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马上要开始了,关于数学教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分享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问题1:教材是如何以计数单位的发展为线索,以迁移为主要方法,以数位顺序表为重要抓手,以认识“10万”与“十万”为例,展开对大数的学习的?

  (1)认识十万是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借助计数工具主要解决四个问题。在“数一数”中首先通过复习万以内的计数单位,结合数小方块的计数过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数,体会数的范围不断扩大,始终不变的是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法。进而,在“认识更大的数”一课,结合计数器,应用迁移的方法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完成整数顺序表的拓展,把数的范围从个级数扩大到万级数和亿级数。由于平时学生与大数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拓展数的范围、学习大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教科书特别重视结合实际背景,体会大数的现实意义和认识大数的必要性。

  (2)以迁移为主要方法,以数位顺序表为重要抓手,把个级数的读、写和比大小的方法迁移到万级数或亿级数的情形。“人口普查”一课以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背景,使得学习大数的读写方法变得富有意义。无论是大数的读法还是写法,都以个级数的读法与写法为基础,就是把个级数的读法与写法迁移应用到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读写上,也就是说,大数的读或写先要把大数分级,然后从最高一级的数开始逐级读出来或写出来。“国土面积”一课,结合比较一些省或自治区的面积,体会比较大数大小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体验把个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迁移应用到更大的数比较大小的过程,也就是说,大数与个级数一样要分成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比较。诚然,大数的数位较多,读和写都比较不方便,因此,为了方便,大数还有特殊的处理方法:一是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二是按一定精确度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问题2:教材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的?

  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通过第一节课的数计数单位的模型、结合“400米跑道25圈是1万米”“2500个班级大约有10万名学生”的实例,以现实背景直观感悟大数量;通过第1节课和第2节课“练一练”中“10万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和“数1亿粒大米”的过程,以推算具体事物的多少来感悟大数量;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国土面积中的大数等例,以想象来感悟大数量,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大数的数感。

  问题3:教材中“近似数”的内容编排与三版有什么不同,如何把握?

  主要有三个变化,之一是更关注现实背景的创设,“国庆60周年”的画面和截取一段的文字报道,感受到更真实、丰富的现实背景;之二是更重视让学生了解两种数的含义,通过在一个情境中寻找、对比、分类数据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别,把握含义;之三是数线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也是本节课内容编排变化最大的地方,也体现了本套教科书充分运用数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一个编写特点。首先用竖线图解数的大小关系,直观地看到近似数与准确数的距离,建立“四舍五入”法;其次通过竖线直观地看到求18000的近似数(整万数),应看千位,需要“入”,求23 3482的近似数(整十万数),应看万位,需要“舍”,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四舍五入”法,不是生硬地把方法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做题,而是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

  问题4:教材中为什么要编写“从结绳计数说起”一课,怎样进行数学史的教学?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最美妙的发明。用十个符号就可以表示所有的自然数,每个数字不但有绝对的值,还有位置的值,为什么呢,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对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它的简洁与美妙(因为一开始就这样做了)。十个符号的发明与进位制和位值制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致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对进位制和位值制的价值有一些认识和体会,但没有从数的发展史的角度去体会(如果没有的话,计数将是多么麻烦)。自然数概念是人类积累数学知识的开端,是一切计算的基础,这其中蕴含着抽象的数学思想,如果学生能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则能更好地掌握知识,领悟思想。

  因此教科书分三部分从计数和符号两个层面来介绍计数发展的历程。首先介绍石子计数到结绳计数再到刻痕计数,用算具进行逐一记数,蕴含一一对应的抽象思想,了解计数办法逐渐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其次,介绍古埃及象形数字到玛雅数字再到中国的算筹,蕴含着进位制和位值制思想,了解符号表示数逐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介绍了用印度—阿拉伯数字表示数,了解有了“进位”和“位值”思想,就可以用10个数字表示任何数,增强符号意识。也就是说通过阅读,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位值思想;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更深刻地感受“进位”和“位值”的含义,体会数的抽象性。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建议

  第二单元:线与角

  问题1:教材是如何把图形的运动与研究图形的特征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

  学生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比较困难,以往一般用两个铁轨作为实物原型来描述,从静态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本质,但是铁轨无法总是笔直地延伸,也无法永远延伸下去,给学生的认识造成障碍。本册教科书在“平移与平行”中,以第一学段“平移”的初步认识为起点,呈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推拉窗”“升国旗”两个实例,通过激活学生对“推拉窗”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态的活动中,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本质特征,更好地领会“平行”的含义。

  在“旋转与角”中,在第一学段静态认识角的基础上,教科书着力从动态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通过操作“活动角”,让学生在动态的旋转活动中,体会角的形成,也很好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边的张口有关。另外,“体操表演”“推磨”图,让学生联想现实情景,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感知特殊角的特征,突破认识上的难点。

  将图形的运动与研究图形的特征紧密结合,从动态到静态,使学生对抽象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逐渐深刻。

  问题2:教材是否降低了画“垂线”和“平行线”的要求?

  (1)没有降低要求,符合《标准》中的要求。《标准》在第二学段指出: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第三学段: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想办法得到垂线和平行线意在强调理解。教材中让学生借助折纸、三角尺、方格纸得到垂线和平行线,不是简单的习得技能,更是理解图形特征的过程,也为后续的学习基本图形的“高”奠定基础,同时,积累探索图形特征的活动经验。

  问题3:教材中安排“角的度量(一)”的意图是什么?

  (1)3个问题串经历角的度量单位产生过程,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如,问题串1是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度量角;问题串2是体验用∠1为度量单位去度量角∠3的操作过程;问题串3是解决1°角实际有多大,并说明三个特殊角大小和估计滑梯中3个角的大小。学生在这样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不仅感受度量的意义,还会有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想法和做法,如有的老师可能认为笑笑的办法是错误的,其实是很要价值的,因为角的大小是由这个角所对应的单位圆的弦长决定的,笑笑的办法能够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实际有多大,不能用长度单位来描述,需进一步探索。

  (2)有助于体会度量的意义,在操作中感受本质,并渗透了量角与画角的方法。 要度量必须有度量单位,本节课学生在活动中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设计了自己的度量单位,然后过度到标准度量单位。在探索中逐步感受到用做标准的小角的大小要统一,越小度量越准确,感受本质。如,图形的大小就是看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并在探索的操作活动中,渗透了量角与画角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建议

  第三单元: 乘法

  问题1:教科书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笔算的道理、培养运算能力的?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乘法运算的经验,学生在第一学段都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与算理,所以本节课主要是探索和体会如何把两位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情形,特别是笔算竖式如何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三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最终转化成数位之间的数字乘法。而且要感受算理相同的算法也有不同的记录形式,如横式笔算、列表计算、竖式笔算等,乘法意义、乘法分配律和位值概念是它们算理,教科书重视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问题的本质。

  问题2:教科书如何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探索估计的策略和方法的?

  “有多少名观众”是一个估计大数量的问题,教科书用形象的生活实例启发学生估计大数量的“化整为零”的策略,即把体育场的观众(或座位)分成数目大致相同的几部分(安排分或按看台分),想办法估计出其中的一部分的数量,就可以用乘法估算整个体育场观众的数量。在这个问题中,即使估计一个看台的人数,也可以继续运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把问题转化为对更小的一个数量的估计,并估计出这个单位量,再数出单位数,就可以用乘法算出总量,进一步体会乘法的现实意义。其实对大数量估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度量的思想。

  问题3:教材是如何以有趣的计算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

  “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不但让学生体会有了计算器,能够把人从复杂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而且计算器也成为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有效工具,同时通过在有趣的计算中寻找规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问题1是先让学生计算前3个算式的结果,然后鼓励学生类比推测出后两个算式的结果,并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结果正确与否,这样的编排让学生经历“计算发现---类比推理---验证规律”的过程。问题2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合情推理的思维方法,即先计算前3道题的积,发现规律去推测后 2道题的积。通过这两个问题串的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从简单情形寻找规律,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策略。所以说,本节课不仅仅用计算器进行有趣的计算,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感悟推理的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建议

  第四单元: 运算律

  问题1:教材在运算律内容编排上具体有什么特点?

  本单元的编排与三板比较,变化是比较大的,本次编写主要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1)把运算律和四则混合运算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给学生关于运算的一个整体认识。在突出运算律在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性的同时,把四则混合运算放在前面,突出运算顺序在运算中的必要性。运算顺序是关于运算的一般规则,若不遵循一般规则运算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而运算律虽然改变了运算顺序,但是运算变得简便合理却没有改变结果,突出了运算过程中算式的等值变形这个本质。这样编排,突出加了运算律和运算顺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给运算一个“整体”的认识。

  (2)5个运算律呈现的先后顺序更加重视对运算律意义的理解。更关注运算律本身的特点,两个交换律和两个结合律分别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探索方法上都存在相通、相似的地方,因此,放在一起学习,容易加深对运算律意义的理解。

  (3)交换律和结合律以数学问题为起点引入,分配律以现实问题为起点引入。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运算律意义和简便运算的活动经验,且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比较容易理解,可以直接研究算式的特点;而乘法的分配律比较复杂,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是以现实为起点,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帮助理解。

  (4)观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5个运算律内容的编排结构基本一致,呈现的基本模式都是“观察仿写---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问题串设计重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问题2:教材在运算律学习中如何突出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科书中每个运算律的内容都安排了4个问题串,形成了观察仿写——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呈现特点,突出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过程。第一,观察算式、仿写算式,发现问题。首先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直觉到算式的变化规律,初步发现问题;再通过仿写,验证一下与自己的发现是否吻合,是一个再发现问题和初步提出问题的过程。第二,举出事例,说明解释,确认发现。也就是结合事例,通过图示(方块图、线段图、点子图等),直观地解释自己的发现,再次确认发现的问题,为归纳一般性的规律(提出问题)奠定基础。第三,字母表示,表述规律,提出问题。也就是用字母代替数,写出发现的规律,是一个由具体数值计算到符号表达的过程,完成由几个特例的共性特点归纳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简练清晰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感悟归纳推理的魅力。

  问题3:怎样把握教材中关于简便运算的目标要求?

  过去,学生往往在纸笔测试中因这个内容而丢分,因为对于一些较难的算式,由于应用运算律时要进行等值变形,过程比较复杂,也需要一些技巧,学生往往容易出错。教师教学时就反复对各种题型进行训练,以覆盖面和训练的次数来解决。结果教师教得很苦,还降低了学生学习简便运算的兴趣,有的教师还专门进行课题研究,也未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师生都产生了畏惧心里,症结在哪里?史宁中教授曾说过,计算简单的方法往往需要付出逻辑思维的代价。一题一解的教学方法是不足取的:技能表现于一般性,技巧表现于特殊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的是技能而不是技巧,在“四基”中强调的是技能。那么现在本教材对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但不是运算律的全部。运算律既是算理,也是运算的本质(算式的等值变形),是运算的通法通则,适用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目标价值是运用运算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感受算法的多样化,逐步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所以主要从以下两点来把握目标要求。

  一是重视对基本问题的解决,能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本单元编排的简便运算题目,大都符合运算律字母表述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说不需要多次的等值变形,可以直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同时要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简便运算意识,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二是在思考题中编写一些变式和拓展的简算内容,进一步提升学有余力学生的运算能力。

  练习里面都是基本的问题,把变式和拓展问题作为思考题(如,需要拆数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关注差异,培养能力。对全体学生来说,这样降低了简便运算难度,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习计算的自信心。

下一页更多精彩“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建议”

177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