的冲突的问题不是偶然性的问题,而是提出了普遍的超越时代的问题,直到今天这些问题可能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所以我们在这个故事中还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90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