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通用学习方法 > 复习方法 > 三年级数学课本人教版复习资料

三年级数学课本人教版复习资料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三年级数学课本人教版复习资料

  三年级数学课本人教版复习资料有哪些?数学复习的最后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三年级数学课本人教版复习资料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三年级数学课本人教版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9、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① ÷8=6…… ,求被除数最大是 ,最小是 。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最大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最大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 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 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第三单元 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平均数×份数=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通常条形统计图能描述一组数据中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

  4、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表是多少个单位,是表示1、2、5、10或更多单位。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 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 这七个月是31天, 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

  平年2月是28天,全年有365天,52个星期余1天

  闰年2月是29天,全年有366天,52个星期余2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 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

  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3、几个特殊数:25×4=100 ,125×8=1000

  4、相关公式: 因数×因数= 积 积÷因数 = 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目标:进一步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应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1.用乘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乘应用题,它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99页例题1,可以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也可以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每一步都用乘法计算。

  2.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连除应用题,它也可以用两种思路来解答;

  如课本100页的例题2,可以先求一个大圈的人数,再求出问题所问,这种思路的每一步都用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而这一步是用乘法计算,第二步再用除法计算。

  3.另外还有乘加、乘减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可参考数学大本34页的分析方法。

  4.解答应用题不管有几种思路,都要明白每种思路的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又要求什么,

  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明白了题意。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目标:1、体会【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两个圆是【集合圈】

  2.体会【等量代换】数学的思想方法。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数学复习方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

  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大纲(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在复习时抓住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

  复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体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要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三、辨析比较,区分弄清易混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抓住意义方面的比较,再者是对易混概念的分析。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同概念的干扰,另外对易混的方法也应进行比较,以明确解题方法。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有些应用题,虽题目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在复习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灵活性。

  五、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机械的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要有开放性,创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正确评估自己,自觉补缺查漏,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

  中考数学复习策略

  第一梳理策略

  总结梳理,提炼方法。

  复习的最后阶段,对于知识点的总结梳理,应重视教材,立足基础,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定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用的基础上,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要关注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如方案设计题型中有一类试题,不改变图形面积把一个图形剪拼成另一个指定图形。总结发现,这类题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不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有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给出若干小图形拼接成固定图形。梳理了题型就可以进一步探索解题规律。同时也可以换角度进行思考,如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可以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最少需几条剪切线?联想到任意四边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任意梯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殊图形等。做题时,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发现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反思错题,提升能力。

  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进行及时修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反思错题,具体做法是:将已复习过的内容进行“会诊”,找到最薄弱部分,特别是对月考、模拟试卷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认真分析,也可以将试卷进行重新剪贴、分类对比,从中发现自己复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例如,是计算马虎,还是法则使用不当;是审题不仔细,还是对试题中已知条件或所求结论理解有误;是解题思路不对,还是定理应用出错等等,消除某个薄弱环节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应把这些做错的习题和不懂不会的习题当成再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题的最佳途径。事实上,如果考前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纠正,就会越快地提高数学能力。对其中那些反复出错的问题可以考虑再做一遍,自己平时害怕的题、容易出错的题要精做,以绝后患。并且要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回忆,而有所思,有所悟,便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便能悟出道理、悟出规律。

  第二答题策略

  首先,审题时注意力要集中

  思维应直接指向试题,力争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审题时,应弄清已知条件、所求结论,同时在短时间内汇集有关概念、公式、定理,用综合法、或分析法、或两头凑的方法,探索解题途径。特别注意已知条件所设的陷阱,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是否该分类讨论,以免丢解。

  其次,在答题顺序上,应逐题进行解答

  要正确迅速地完成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效利用时间,为顺利完成中档题和压轴题奠定基础。在逐题进行解答时,遇到一时解不出的题应先放下(别忘了做记号,以免落题),把会解的题目都做完后,再回来把留下的疑难逐一解决。

  第三,遇到平时没见过的题目,不要慌,稳定好情绪

  题目貌似异常,其实都出自原本。要冷静回想它与平时见过的题目、书本中的知识有哪些关联。要相信自己的功底,多方寻找思路,便能豁然得释。切忌对着题发呆不敢下手,有时动笔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就图形进行相应地分析,也就做出来了。尽可能解答一步是一步,不放过多得一分的机会。

  第四,解综合题时,应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否则前面错了,后面即使方法对了,也得分甚少。

  最后,注意认真检查

  如感觉某题答错了,不能盲目去改,要十分冷静地重新审题,仔细研究,确定此时思路正确,再动笔去改,因为此时易把正确的改错了,尽量减少失误。检查在数学考试中尤为重要,它是减少失误的最有效途径。

36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