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教案篇二

  教学目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

  分组自学、讨论,通过充分的吟咏,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关雎》。

  一、导入:

  从我国悠久的文化入题,引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二、新授: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老师点拨:

  第一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起兴),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 情。

  第三章重叠“悠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四、五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写思极之幻。“左右采之”、“左右 之”抒写在他苦思冥想、神思飞跃的时候,姑娘优美的身影,水边美好的一瞥,一再重现眼前。“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便是神思飞跃时的幻境。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四)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蒹葭》。

  一、复习导入:

  比、兴手法在《关雎》的运用;

  学生背诵《关雎》。

  二、新授:

  1、学生自由朗读诗文,体会诗歌意境。

  2、教师点拨:

  时令:深秋。

  地点:水边。

  人物:青年。

  景物:拂晓,露浓霜重,河岸边的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秋风飘摇不定。

  行动:青年思念着心中的人儿,来到河边,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伊人”所在的河对岸,可是心爱的人儿却可望而不可即,心中涌起淡淡的惆怅。青年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心追求“伊人”,但无论是逆水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伊人”总是无法靠近,宛如水中月、雾中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情景交融:三章写出了景物的细微变化,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景,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心境,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三、归纳写作技巧:

  1、四言、重章、重言的运用: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嫌短促,而重章、重言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反复,节奏舒卷徐缓,二者互为补充,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诗运用重章,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的发展。寓变化于单纯,托繁复于简约,写出了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从而细腻地展现可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

  2、赋、比、兴的圆熟运用:

  本诗是起兴后以赋法叙写。河岸边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感情。三章的起兴不尽相同,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不仅勾画出三幅不同的图景,而且烘托出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 的心绪。在铺叙中,诗人执着的追求、企慕思见的情状,跃然纸上。

  四、学生再次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六、 板书

  苍苍 为霜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凄凄 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坻

  采采 未已 在水之涘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猜你喜欢:

1.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2.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3.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范例

4.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4课 诗经两首

5.诗经两首氓优秀教案3篇

6.诗经两首教案及反思

188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