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通用学习方法>复习方法>

人教版高中高二地理复习提纲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世界那么大,大家都想去看看。但是去看之前还是先把地理学好的,免得迷路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人教版高中高二地理复习提纲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人教版高中高二地理复习提纲一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999.10.12,世界60亿人口日;2005.1.6,中国13亿人口;至2008年,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①时间差异:

  ②空间差异:

  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 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 ⑵、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

  B、现代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个人动机和需求;④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④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

  6.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迁入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②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导致劳动力不足,人才的流失。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①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衡量指标: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①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②影响因素:

  ③特点:不确定性;相对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

  ①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②A、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B、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C、各国、各地区要组中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人教版高中高二地理复习提纲二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①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形、河流、交通)密切相关。

  ②城市形态的类型: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概念: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形成:(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3.常见功能区及其特点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成都)、多核心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扇形模式(沈阳,主要受交通影响)。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经济因素: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②社会因素:收入水平、知名度、种族(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或宗教团体 ③历史与文化;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⑤行政因素。 4.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四、功能区合理布置

  4

  1、便利的交通

  2、合理布置工业用地

  3、在工业区跟住宅区之间建卫生防护带(位于工厂与居民区之间,污染小,噪音小)拓展:“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方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八个或十六个罗盘方位表示,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即风的来向),是指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其中,绿线代表夏季,黄线代表的是冬季。风玫瑰折线上的点离圆心的远近,表示从此点向圆心方向刮风的频率的大小。实线表示常年风,虚线表示夏季风。

  ②为最小风频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②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小城市(20万以下)、中等城市(20~50万)、大城市(50~100万)、特大城市(100万以上)、超级大城市(上海)。

  ③行政区划

  省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 市级:地级市、自治州、盟 县级:县、县级市、区、自治县 乡级:乡、镇、街道2.城市服务范围

  ⑴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

  ⑵城市服务范围

  ①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②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也可能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③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3、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城市服务范围制约因素):人口规模、位置、资源、交通。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A、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B、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C、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2.启示:①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②城市六边形理论:同一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服务人口规模):竞争、排斥;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第三节.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化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升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增大;城市人口规模增大。 城市化对一个区域来说:城市等级体系形成。城市用地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群。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离开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来到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也可以用城市用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4.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增长快。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郊区城市化);处于初期和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增长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的影响:

  ①社会秩序混乱;②住房困难;③交通拥挤;④就业压力大,失业人口增多;⑤环境质量下降,污染严重:8、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影响的措施:

  ①改善交通、居住条件;②保护、治理城市环境,扩大城市绿化面积;③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⑤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妥善处理好各功能区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高二地理复习提纲三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特点: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 3、分类:按定义可分为:广义上“农林牧副渔”,狭义上为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粗放型(扩大面积以夸大产量),密集型(面积不变,提高单产面积);按产品用途:自给、商品农业。

  4、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相对位置)。

  5、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6

  市场: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 劳动力 交通运输 饮食习惯 政策 科技 冷藏保鲜技术——防腐烂变质(园艺、乳畜) 培育良种 自然因素 平原:耕作业 山区:林果业、畜牧业、梯田、基塘农业 地形:立体农业 土壤 水源 如: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周围交通便利的地方(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7、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利用:改良品种,如油菜、双季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 改造:温室农业(气候--热量);梯田(地形)、喷/滴灌(水源)、大棚农业

  生产反季节蔬菜

  市场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 交通改善 冷藏保鲜技术发展 政策 劳动力

  8、各种农业生产部门对区位因素的要求:

  花卉、蔬菜:市场、交通、水源(最靠近城市)

  乳畜、禽蛋:交通、市场 粮食、棉花: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大、低价低(最远离城市)

  林果、山区,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

  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A、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B、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一、季风水田农业(种植业、自给农业、密集农业)

  1、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2、作物:水稻为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耕地最大的是印度,出口最多的是泰国。

  3、特点:(一小一大一高三低)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规模小,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区位条件: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地形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土壤肥沃(长江三角洲、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主要食粮。

  5、措施:发展“高产(规模)、高效(机械化)、稳产(水利)、优质(品种)”。

  具体:①适度规模经营;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商品率;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种植业、商品农业、密集型)

  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等地广人稀的国家,经营方式一般为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经营方式一般是国营的。

  2、农作物:小麦、玉米

  3、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4、区位条件:①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④交通运输便利;⑤机械化水平高;⑥农业科技先进

  5、案例:美国(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①分布于美国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五大湖)

  ②作物:小麦、玉米。小麦区分南北两块,玉米带靠近五大湖

  ③自然条件:温带季风、密西西比河。④发展措施:兴修水利;发展灌区;实行休耕和轮作;建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系统。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①牧牛国家:阿根廷、美国;②牧羊国家: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

  2、气候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400mm)——温带大陆性气候。

  3、产品:牛、羊(肉、皮、毛)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商品率高;③专业化程度高;

  5、案例:的大牧场放牧业

  ①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水平高 ②发展措施:培育、饲养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二、乳畜业

  1、分布:西欧、中欧、北美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亚、新西兰

  2、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3、特点:商品率高; 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4、区位条件: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饮食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交通便利。

  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

  第四节、混合农业

  1、生产对象:谷物(小麦、玉米);牲畜(马、羊)

  2、判断:占有一定比重的耕作业、畜牧业。

  3、中国: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

  4、澳大利亚 ①分布: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西南部

  ②生产对象:小麦、羊*美利奴羊)

  ③特征: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④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靠近河流,有便利的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交通运输便利 ⑤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猜你喜欢:

1.人教版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2.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要点

3.高二水平测试地理复习资料

4.高二地理必修3会考知识要点

5.高二地理选修5重要知识复习

371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