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七年级语文上册《登岳阳楼》教案带原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登岳阳楼》教案带原文

时间: 欣欣861 分享

七年级语文上册《登岳阳楼》教案带原文

  《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创作的一首五律。《登岳阳楼》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七年级散文语文上册《登岳阳楼》教案范文以及原文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背景:

  1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4人,平时上课学生都能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活跃,还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不过

  相对来说,女生的基础总体上比男生要好些。不过男生的思维要比女生活跃些。

  2、教材分析:

  这堂课要学的内容选自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本单元所选的都是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而唐诗都有重情的特点,因而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围绕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来进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促使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2、 领悟诗歌意境,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

  2、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

  2、 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坼”与“浮”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登高作赋,历来是中国文人志士,迁客骚人的创作传统,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登高》等等,这些诗歌或抒豪情,或发幽愤,无一不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看一下作者在这一首诗中抒发是怎样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以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三、读诗

  1、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坼chè 涕泗tìsì

  2、学生单读

  3、学生齐读

  4、自由朗读:抑扬顿挫和舒缓轻重

  5、背诵:抽查背诵——齐背

  四、置身诗境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3、学生展示成果

  4、多媒体展示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五、缘景明情

  1、自主吟诗

  2、置身诗境

  3、体悟情感

  4、成果展示

  六、品诗

  1、自主品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2、深入透析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炼字——景象——古人评价——情感

  A、“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B、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

  C、古人评价: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 王嗣奭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D、欣喜、孤单、漂泊、渺小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A、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B、情感分析: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3、 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景 情

  洞庭湖的广阔无垠, 孤独凄苦漂泊

  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 忧国忧民

  4、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五、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登岳阳楼》原文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赏析

  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圓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

  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衬情,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此首下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这是有眼光的。当时老杜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老杜胸次之高,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气消沉。这就是“诗圣”的可敬佩之处吧!


猜你感兴趣:

1.七年级语文《斑羚飞渡》教案带原文

2.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带原文

3.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及原文

4.七年级语文《在沙漠中心》教案及原文

5.七年级语文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及原文

6.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7.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语文教案及原文

129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