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教学方法 >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阿q正传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阿q正传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小说的故事内容。

  2、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加工能力,让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鲜活起来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引言

  十四、五岁时读《阿Q正传》,觉得《阿Q正传》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书,虽然老师讲过《阿Q正传》是伟大名著,但十几页一口气读下来,像是一碗饭里藏着三分之二的生米,实在不明白,又不好意思问,于是在心里反复寻思。寻思的主题是:阿Q到底是白痴还是弱智,精神不正常吧?

  二十岁时读《阿Q正传》,觉得《阿Q正传》是世界上最滑稽的书,读到一半就笑得直不起腰,

  三十岁时读《阿Q正传》,《阿Q正传》成了世界上最深刻的书。

  阿Q是多么的熟悉,在哪里我见过他。阿Q是如此的亲切,他是我的邻居,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同事,是身边所有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他的影子随处可见,无法磨灭。

  现在的我不敢再读《阿Q正传》,因为那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书。阿Q成了我,我就是阿Q,而在千千万万人中,我发现了所有我熟悉的人物: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还有小D……这些活宝们都来到了我的身边,可我再也笑不出来,因为我知道自己也有一个圆,因为太努力,结果画成了瓜子形。

  有关教学的一些想法:

  1、《阿Q正传》是经典篇目,要上出新意,体现新课标精神。

  2、在上课之前,想办法让学生最起码看三遍,名篇精读嘛。

  3、他们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写下来,因为新的一代人对此肯定会有新的想法。

  4、不要先入为主,把老的东西灌输给他们,而是通过课堂让新旧观念碰撞,擦出火花来。

  5、强调阅读《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并产生鉴赏的美感。

  6、学习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从中感知了多少,让学生都能对阿Q“评头品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提前一个星期布置,跨一个周末,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初读课文,感知阿Q;再读阿Q,写下随笔;Q,Q。

  阿q正传第一课时:基本解读

  先略去时代背景的累赘介绍,直面人物,让人物自己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从人物话语与文章自身的背景资料去领会阿Q生活的社会风貌。

  1、阿Q人物形象分析——从原文当中找

  出身:(低微,体现在哪里,姓名、与人的交往等,第一自然段等)

  职业:(无固定职业 第二自然段 )

  外貌:(高、矮、胖、瘦,让他们自己去想象,找出原文“瘦伶仃”、“赤膊”第三自然段)

  衣着:(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描写去发挥,虽有电影有插图但不主张先看)

  经济状况:(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目前状况)

  性格与嗜好:(打人、骂人、赌博、耍流氓等)

  语言分析:“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类的“名言”。说说表现了阿Q什么心态。又让学生列举: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简略分析,点到即可,主要是熟悉课文)

  行为分析:集中分析结合“思考·探究·练习”第二题来讲解五次动手打人

  2、阿Q周围的人物分析:本选段主要是王胡、小尼姑

  3、阿Q生活的环境分析:周围的人对阿Q的态度——很不屑,注定其悲剧的命运与结局。

  (注:熟悉课文,初步感知人物,视条件可放映《阿Q正传》的电影片段,为精神胜利法的分析做准备)

  阿q正传第二课时:问题讨论与分析

  1、有人说:阿Q性格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你认为呢?

  让学生自行充分讨论,老师小结归纳。

  精神胜利法的分析:

  引用

  (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4)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7)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8)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10)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每一点均要求学生在原文找出相应的语言与动作。

  2、讨论:阿Q精神有无可取之处?

  3、讨论:阿Q只是属于那个腐朽的年代,现代的生活已经没有了阿Q生存的土壤了,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4、阿Q可以被改造吗?救治良方在文中有提示吗?

  鲁迅一直致力于改造国民的Q被改造过来了吗?你在小说中标能不能找到?

  5、和阿Q一样的短工也有不少,是什么造成了阿Q独特的性格特点?

  阿q正传第三课时:深入探讨与拓展

  一、问题探究:

  1、注意体会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会姓赵”“配姓赵”,说说这里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

  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而赵太爷却说阿Q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并对阿Q又骂又打,他此时心里一定是觉得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当然他不准阿Q姓赵;其实阿Q姓赵真是说不清楚,最可恶而可笑的是,赵太爷太不讲理,他的所作所为,活脱

  2、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3、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

  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心态。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4、“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5、怎样理解这一句里“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

  表面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6、联系上下文,说说“蒙”在此处有什么含义。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这个意思在后文有详细的说明。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7、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结局。

  8、“照例”说明什么?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一种家常便饭。

  9、“等候”一词用得妙在何处?

  “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10、“””“呆笑”对刻画阿Q起什么作用?

  摩着,来回摩擦,用力大概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之态。

  11、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这揭示出一个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12、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13、体会“蓬”“粗”用词的准确性。

  “蓬”是听觉,“粗”是触觉,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的精神麻木,而且让他肉体也麻木了。

  二、人物形象和背景分析(老师提供,让学生在自我充分解读的基础上,点拨提升对人物的认识)

  1、阿Q

  《阿Q正传》通过生动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Q性格的刻画。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Q的这一性格特征。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下上,却偏偏要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打嘴巴以假想打的是“另一个”而在精神上转败为胜,表现出他的自我摧残;被王胡撞头遭到“平生一件的屈辱”,吃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而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和小D摆“龙虎斗”,调戏小尼姑,表现出他的畏强凌弱;阿Q向吴妈求爱,被赵秀才用大竹杠教训了一顿,过了一会,他听见外面有声音,一看是吴妈在那里哭闹。“他想打听,走近赵司晨的身边。这时他猛然间Q令人难以置信的健忘麻木。阿Q在现实中处处失败却用这种法宝取胜。这种“精神胜利法”如同麻醉剂,麻醉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也未觉醒。生命将要结束时,阿Q还自我安慰地想“孙子才画得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的集大成。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个典型,深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的严重危害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

  2、阿Q出现的时代意义——背景分析

  鲁迅创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是特定时代的孕育,意图有二: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老师小结:我们Q更注重他不受阶级、时代、环境局限的人性当中之不良的因子,而把其Q给我们的启示,不管同学们从阿Q身上领悟到什么,有一点对大家是真实的:阿Q从足够远的地方走过来,向我们走近,我们注视着他,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吹着口哨,摇摇摆摆的骂着“妈妈的,老子…”,他就这样走了很久,很远,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模糊了,而恍惚间阿Q的形象却更清晰了。


猜你感兴趣的:

1.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

2.阿q正传随笔

3.阿q正传读后感600字

4.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

5.阿Q正传读书笔记精选

3074669