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小学数学广角教学思考3篇(2)

小学数学广角教学思考3篇(2)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小学数学广角教学思考3篇

  小学数学广角教学思考范文2

  一、“数学广角”教学的现状

  1、被遗忘的角落 (应试倾向)

  由于新课标的评价意见里提出,“数学广角”单元只作思维训练课,不再作为考试的范畴,最多放在试卷最后的“数学思考”里面作为附加分。正因为这个导向,因此在我们的常规课上,“数学广角”渐渐淡出了很多老师的视线,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糊涂的爱

  成为各种各样教研活动的“常客”,成为公开课的“宠儿”!只因它一般可以作为独立教材来处理,不需要考虑进度。出现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教学目标定位失当(导致将“数学广角”当作“综合实践课”来上)

  ●数学思考落实不足(当作技能课常识课来上,着重点误放在双基的落实上)

  ●数学活动徒具形式(活动形式化,课件满天飞,课堂满堂灌)

  ●过度追求生活化 (淡化数学模型的构建,偏重于在生活中找原型)

  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一内容,体现其数学价值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它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地位和教材编排。

  二、在教材体系的地位和教学内容分布情况

  1、地位:不属于“四大板块”内容,但融入四大板块中,单独划分单元,其原型是属于奥数训练课,旨在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都包括哪些呢?

  *排列组合思想 *数学建模思想 *集合思想 *极限思想 *优化思想(运筹思想)

  *化归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 *等量代换思想 *对应思想

  *符号意识 *统计意识 *推理能力 *演绎与归纳能力 *函数思想 ……

  2、教学内容分布:从一下开始每册都单独增设单元出现,可见编者的设计意图。

  注:

  ●编排的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找规律:一下的找规律着重于探索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呈现次序是:实物——图形——数字(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数字的排列是循环出现的、等差数列的。

  二下的找规律从线性的排列过渡到整个面的排列规律,探究排列的方向(平移和旋转)。数字排列也从简单的等差向稍复杂的等差递进。

  ●排列组合:二上的排列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两件上衣和两件裤子组成的组合数;三个人之间两两握手的组合数)

  三上的排列组合知识,重在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三个数字卡片组成三位数的排列数;三件上衣和两、三件裤子搭配的组合数;四支足球队的两两搭配组合数)

  ★方法点击:感受排列是同顺序有关的,组合是同顺序无关的。

  ★避免出现排列组合的专业术语。

  ●重叠问题与围棋中的数学问题相联系。

  ●运筹学和找次品相联系。(最优化思想)——同抽屉原理嫁接(最不利原则)。做题目时都要考虑“至少”的问题。

  ●数字编码与找规律的联系。

  ●植树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都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

  ●数学文化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三、“数学广角”教学策略初探

  1、还数学课以“数学味”!

  ◆个案分析:“数字编码”容易当做“常识课”来上,淡化了数学思考。

  举例说明:邮编的介绍,身份证的制作过程。

  对策探讨:①邮编中的“六位四级编码制”。“为什么四级要用六位数而不用四位数?”

  ②身份证的编码。“身份证必须全国人民每人一个号码,那么身份证至少要有多少位数字才能做到这一点?”“那为什么我国要用18位数字呢?”“最后的检验码涉及到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再举例王开杰的课)

  ◆个案分析:“找规律”当作“美术欣赏课”来上;“烙饼问题”当作“劳技课”来上,

  你的数学思考定位是怎样的 ?

  对策探讨:①有意识地同“有余数除法”进行连接。(以李建妙和丁杭缨的课为例)

  ②“烙饼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到推广模型的应用。

  ③“抽屉原理”同“有余数除法”的关系探究。

  2、目标定位体现层次性

  ◆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

  课堂中没有旁观者,不再让优生唱独角戏。(举例:等量代换或植树问题)

  A、起点不同 B、思维能力不均

  建议: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有差异的知识技能目标,尽量让更多的人参与。

  (从教学方式的改变上,从教学材料的呈现上)

  ◆不是简单的告诉!(目标下放)

  不要因为没有应试的要求,就采用简单的“告诉”!这种绕开难缠的过程“从繁就简”的

  做法似蜻蜓点水般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举例:找次品。直接告诉分3堆称。)

  ◆不必刻意拔高教学要求。“浅尝辄止——拔苗助长”都不可取。

  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需要经历长期渗透和不断地体验来感悟的。

  如:《搭配问题》(排列组合),最后让生抽象出“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并细加比较,这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来说都是不利的,显然是后继教学的任务。

  教学内容有重叠现象,但每册的教学目标不一样,不要后面的教学强加给学生。

  ◆融会贯通,抓住知识的联系点,体现“大教材观”。(以植树问题为例:从线到型)

  3、合理取舍教学素材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告诉我们:用教材,结合“境材”(周围的环境资源)和“人材”增

  删、重组、包装“教材”,考虑“人材”特点,摄取“境材”组成“大教材”。

  ◆教材里的材料适合你的课堂吗?

  “若是找不到好的素材,那么课本上的素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钱希有语)

  举例:重叠问题。(刘翔和姚明的支持者,没有兼选的人员怎么办?过于追求素材的现实和有趣,导致无关因素干扰了课堂教学进程,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

  ◆“境材”用得恰当吗?

  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是新课标的一大理念,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境材取之并非都有道,甚至于“张冠李戴”,有勉强之嫌。举例:鸡兔同笼问题。找规律(鼓掌为主线)。

  如:一刀两断(植树问题),一只手有几个间隔?利用手的模型来做题(植树问题)

  1~9有几个数?1~99有几个数?间隔在哪里?(植树问题)……

  ◆“人材”意识到位了吗?

  “教材”和“境材”的取舍取决于“人材”的意识。“人材”主要表现在重组教材的能力。不能盲目地遵从教材,不能随意地增删教材,这个度取决于教师处理教材的意识和驾驭教材的高度。……“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一题多用,一题多解。

  一题多用:举例丁杭缨的《找规律》

  一题多解:鸡兔同笼的解法。(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假设法,图示法,列表法,金鸡独立法,安脚法;砍教法;代换法……

  4、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知识由高于数学知识的隐形数学知识,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展开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更多地关注了活动本身,而忽略了活动的实质。

  举例:找规律(一下)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规律,涂一涂、画一画,贴一贴感知创造的规律。接下来,根据仿照音乐打节奏的方式体验规律,课堂很热闹,变成了节奏的海洋。

  评价:前半节课是美术课,后半节课是音乐课。原因何在?忽略了数学课所独有的特点——数学思考。她所设计的活动都是“走过场”的感觉,只满足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思考,学生很难真正体验和感悟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那么,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如何关注数学思考呢?

  A、 你的活动是否围绕着教学重难点展开的?

  B、 活动前目标明确了吗?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活动过程。

  C、 活动的方式确定了吗?“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分工明确)——总结归纳”。

  D、你所设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展开吗?

  注意提问的艺术。反问,设问,追问,……

  植树问题中的“多1棵树,多在哪里?”——一一对应思想

  ★几点建议:

  (1)钻研教材,多想想为什么?

  (2)我的设计中该预设什么?怎样把握生成?

  (3)从繁就简思想的有效利用(烙饼、植树、找次品……)

  (4)活动时间和思考空间的保证。

157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