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方法百科>读书技巧>

初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时间: 虹静960 分享

  初中地理说难不难,但是需要举一反三,小编针对初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初中区域地理复习的方法

  初中区域地理问题的提出

  1.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并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习个案时似乎都明白,但遇到新的区域却不会知识迁移。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较差,在面对新的区域问题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区域问题。

  2.区域地理复习课的特点及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教学内容。不论是世界区域地理,抑或中国区域地理,都具有以下特征:知识内容上,几乎都囊括了区域地理的诸多要素,如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工业、农业等;知识能力上,区域地理均是从位置和范围出发,建立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景观、地理分布的感性认识,以及形成地理特征、地理联系的理性认识;教学重点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强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因此,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实现《课程标准》的“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的课程目标,就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地理课本,而是应重视对案例区域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建构,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难点所在。

  基于思维导图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1.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的复习

  虽然《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但课本中的案例是区域地理的学习载体,不论是世界区域还是中国区域,都需要选择不同区域划分的案例,以此作为区域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对具体案例的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该类型区域的方法,进而学会将知识方法迁移,能够自主地学习其他类似区域。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作为一个大洲学习的案例,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地区和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本章教材共分两节,思维导图归纳教学知识点如下。

  通过这些教材案例的复习和分析,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步骤: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而研究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环境要素包括人口、民族、文化、经济(农业和工业)、交通等。只是不同的区域在区域要素分析的侧重有所不同,如俄罗斯侧重自然要素中的矿产资源和人文要素中的交通;巴西则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其所产生的人地矛盾问题。在中国区域地理中则更加突出该区域的特征和核心,如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等。

  2.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的框架

  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变。区域地理复习更要突出和强化这一变化,通过对案例的复习让学生归纳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学习方法,在处理新的区域地理个案时,知道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

  (1) 搭建区域地理要素及其联系的框架

  区域地理的复习实际上是对不同区域类型的把握:如世界区域地理的洲、地区和国家,中国区域地理的跨省区域、省级区域和省内区域,它们基本上都是沿着“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这样的内容线索来组织教材。我们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例如,知道区域地理要素主要有哪些;每个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各区域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等(如图)。学生通过复习之后,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要从哪方面去认识、获取、解释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2) 搭建以区域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思维框架

  在资讯日渐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学生对世界或中国的一些区域已具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往往是该区域的某些突出特征,是学生感兴趣又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方面。复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区域地理学习的逆向思维模式:以主要区域特征为中心,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往往是由该区域的地域性即位置和范围造成的),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糅合区域地理各要素,去分析、解释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

  如《黄土高原》一节,教材是由“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四个部分组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并由此分析位置和范围对该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类最终如何因地制宜的改造和利用该区域。

  3.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的考查应用

  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从区域出发是指,复习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通过对区域地理案例的复习,建构区域地理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回到区域主要是指区域地理的考查应用。区域地理考查,重在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思维方式,或利用一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以此作为背景材料,将所学区域地理知识运用到复习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结合例题提供的图片、文字材料,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解读。如问题3:工业的影响因素中,交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只要有优越的交通优势,资源和市场问题都可以解决,日本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但本题中,交通和资源相比较,资源(包括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图2)的优势更为巨大,问题的回答也就应围绕这一因素来进行。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环节中,还有很多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地方:如区域差异性的对比分析;学生复习成果展示等等。区域地理教学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去寻求更加理想、更具实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大盘点

  荒漠与荒漠化: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量非常少的地区或自然景观,它包括沙漠、沙地、戈壁等。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我国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

  荒漠化常与贫困相伴。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多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的变化,特别是降水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地能源缺乏,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严重。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而且这里土层薄,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就难以治理,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远大于黄土高原。

  同学们要注意:

  (1)有关黄土高原地区的考查通常以经纬网图为切入点,同学们要注意典型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如秦岭(34°N)、大同(40°N);掌握110°E经线穿过的主要地理事物。

  (2)黄土高原地区一些地理事物具有典型的地理界线特征,如长城、太行山脉、秦岭、祁连山脉等,同学们要掌握其地理意义。

  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一般可从资源、市场、交通三方面进行分析。资源数量和质量具有优势,市场需求量大,且交通便利的地区,资源开发条件较好。

  煤炭外运能力不足和水资源短缺是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为基础的重化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三废”污染,给山西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河流的水量,二是河流的落差。一般来讲,水量越大,落差越大,水力资源越丰富;反之水力资源越贫乏。

  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思路:先要充分利用案例提供的各种数据、图表(气温变化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剖面图等),对流域内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再根据有利因素制定流域发展的方向,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河流径流量大小与季节变化、河水的流速、河流的通航里程;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经济因素主要有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城市的数量。


猜您感兴趣:

1.初三地理复习计划

2.初中地理复习方法

3.初中地理如何复习的方法

4.地理复习方法

5.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方法

6.初中生物地理复习方法

7.初三地理复习方法

初中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初中地理说难不难,但是需要举一反三,小编针对初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初中区域地理复习的方法。 初中区域地理 问题的提出 1.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15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