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方法百科>读书技巧>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时间: 虹静960 分享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者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的介绍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遇到德军的空袭,很多房子被炸塌了,有一处图书馆也已倾颓,地面满是尘土和砖石。然而,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几位穿着得体的英国男人,竟然不顾敌机刚刚离去,钻进图书馆的废墟,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然后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我们听说英国男人素有绅士风度,在上面这幅画面中,我们从他们读书时流露出的神情上可以看得出来。英国人酷爱读书,就像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英国人的家里,书是必备的。英国人认为,读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儿,在朋友高谈阔论时,如果谁没读过某本畅销书,谁就会觉得很尴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那种功利色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习惯。

  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注意到,无论是在候机大厅、车站、码头,还是在公园、地铁,处处可以看到手捧书读的俄罗斯人,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一道风景。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汉扑在面包上。”或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和面包同等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

  反观中国人读书,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功利心太重,他们总是抱着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好比你写诗、写文章,有人会问你,这有什么用?你若告诉他,只是喜欢而已,没有什么用。那人听了就会摇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你,或许还会说,有闲时间干啥不好。如果你和他说,写东西能赚稿费,还能出名呢!那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赞许地说,有头脑啊,这年头琢磨挣点儿钱才是正事儿。读书的情形亦是如此。

  就说古人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之所以这么执著地读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只是为了当官、做“人上人”才经年累月埋头苦读。一次考不中就考二次、三次……有的人甚至考白了头,直到考不动了,才很不甘心地放弃。《聊斋志异》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他19岁成为秀才,以后的几十年里都在考试,却名落孙山,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也是读书人的一个典型。他追求功名利禄,20岁起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后来,当范进得知他真的中举,不曾想他却疯了!

  今天的中国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家长和老师都会向他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找份挣钱多的好工作。”中国人读书似乎就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份好工作。

  社会的现实也让我们意识到,倘若没有文凭,没有这块“敲门砖”,即使你多么有才能,也会被许多门槛无情地挡在外面。而在诸多的职业中,公务员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全国各地每年报考公务员,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竞争之残酷,非亲历者是无法感受到的。只有考上公务员,才能进政府机关,无异于现代版的“科举制度”,也是“学而优则仕”在今天的再现!

  中国人读书往往来自外界的诱惑,如“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等等,倘若一旦得不到,则会高呼上当。因此,中国人读书大多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而以色列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知识和智慧,爱好读书是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据说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风俗,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让孩子边看书边舔食。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头脑中有一种“书是甜蜜的”意识,自觉地爱上书籍,并在阅读的快乐中成长。

  那么,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呢?就心态和动机而言,中国人应该走出读书的误区,培养一种平和、超脱的气度,少一些急功近利,将读书视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

  一个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当他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他就会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而读书则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满足了我们的这个需求,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盈起来。

  其实,纯粹的读书无关名利,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它就像精神的面包,为我们生命所需。吃饭可以强健我们的身体,读书则可以强大我们的精神。一个人,即便骨骼健全,倘若精神上有缺陷,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民族亦是如此,而读书能够弥补其不足。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如何拥有智慧、文明和伟大?所以,中国人应该把读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中国人热爱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诚如前国家温家宝所说的那样:“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中国人为什么而读书

  第一种人是最可怜的,因为他(她)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不是我想读书,是父母硬要我来读书的”,没有理想的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的生命之泉将提前枯竭,留在世上的只是一堆行尸走肉罢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你想这样的人会有怎样的出息,在青少年时代就没有人生理想,这是最可怕的。

  我们要坚信:明天的失败都是由于今天不努力。

  我们要坚信:今天的努力明天一天会有大收成。

  第二种人目标明确,父母花了大价钱把我送进一中,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将来混个好前程,这种人个人的算盘打得好,挺现实的,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应该是这类人的追求目标,作为短期奋斗目标,应该无可厚非。

  第三种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高尔基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就愈接近完美。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一样。 我国的儒家曾把人生奋斗的目标定为三个层面七个字“修身、齐家、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陶冶个人的品质,做社会的一个优秀分子,“齐家”就是说管理好家庭,甚至家族,“平天下”就是说如果你能“修好身、齐好家”的话,那么就把你的才华用来治理社会,为社会作贡献。“修身”是儒家人为自己定的最基本的人生标准。这种境界也是相当不错的。只是我们的同学可能还未想到这一层面。相反,很多中老年人读书的目的倒是为了修身养性。

  第四种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1976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小平同志用他那睿智的手为我国描绘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蓝图。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可是,我们要看到,我们国家底子薄,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只是美国的1/20,日本的1/3,我们要看到,美国人还敢用导弹打我国的大使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事业。

  中国人应该读书的方法

  这一天,媒体都会不约而同地发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诸如此类的名人名言混杂着成功励志学,喧嚣在大街小巷。这一天也成为书商和出版界的狂欢节,数不清的腰封步调一致地合唱:要读书!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包裹中,书籍几乎被捧上了一座万众膜拜的神坛。

  没错,书是要读的。可现实中,书却总是因为严肃厚重而显得有些遥远,或在尘封的书架上,或在积压的库房里。反而每日亲近的是手机屏幕和朋友圈。读过了那么多鸡汤网文,却依然啃不下一本好书——这是众多低头族的真实写照。如此看来,相比于反复强调“为何”要读书,读屏时代的我们,恐怕更应掌握“如何”去读书。

  读书自古即有法度。孔子强调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子思有“五之法”,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子则有“三到”真言,谓“心到、眼到、口到”。古人读书精细考究,但那时没有互联网的诱惑,圣贤一家独大,倒也省事。相比之下,今人却时时有被垃圾信息和花哨图像“灌顶”的危险,如何自拔于噪声盈耳之境,方是当务之急。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预言了“世界图像时代”的降临。尼葛洛庞帝也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信息爆炸”的时代图景。一面是信息之海的汪洋恣肆,一面是图像的巨大诱惑,有人忧心忡忡,书籍阅读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果真如此吗?其实换个角度看,媒介的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阅读的无孔不入。譬如,过去正襟危坐才能读的书,现在无论走着、坐着、站着、躺着,都不妨其可读。同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肤浅浮华,也可一击链接广阔深邃的阅读世界。

  技术的两面性,反衬的正是人性的两面。有人仇恨地咒骂技术进步,也有人理性地思索应对之策。《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艾德勒与范多伦就曾合写过一本有意思的小书,名为《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边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借书中的概念来说,对于网络信息既不能“闭目塞听”,便应当祭出“检视阅读”的利器,主动筛选,披沙拣金,培养建立起适应新时代的阅读习惯。

  然而大海茫茫,凭何筛选?首先恐怕要正视那些被污名化的网络短文章。“碎片化”作为网文的一大特征,一直难以摆脱肤浅、速食的“污名”。但“碎片”不等于“破烂”,正如一鳞半爪足以暗藏玄机,好的“碎片”能充当指针和向导,一击中的,既激起求知的兴致,也洞开书籍阅读的大门。笔者以为,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筛选这样的“吉光片羽”,应当是当代人阅读的必备技能,正如19世纪的英国人习惯从大量报纸中跳读筛选关键信息一样。

  当我们从略读中锁定了兴趣和书目,当注意力从碎片的海洋中抽离,贯注到自成一体、有始有终的书本上去,阅读的重头戏才真正登场。无论是通篇的细读,还是围绕同一主题的系统阅读。都要求我们有明确的问题和目标。阅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猴子掰玉米”。漫不经心地浏览、三心二意地扫视,终究只是大众传媒时代的“快感式”消费。唯有实现从浅到深的过渡,与持之以恒的探索,才能步入阅读的殿堂,领略阅读的至境。

  当然,回归书本也并非意味着沉浸于纸质时代的“怀旧病”,或是旧文人的“恋物癖”,究其根本,还是要讲求阅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毕竟,对知识与智慧的上下求索,自古至今皆是阅读的本质所在。只要这一本质不变,无论是读图、读屏还是移动阅读,都不能阻挡人们凝视深渊的眸子,与仰望星空的目光。


猜您感兴趣:

1.当代中国人怎样读书

2.自己应该怎样读书

3.大学生该如何读书

4.不阅读的中国人阅读题答案

5.读《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心得感悟

6.在中国人眼里阅读题及答案

7.中国人读书爱国的名言

8.丑陋的中国人读书心得体会3篇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者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的介绍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遇到德军的空袭,很多房子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4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