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法律网>法律视野>法律常识>

2017大学生法律意识

时间: 维伟18 分享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利于其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律信仰,做到守法、用法、护法,规范自身行为,避免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大学生法律意识,希望大家喜欢。

  2017大学生法律意识篇一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

  随着我国普法活动的大力开展,学校法制教育的持续进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已经有了普遍的提高,用法、守法和维法行为也明显增多,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在许多调查中都显示采取法律途径是解决纠纷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应有法律的基础知识,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我国目前除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以外的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对法律基础知识进行部分的讲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制度、法制建设有基本的框架性认识,但由于涉及的法律知识内容有限,课程的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对法律制度和法律建设往往只停留于感性认识层面,而无法上升到理性层面乃至在实践中运用。

  2、知行脱节,淡于守法、用法

  在我国高校都开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不少学校还设有有关法律内容的选修课,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授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知行不一、知法但不守法用法的情况,当遇到冲突或问题时,往往是因头脑过热、失去理智而采取过激的行为,有时甚至是违法行为,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

  3、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多

  身处于“象牙塔”的学生们的生活并不像社会想象的那样平静和安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犯罪类型也正在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从2002年的“伤熊事件”到“马加爵”案,再到2010年的“李刚”案和“药家鑫”案,使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这些背后的深层原因更值得大家关注和深思。

  二、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学校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只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对学生进行简单、基础的教育,更侧重于进行法律知识的灌输,缺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测评哈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另外,由于许多教师在法律方面大多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和专业的知识,以至于对学生的教育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原因。家庭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家长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而习惯于靠群众运动来解决国家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健康人格教育,特别是法律意识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无法健康、平衡的发展和成长。

  (三)社会原因。我国是拥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天人合一和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的传统文化观念,至今还存在于社会观念中,影响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巩固和强化。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立法上成绩与不足同在,法律空白、法律体系内部的摩擦和冲突、法律规范缺乏可行性, 司法干预和司法腐败现象时常出现,使人们对法律效力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英格尔斯曾说:“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营的社会根基和缺少赋予这些制度与组织原则以真实生命的现在心理基础,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形发展。”

  (一)优化社会法治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社会要加强立法和提高立法质量,树立起法律权威,使公民在认识和情感上对法律产生信仰感和依赖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守法、公正司法,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众传媒的报道要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原则,并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要积极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对学生的管理要始终坚持人人平等,各项程序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以实践法律的行为去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中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紧密结合,改进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塑造方面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管理和约束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违法行为。

  (三)重视和完善家庭教育。家庭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通过多途径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并能够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从正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影响孩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法律观念和意识的教育。

  总之,我国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要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社会的有效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从多方面帮助大学生培养和提高法律意识。

  2017大学生法律意识篇二

  1、我国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而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2、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诚信意识缺乏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职业枪手”随处可见。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学术抄袭司空见惯。骗贷逃债/恶意欠费现象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所欠金额每年在递增。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简历注水花样百出。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就业时随意违约,大学生就业遭遇诚信危机。

  3、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浙江大学的周一超刺杀公务员事件就是鲜活的案例。

  4、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如2006 的“熊猫烧香”案就是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一个缩影。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和浙江大学的周一超刺杀公务员事件等都充分说明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受儒家非讼与人治思想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强调等级观念为主的儒家思想,使人治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这种人治观念过分强调权力、敬畏权势,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让一些大学生置身于权大于法权力至上的传统思想氛围中,使大学生对法的信念产生动摇。这种权利意识淡薄的普遍现象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受社会负面新闻事件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的现象和一些国家工职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损害法律尊严、破坏法律公正,在广大群众和大学生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其形成“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特别是一些司法人员包庇纵容罪犯、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等司法腐败行为导致大学生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3、高校对法制教育的不重视

  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普遍从属于德育教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法制教育课程往往没有贯穿始终,加上许多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老师上课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致使法律教学流于形式,使法律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也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原因。

  4、独生子女后遗症

  独生子女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心里承受能力差,一味追求高消费、贪图享受、盲目攀比,一旦家里难以满足时,便产生盗窃、诈骗等动机;追求新奇刺激,做出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此外,在大学生中,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等案件中有30%的由大学生极强的报复心理引起。

  三、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措施

  1、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2、实行“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和氛围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首先,应从“依法治校”开始,“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高校要重视学生法制教育

  高校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转变法制教育观念,增强《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法律基础》课,增强其实效性。高校法制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独立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法制教学,以此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制意识。如,校内开展主题班会、法律征文、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等活动;走出校园,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劳教所、到街道、集镇开展法律咨询、在“三下乡”活动中组织法制教育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进行法律宣传,普及法律知识;进行诚信、守法教育等,从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2017大学生法律意识篇三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然而,由于绝大多数人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在应试教育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忽略素质教育,缺乏法律知识的学习,导致部分大学生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高校,却有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法律意识,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

  1 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作用

  健全的法律意识必须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基础,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也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播法律知识的主渠道,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法律知识,因此发挥好法律基础课的作用,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1.1 了解宪法内容,树立宪法的权威性

  使学生明确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权力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明文规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和范围内行使,公民义务也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设定,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围之外的义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确立宪法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一切重要领域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1.2 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要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由老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并通过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讨论、辩论,在争鸣中求同存异,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更为牢靠、更加深入。

  1.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不但要联系社会实际,而且要联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比如在模拟法庭中,法官、律师、当事人、法警、书记员、观众等角色都由学生来扮演,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察到法庭的威严、对法官的尊重、诉讼的程序等等实践知识;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案件的分析,并从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从而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更加深入、实用,实现大学生在实践中学法、在情景中体验法、在现实中懂法和用法的积极效应。

  2 营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

  2.1 为学生创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环境

  高校应坚持从“依法治校”开始,一切事情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选拔等问题上,校方一定要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2.2 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高校应积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法律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定期邀请专家和学者来校为学生做法律知识的宣传,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观点、强化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另外,形式灵活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比如:组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比赛的同时提高对法律的认识;组织学生收看法制节目,通过观看典型案例的分析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3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在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

  面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第一,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好新生的心理测试,建立和科学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第二,培养健康人格,让学生们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通过正当方式来减轻心理负担,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悲剧的发生;第三,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使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纠正,并时常关注,为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4 加强大学生劳动权益自我保护的教育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这样一来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增添砝码;二来可以获取一些生活费用,减轻家庭负担。然而,社会上一些非法中介和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做兼职工作心情急切、社会经验少、缺乏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的特点,骗取大学生钱财,甚至导致大学生受到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情况,一方面,高校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一些与他们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找工作前先认真学习《劳动法》、《民法》和《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面对纷繁复杂的求职市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多开展“大学生求职就业维权”讲座,通过讲座,使大学生知法懂法,了解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应该享有什么样的劳动权益,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将来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好准备[4]。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的内容,因此,高校应坚持不懈地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贯穿于大学生教育始终。

  
看过“2017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人还看了:

1.2017大学生法制教育案例分析

2.2017法制宣传大学生心得体会6篇

3.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论文

4.2017法制宣传大学生心得体会6篇

5.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2017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利于其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律信仰,做到守法、用法、护法,规范自身行为,避免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大学生法律意识,希望大家喜欢。 2017大学生法律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

    在法律现实主义中,法律渊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这一概念独特的理解,使得法律现实现实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观念。

  • 2017教育法律法规汇编
    2017教育法律法规汇编

    教育法律是教育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但我国的教育法律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希望大家喜欢。 201

  • 2017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2017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交通法律课程的案例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把交通法律案例运用到教师的教和学员的学中,其实质依然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化,是整体交通管理课程

  • 2017建设工程法律法规
    2017建设工程法律法规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现代工程建设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基

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